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族情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族情动态

薛渊联墨欣赏

5/17/2020 8:28:59 PM | 2833206次阅读 | 来源:甘肃楹联


薛渊,1945年生于四川新都。1963年考入军校, 先后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系,北京后勤学 院指挥系和中国书画函授大学。1985年起在兰州军区 后勤司令部,基建营房部及军区房地产管理局等师职领导岗位上任职多年,直到退休。大校军衔,高级工程 师。1993年书法作品在全军书法大赛获奖。1994年 参加中国当代书法百家精品展,1995年参加中国西部 20人书法展,书法作品陆续赴国外展出,并为国内多家 博物馆收藏。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书艺委副主任,甘肃省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甘肃楹联书画院院长,新加坡书协评议员,四川省巴蜀中国画研究院特聘书法家,入选当代百名楹联书法家。


曹兴章

薛渊书法印象


初识薛渊会长是在五年前,给我的印象首 先他是典型的四川人,更是典型的文人,从他 的言谈举止里,弥漫着一股军人的特有气质, 更散发出一种饱经沧桑之后的平和笃定,从 他常挂在脸上总是认可别人微笑中,能让人 感受到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满正能量、充满阳 光的人,这种稳健而朴实、热情而大气的气 场,令人油然而生亲近之心。

薛渊会长的楹联作品多因事因感而发,风 格朴实大气、壮阔雄浑,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在担任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二届会长时,积极营造甘肃楹联发展的学 术氛围,深入激发甘肃楹联发展的后劲活力,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被中国楹联学会誉 为中国楹联界的“陇上现象”。于此同时,他 勤耕砚田,在书法方面也独树一帜,可谓人书 俱老,其书法根植传统而又贴近古法,大胆创 新而又回归本体,他以雄强宽博的颜楷《告身 帖》入门,之后转向诡逸豪迈的《石门铭》,及 于右任行草,后以章书笔法传承研习,深得晋 人陆机《平复帖》笔意婉转之风韵,又参以《十 七帖》和近代章草大师王蘧常笔意。其书作风格不论北碑的苍茫雄劲,抑或南帖的空灵俊 秀,皆做到兼收并用,可以说是用碑和帖的精 华来滋润其书法艺术之路。每每看见薛渊会 长挥毫泼墨总是一种享受,气定神凝,心无旁 骛,笔走龙蛇,雄浑深邃,把章草与篆隶完美糅 合,苍茫而老辣,含蓄而奔放,确实让人有落笔 起云烟、气势如龙腾之感受。正如甘肃著名书 法家郑铁林所说:“他的字纵横夸张而不失真 朴,字之真态而气韵贯通,疏密虚实呈自然之 心,拱灵动之势,非墨守成规忽视修养淡忘生 命的升华之人所能为。”诚斯言矣。

此种境界,没有扎实深入的临帖和笔耕不 辍的创作,是永远达不到的,薛渊会长虽年逾 古稀,仍然毫不懈怠,将临帖和创作作为必修 课,将创新和思考有机结合、不断前进,坚持用 快乐的心态享受书法创作,从而使联墨通融、 双修双成。作为一个老乡,他是我亦师亦友的 前辈,我对他不只是敬仰,更重要的是要向他 学习,学习他做人做事的风度,学习他在艺术 之路上孜孜以求的毅力,和不断突破自我的精 神。



不忘初心,领两行风采;重臻现象,展三陇大旗

——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薛 渊

(2019年9月14日)


薛渊作甘肃省楹联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甘肃省楹联学会自2014年10月19日召 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以来,已届满五年。五年来,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推动形成 中国楹联“陇上现象”先进典型,春华秋实,一 路芳华,向上届理事会交上了一份问心无愧 的答卷。今天,我们汇聚一堂,忆往昔峥嵘岁 月,话佳节月圆花好,盼将来长赋凯歌,意义 非同寻常。

