积库薛氏及其分迁
薛守维
福建薛氏主要来自中原的汾阳、河东、新蔡、沛县。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公元311年),大批中原人跟随晋后室、世族南渡,在这股南迁大潮中,河东人薛推也迁到了江南。至此自战国薛登始,薛氏又历32世。
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3年),薛推的裔孙薛贺继续南迁,定居在今福安市廉村。廉村原名石矶津,位于福安市西南27公里处的溪潭镇。早在公元706年,石矶津的薛令之就登进士第,史称福建第一进士。令之兄弟三人,长兄薛玄成,胞弟薛楚之。薛令之为官清廉,品德高尚,唐肃宗叹其嘉言懿行足以为世人效法,遂敕其家乡曰“廉村”,村前溪流曰“廉溪”。廉村在历史上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宋朝时曾出了17个进士。廉村人把薛贺尊为一世祖。
一般人也把薛贺视为入闽始祖,薛令之是薛贺的6世孙。
唐长庆至宝历年间(公元821——827年),薛贺的11世孙薛埍(也是薛令之的6世孙),由廉村迁居福清市龙田镇赤(西)坑村,为赤(西)坑村薛氏始祖。后来薛埍的一个孙子薛廷辉分迁兴化清源西里吉宦(今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与大洋乡),薛廷辉是薛贺的13世孙,为莆田薛氏世系的始祖。薛廷辉有胞弟薛廷幼、薛廷度。薛廷幼有三个儿子薛嵇、薛岳、薛岱,其中薛岳有两个儿子薛詧和薛禊。薛禊是薛埍的5世孙(薛贺的15世孙,也是薛令之的10世孙),又由赤(西)坑村迁至龙田积库村,薛禊遂为积库薛氏始祖。因积库村有座云峰山,故积库薛氏世称“云峰薛”。宋淳熙年间,理学家朱熹避祸来融,曾为积库村挥毫写下“梦云峰”三个字,惜今已不存。
据《积库村薛氏族谱》记载,“云峰薛”自薛禊始,枝繁叶茂,遂分为三户三甲。道公分宗藩户为六甲,政公分文太户为七甲,德公分宗兴户为八甲。自三户以后,生齿日繁,宗藩户又立为“福禄寿喜”四字谱,文太户又立为“忠孝仁义礼智信”八字谱,宗兴户又立为“荣华富贵”四字谱。
薛禊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薛妹、薛冕(晃)、薛伥。长子薛妹的儿子薛丹迺分迁东张镇石坑村,之后孙子薛员党又分迁永泰县的石塍村和石圳村;次子薛冕(晃)有三个儿子,其中薛丹廷分迁高山镇薛港村、薛丹延分迁泉州、薛丹迪仍住积库村;三子薛伥的儿子薛丹迴分迁江镜镇南宵村。薛禊的孙子薛丹迪有四个儿子:薛员熙、薛员勋、薛员黛、薛员照。薛员熙也有四个儿子,其中:薛实晶仍住积库村;薛实矗分迁江镜镇东薛村;薛实品分迁龙田镇后薛村、薛厝村及平潭县东坑村;薛实轰分迁城头镇姑隆村。薛员勋的儿子薛实森分迁福州西门。薛员黛的儿子薛实協分迁高山镇凤池和福州上井街。薛员照的儿子分迁港头镇坂头村、江镜镇谢塘村。有道是“长江流万派总是同源,乔木发千枝岂非一本?”追踪溯源,缅怀先祖,正当其时。
据传禊公离世时,当棺木抬到“石叠石”山前,忽然电闪雷鸣,天降倾盆大雨,抬棺人只得先行躲雨。谁料待到雨停天晴,竟然不见棺木。这就是流传后世的“雷公葬”故事。禊公的墓地在“石叠石”山龟墰旁,坐西北朝东南,今已难觅,但族谱有图为证。
历史上由于积库村土地贫瘠、水源奇缺,村民生活十分艰苦,所以读书人很少。但在清末倒是出了个“草莽英雄”薛亦嫩喝,这个农民义军首领曾率众反对军阀,起义失败后被枭首示众,成了一个悲剧式人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亦嫩喝造反”的传说在福清流传甚广,《福清县志》也有记载。
前几年积库村村民踊跃捐资,将薛氏宗祠重新修葺,面貌焕然一新。薛氏大宗祠堂建自明代,系志融公修之,至清初烧毁。迄康熙年间,13世仲爵公捐全座祠地,宝公又输埕地。仲爵公鸠众重创,且独建后落。嗣后大萱公曾复修之。同治末薛氏大宗祠重遭回禄之灾,一直到光绪丙戍年,经文棠、康年及孔立、孔桂、孔亮诸公合众再建,遂成四扇二落一回照,坐坤向艮兼申寅三分。民国丙戍年,经鸠合族续修,将前落回照改建酒楼及戏台亭,以壯观瞻。
祠堂有一副柱联“由祖宗而视敦一本何论亲疏,从昭穆以观序三支自分长幼”,明确告知积库薛氏始发“三支”,同属“一本”。本村薛氏的行第世序为:道统守经书克振徽声承祖德,盛朝崇孝友永遵彝训翼孙谋。现最大行第为“道”,最小为“徽”,已八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