下面,我受第二届理事会委托,向大会做 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予以审议。

甘肃省楹联学会二代会是一次意义非同 寻常的会议。大家都知道,学会成立于1986 年,但由于种种原因,二代会推迟到二十八年后的2014年才召开。上届理事会是站在一个 承上启下、重振旗鼓的重要节点,肩负着责任 和使命,承载着希望和重托,凝聚着共识和力 量,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站在学会成立三 十三年的历史进程中,过去的五年,许多工作 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许多精神也值得我们 永远彰显。首先,是坚持了一个共识。即团结带领 全省上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始终牢 牢坚持团结、奉献、担当、尚德、敬老、崇艺的 十二字共识。以此形成强大的精神感召,贯 穿各项工作始终,不断推进我们实现一个又 一个胜利。十二字共识,是五年来,我们各项 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

其次,是打造了一个品牌。得益于近几年 的努力工作,2017年中国楹联学会调研组发 表重要署名文章《重振旗鼓 陇上现象》,推出 中国楹联“陇上现象”先进典型,对学会各项工 作给予高度肯定,树立了甘肃楹联在全国联坛 的影响力, “在联界竖起了一面鲜艳夺目的旗 帜”。成功打造“陇上现象”典型品牌,是五年 来,我们取得的最大成就。

基于此,五年来我们与全体会员共享了十大成果:

(一)提高站位,服务中心有担当。学会自 二代会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 向,迎合时代,融入发展,紧紧围绕不同时期中 心工作,提高政治站位,积极发挥党的文化宣 传战线常规军、正规军、主力军的作用。每一 个重大节点、重要主题都做到高起点、高站位、 高谋划,以“站在省府大楼看全省”的战略眼 光,先后策划组织岷县漳县地震、舟曲灾后重 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敦煌文博会、党的十 九大、精准扶贫等一系列主题创作活动,不断 以优秀作品讴歌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 量。积极融入全省重大主题宣传活动,2014 年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新春联创作活动,一个月时间先后在 省内各大媒体刊发有关报道、作品70个整版, 新媒体信息点击率超过200万人次,形成楹联 社会活动一次限量级关注;2015年联合省委 宣传部、省委网信办举办甘肃省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楹联征集活动,组织陇原水运抗战纪 念活动,受到抗战老兵高度评价;积极参与精 准脱贫这个甘肃当前头等大事,支持省文联先 后在定西临洮、陇南武都、武威民勤、金昌永昌 县等地贫困村,打造“美丽乡村”楹联数百副, 为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干部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主动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2016年 在全国文艺团体中较早牵头组织“一带一路” 楹联文化高峰论坛及全国书画名家作品巡展, 把“大楹联”融入国家战略,把楹联服务时代、 服务大局推向高潮。视野更高,平台更广,学 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以甘肃省委、省 政府名义印发的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 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等全省性活动 方案中,均明确提出组织开展相关楹联活动,楹联工作写进省委大型活动方案,为省内各级 楹联团体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二)强化本位,学术研究有突破。楹联学 会, “学”字当先。按照“加强引领,学术创作精 品化”的奋斗目标,坚持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大 型学术活动,不断推进学术研究走向深入。以 地方楹联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要课题,发起 “搜集整理抢救陇原珍贵楹联文献”活动,组织 骨干历时八个月,编辑出版41万字的《甘肃对 联集成》,成为西北五省首个出版对联集成的 省份,创下甘肃楹联史上多个第一。时任甘肃 省政府副省长夏红民肯定说, “《甘肃对联集 成》是一部难得的乡邦文献,一部可观可赏、可 评可点的传统文学大部头。”以《甘肃对联集 成》为代表,相继主持编印《对联写作通俗读 本》《 “一带一路”楹联文化论文集》《陇联三十 年——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集》 《舟曲楹联文化纪事》等一批立足楹联研究与 资料汇编的学术著作;而基层学会中,陶琪主 编的《张掖对联》、杨继胜编印的《陇西古今楹 联选》和《仁寿山房对联抄》、王桂兰主编的《楹 联知识浅话》、苏裕民编著的《宁斋文集》、蔡翊 民编印的《景西堂楹联抄存》等,也成为各地传 播楹联文化的优秀载体。同时,会刊《甘肃楹 联》坚持每期60%的篇幅留给学术文章,通过 每期设置一个“话题”的形式,组织省内外专家 从不同角度撰写文章,交流提升。重点就甘肃 历代优秀联家及其作品进行整理、研究,积极 向外推介,在由中国楹联学会发布的“历代联 家名录”中, “甘肃联家”首次成规模引入全国 研究者视野。像刘尔炘、吴镇、吴可读、黄文 中、慕寿祺、哈锐、王海帆、颜永祯以及“西北回 族联家群体”等一批地方有影响力的古代近代 联家,以及“兰州五泉山楹联体系”“舟曲松棚 楹联灯会”“西北边塞楹联文化”等全国独一无 二的楹联文化现象,都在这几年逐渐受到楹联 界关注。对其中重点联家,举行专题活动重点 推介,相继举办纪念楹联学宗师梁章钜诞辰 240周年座谈会、 “陇上联圣”刘尔炘纪念活 动、纪念黄文中名家楹联书法展等一系列有影 响力的纪念、研究活动,坚定了弘扬楹联文的 初心和使命。推动学术研究引进来,配合中国 楹联学会策划组织“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高峰论坛,收到全国22个省市、 81位作者的82 篇学术论文,论坛现场更是云集近百位全国 楹联名家,是近年来全国范围内规模最大的 楹联学术活动之一,并且其中设置有关西北 和甘肃的选题占到一半比例,有力提升了楹 联理论研究甘肃方阵的话语权。

(三)立足地方,活动推进有特点。扎根 陇原丰厚文化土壤,积极策划富有区域特点 的主题活动,不断助力区域楹联文化资源知 名度和影响力提升。为给全省楹联界树立一 个精神标杆,2016年,在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 际,经过深思熟虑,尊称甘肃籍晚清翰林、楹 联大家刘尔炘为“陇上联圣”,将其确立为甘 肃楹联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号召省内 楹联爱好者弘扬和学习刘尔炘热爱祖国、建 设家乡、献身公益、平等友善的高尚情怀;弘 扬和学习他国学为基、道德为本、尊崇楹联、 联墨双修的艺术境界。充分利用甘肃多民族 聚居的特点,注重少数民族对联和非汉语汉 字对联研究,相继完成西北地区回族楹联、东 乡族楹联文化两大专题研究;在兰州考察发 现古八思巴文对联遗存,引起新华社报道关 注;借助全国藏区第一个国家级楹联文化县 舟曲县开展藏文楹联专题研究,编辑出版的 《藏乡江南全国楹联大赛作品集》收录40副新 撰藏文楹联,成为我国首部收录藏文楹联的 公开出版物。一系列空白的添补,使甘肃又 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及非汉语汉字对联研究的 一个“重镇”。坚持学术研究与社会活动相结 合,及时发现新版七年级《语文》教材收录陇 右作者西湖名联有误后,一方面组织文献整 理和研究,帮助有关部门正本清源,另一方面 组织媒体宣传报道,开展有关纪念和展览活 动,进一步扩大甘肃楹联品牌影响力,教材误 编名联得到教育部及时更正,学会专业、务实 的精神也得到各界广泛好评。注重挖掘本土 优秀文化资源,富有创见地提出伏羲氏创制 八卦的甘肃天水,是“我国对仗理论发源地”, 并组织撰写研究文章积极佐证,相关论据得 到中国楹联学会认可,成功授予天水伏羲庙 “中国对仗理念发源地”的牌匾,书写下甘肃 楹联史上的辉煌一页。

(四)抓主抓重,学会工作有声色。立足甘肃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省情,集中优 势力量,每隔一两月举行一场重点活动,积极 组织开展征联、创建等常规活动,逐步带动整 体工作。相继组织开展“藏乡江南”、新春送 福、兰州老街、黄文中杯、科普春联、玫瑰之 乡、文县廊桥、渭州学校等全国征联活动,陆 续与舟曲县、安宁区、临洮县、甘谷县磐安镇、 武山县文联等地方政府及机构,与兰州晨报、 兰州市东郊学校、滨河酒业、甘肃社区科普研 究会、兰州醉仙楼酒店、甘肃福田房地产公司 等企事业单位积极合作,组织相关楹联文化 主题活动,多领域支持对方文化建设,有着 “中国西部小故宫”之称的鲁土司衙门博物 馆、兰州文脉制高点九州台登山步道、舟曲云 烟萦绕的藏乡名胜翠峰山、诗圣杜甫流域过 的成县裴公湖等一批楹联景点蔚然可观。尤 其是紧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四百年来的 楹联文化积淀,经过两年多、数十次的努力, 引导当地政府逐步树立楹联文化自信,相继 促成舟曲县创建为甘肃第一个、全国藏区第 一个、西北高原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楹联文化 县,使得“藏乡江南”舟曲成为新时期全国楹 联文化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当地由此高 度重视,政府工作报告更是17次提到楹联,一 面辉煌的楹联旗帜在西北高原迎风扛起。这 五年,我们每年都坚持发布当年“十大新闻”, 每一年都感觉很忙,有人甚至奇怪甘肃学会 哪来这么多精力?其实是懂得抓主抓重,紧 张有序地在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开展一个重 点活动,最终还是“以点带面”,让甘肃楹联文 化事业 “步步出彩” 。

(五)迎合时代,创新驱动有影响。坚持 问题导向,针对二代会换届之初学会组织体 系不健全、基础管理不规范、会员联络不经 常、经费使用无着落的现状,从基础工作做 起,整理学会档案资料,建立会员联系平台, 积极能动性开展各类日常活动,先后组织创 建各专门委员会,创办甘肃楹联书画院,筹建 少数民族对联文化研究中心, “陇原联友”“陇 联理事会”等微信平台日活跃量持续均衡。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国楹联团体中第一个成 立新媒体中心,建成涵盖门户网站、微博、博 客、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甘肃楹联》电子微刊等多个平台的新媒体矩阵, “甘肃楹联”公 众号创办四年来,成为全国知名楹联新媒体 之一,单篇文章访问量最高的超过5万人次, 转变成推进楹联文化全民化的有效途径。积 极探索楹联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成功推出楹 联文化创意产品“春联礼盒”和“联墨名家明 信片”,在“以联养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大 胆尝试。为方便会员入会,增强组织凝聚力, 在全国诗词楹联界率先推出电子化入会平 台,只须微信轻扫二维码,即可手机线上办理 入会手续,推出一年来,新会员加入比例超过 过去三年之和。

(六)大胆用人,队伍建设有远见。二代会 万象更新,我们把重振旗鼓的第一步放在班子 建设上。因为一切事业要发展,先得有一个有 活力、有干劲的班子,首要任务是 “必须输入新 鲜血液”。为此,学会积极引入王家安、廖海 洋、徐维强、吴生春等多位年轻人,并且充分信 任、大胆放手让他们组织开展日常工作,推进 学会各项工作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尤其是 80、90后年轻人担当主力的学会秘书处,年富 力强,承担了大量日常事务,让楹联学会这个 社会普遍认为年长者居多的团体,不断激发出 青春活力。以此为重点,五年来,学会积极引 进了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充实到学会班子、 理事会、专门委员会、编委会等各个层面,逐步 构建起老中青配比十分均衡的人才梯队。2014年二代会换届时,学会13位会长、副会长 中, “40后” 3人、 “50后” 3人、 “60后” 4人、 “70 后” 2人、 “80后” 1人;此次三代会换届班子提 名的11位人选中, “50后” 3人、 “60后” 3人、 “70后” 3人、 “80后” 2人,年龄分布更为合理, 并且52名理事会候选人中首次出现了5个 “90”后,此外还有5个“80”后,青年人占比达 到五分之一,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丰富的人 才储备。在许多同类团体还在无人可用 “青黄 不接”之时,我会可以自信地说,已经为未来十 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打下了人才基础,打下 了我们基业长青的基础保障。

(七)尊老爱才,精兵培养有成效。敬老、 爱才是学会始终不渝的宗旨。之所以如此重 视敬老,是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像楹联学会 这样的学术团体更应该讲究传承,一个地区有影响力的老联家能够占多大比重,很大程 度上反映着这个地区的楹联文化积淀, “能有 一老,真是一宝”。为此,学会始终把尊老敬 老挺在前面,每年春节都组织全省会员积极 看望当地老联家,为他们送去节日祝福。无 论是刘尔炘、黄文中、成大猷、王海帆这些陇 上著名联家的后裔,还是安维翰、吴恒泰、尹 贤、齐培礼等甘肃联坛耆宿,都与学会保持了 密切交往,结下了深厚友谊。积极联系远在 海外的当代传统文化领域泰斗级的甘肃籍学 者罗锦堂,礼聘学会顾问,支持学会发展;以 成立三十周年为契机,为省内10位年龄在80 岁以上的老联家授予首届甘肃“联坛十老”称 号,鼓励广大会员不忘初心,形成关心、爱护、 依靠、尊重老联家的良好氛围。在尊老敬老 的同时,学会也惜才爱才。通过各种形式为 楹联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进一步达到团 结凝聚的效果。三代会会长候选人陈琳,早 在1986年学会成立时举办的征联大赛中就夺 过头奖,后来编辑出版了省内首部地方楹联 专集和联话,而且利用自己在党政部门工作 的机会,这些年多次支持学会各方面工作;位 于崇信县的刘志刚,多年来累计发表作品数 万副,在全国参加各类征联获奖八百余次,被 誉为“获奖专业户”;还有民勤县的樊泽民,上 世纪九十年代着手编纂《中华当代获奖对联 大观》并为此举债,其精神一度感动联坛;在 甘肃庆阳,有个叫张万鹏的农民,住在窑洞之 中靠放羊为生,但他热爱楹联,在极其艰苦的 条件下坚持读联写联;位于平川区的郁映辉、 贺永粹、马壮等人发起“每日一联”活动,坚持 一天两天好办,但他们已经坚持两年多并出 版作品集就十分不易……这些都是甘肃联坛 先进典型的缩影。为了发挥典型作用,学会 这两年不断再想办法、搭平台,学会换届时, 将刘志刚、樊泽民、万全琳这些地方有代表性 的联家安排进班子;组织评选省内楹联艺术 领域的最高奖“刘尔炘楹联艺术奖”,为常年 坚持弘扬楹联文化的尹贤、吴恒泰、齐培礼、 邓明、陈琳、陈田贵等10人授此殊荣;在全省 楹联文化先进县舟曲,为鼓励当地楹联人才, 以省学会名义授予李白成、王会明等12人“舟 曲联坛十二家”称号;针对窑洞中苦学楹联的农民张万鹏、自费整理出版清代楹联稿本的矿 工王聚盆、参与楹联志愿服务的甘肃政法大学 崇文诗联社十几位社员的先进事迹,分别授予 “甘肃省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称号等,此次 三代会即将授予的27名先进个人,仍然是这一 先进群体的延续。而更多的先进事迹,这两年 已通过甘肃楹联公众号“陇联人物”“陇上联坛 耆宿”“陇上联墨名家”系列报道陆续推出。想 方设法加强人才培养,创建 “奖项+联社+专栏” 的培养平台,设置甘肃楹联创作奖两年来,有 300多人次参与、10人次获奖,其获奖者中80 后3人、90后4人,女性2人,均是历史性突破;创建“五泉联社”创作群,聚集省内近30名80、 90后楹联爱好者坚持社课锻炼,推动全省楹联 创作水平提升;组织创建微信“陇联月旦”“每 月嘤鸣”“陇上联墨”等互动专栏,引导更多会 员及爱好者强化精品意识,提高创作水准。近 年来,年度出版的《中国对联作品集》中,甘肃 作者人数、质量都有了成倍增长,每年备受关 注的“中国对联创作奖”“中国对联甘棠奖”及 《佳联三百副》等评选,甘肃面孔频频登台,增 光添彩。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在全省上下形成 了惜才爱才,争当联才的良好环境。

(八)以点带面,组织协同有策略。甘肃东 西狭长,地域广布,且作为欠发达地区,全省 86个县区各方面情况都不一样。要在这样一 个省份发展楹联文化, “全面开花”显然不太现 实、也不太可能。为此,新时期学会结合省情 制订了以点带面式的“突出重点,带动全盘”的 工作思路,以重点县区带动相关地区。在陇 东、陇南、陇中、河西四个区域,分别确定几个 分布于市州、县区两级的重点楹联团体,以他 们的优势作为带动地区均衡发展。例如在陇 东,巩固老牌楹联县泾川县的创建效果,以此 带动周边华亭、庄浪、崇信、华池、镇原等地楹 联文化事业尽快点燃“星星之火”;在河西,考 虑到“千里河西走廊”各节点分散的现状,利用 网络优势由省学会出面将河西地区骨干联家 组织起来,动员他们开展交流;在陇中,发现该 区域会员多为教职员工的特点,组织他们开展 楹联教学交流,在交流中推进平川、靖远、会宁 等地楹联活动活跃起来;在陇东南,发挥历史 文化名城天水的资源优势,动员文艺界骨干组建天水市楹联学会,学会成立三年来,已陆续 开展“伏羲颂”全国征联等大型活动。在推进 “以点带面”中,许多基层楹联团体都表现优 异,捷报频传,如“红色平川·每日一联”活动荣 获了白银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舟曲民 俗风情楹联文化节荣获新华网评选的“最美中 国·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舟曲一中被教育部 授予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秦州区皂郊 镇田家山村的“楹联文化示范村”成为全省美 丽乡村建设的一个典型,白银晚报坚持出版的 《白银诗联》成为当地党政群众了解楹联文化 的一个靓丽窗口,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在当 地乃至全省均产生巨大的带动效益。

(九)凝心聚力,三军士气有力量。回顾甘 肃学会这五年来创造的一个个好的做法、好的 经验,背后总能让人感觉到,这些成绩得益于 全省各级楹联团体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也 得益于我们有一个团结奋进的楹联班子。而 这,恰恰也是学会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最 为关键的一点。在学会秘书处,至今还保存着 一份当年省内某个文化团体班子成员之间互 相拆台,甚至印发的一份进行人身攻击的“红 头文件”。我们没有把这份文件当做笑谈,而 是时刻警醒自己,要“视团结如生命。”这些年 来,学会一干人等走到哪里给人的印象都是 “联人相亲”,一团和气。学会底子薄、基础弱, 大家都是奉献的多,报酬几乎没有,往往出力 不算,甚至贴钱给学会也是常有的事。一位知 情人士说, “正是大家‘拧成一股绳’,真正以楹 联文化复兴为己任,而不计个人得失,每件事 都当成文化使命快乐地去干,甘肃学会才能在 短短两三年里有起色。”我在二代会时就提出, “走过二十八年的历程,风雨在肩,甘苦自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楹联事业要发展, 离不开团结一心的组织、离不开热心奉献的精 神、离不开敢于担当的胸怀、离不开崇尚品德 的操行、离不开尊敬前辈的风气、离不开艺术 至上的追求”,这些就是团结、奉献、担当、尚 德、敬老、崇艺这“十二字共识”,五年来,我们 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十)广结善缘,发展氛围有温度。这几年 来,我们坚持“十二字共识”,走到哪里最爱说 的三个字就是“交朋友”。比如投入大量心血的舟曲县,学会成员同舟曲县委书记、县长, 分管这项工作的上至常委,下至工作人员,都 结下了深厚友谊。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只 要真心用共识精神来交朋友,陇原内外,到处 都是好朋友。因此,学会转变观念,把自己当 做“窗口单位”转型服务,尽力为合作者做一 些锦上添花的事,做一些诚心诚意的事,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些有所裨益的事。急 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故而就广结善 缘,为学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同时,充分 认识到楹联与媒体融合在营造发展氛围方面 的重要性,积极强化同各类媒体沟通协调,较 大活动,时常开展平面、电视、新媒体多元化、 立体式宣传,以此来不断扩大影响,例如甘肃 卫视《百姓有话说》春联系列节目、《印象甘 肃》推出的《陇上楹联》纪录片、安徽卫视《走 南闯北话楹联》六集专题片、《兰州晨报》系列 报道《甘肃楹联:一场传承千年的“陇中对” 》 等,都成为新时期宣传甘肃楹联文化的精品 力作。二代会以来,学会各方面工作在各类 媒体累计被宣传报道400多次,在“百度搜索” 里“甘肃省楹联学会”相关消息从2015年的 2.2万条增加到目前21.6万条,善于利用媒体 “借势造势”,学会社会认知度和认同感明显 增强。这五年里,我们系统总结了学会成立三十 年来的得与失,总结召开了三十周年庆典暨颁 奖典礼,我们也荣获省文联授予的 “全省基层文 联先进集体”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甘肃省 文联、甘肃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正确领导,离不 开中国楹联学会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全国各兄 弟楹联团体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 全省各级楹联团体和广大会员的亲力亲为, 在 此,我代表学会二代会理事会,向大家的关心支 持和无私奉献,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 到,学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仍有一 些领域和工作,比如,基层组织数量太少、省 会兰州等10个市州至今仍未组建市级楹联团 体,全省县级楹联团体也很不健全;学会内部 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党的组织要尽快建 立起来,还要积极协调新的办公场所;一些主题活动开展还受困于地方支持、政策资金等 短板,尤其是一些基层组织,活动开展乏力, 积极主动性不高,创新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还 有待提升,等等,都需要我们下力气去不断化 解和推进。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 纪念日;2021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 年纪念日;未来五年,神州大地仍将不断履新、 不断前行,美好的时光将激励我们必须要有所 作为,才能不辱使命、不负初心,以积极作为来 回报这两行文字对我们的滋养和厚爱。

下一 步,学会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想我们还是要 齐心协力,步入一个全新的 “五基时代” :

——把握一个基调:就是始终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高举旗帜,围绕中心,在大格局 中凸显大作为,在大视野中彰显大情怀,为学 会发展壮大,赢得更广泛支持。

——传承一个基因:就是始终坚持团结、 奉献、担当、尚德、敬老、崇艺的“十二字共 识”,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把这些共识坚持 好,把这支队伍团结好,把这个事业发展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打牢一个基础:就是细化完善组织 体系,坚持拓展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充分发挥 现有各平台作用,充分激发中青年人才梯队 作用,在楹联创作、理论研究、楹联教育、联墨 双修、组织活动等领域,积极打造一支素质优 良、业务精湛的 “楹联陇军” 。

——夯实一个基层:就是始终坚持不懈 推进基层楹联团体建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 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动 员,热情帮助,力争尚未建立楹联团体的地级 市比例过半,区县级楹联团体逐年递增,让鲜 红的楹联旗帜飘扬于三陇大地,让陇原四处 都遍开楹联之花。

——守好一个基业:把学术作为学会的 立身之本,立足区域特色,深入推进地方楹联 文献整理与楹联名家研究工程,支持学术研 究成果,打造非遗保护品牌,全面争取更多区 域、机构、团体参与楹联文化传承基地建设,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耕耘楹联文化发展的长青基业。各位代表。承载着八千年前,两行羲爻开 启的对仗渊源;凝结着将近千年,灿烂辉煌的 楹联史迹;饱含着三十余年,学会上上下下的 一片痴情,甘肃楹联在一届又一届的接续奋斗中,正在昂首阔步,一路向前。站在当前新的 起点,我更加相信在学会新一届班子及理事会 的团结带领下,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中 国楹联“陇上现象”一定会熠熠生辉,再放光 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vyibTJQKHn__a7umLOzaw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