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
在山东省泰安市西南部,由大汶河冲击形成的大片平原,土壤肥沃、耕作便利,因地处大汶河北岸,史称“汶阳田”。
岱岳区马庄镇的四万余亩耕地,处在“汶阳田”的核心区,自古便以粮食高产著称。如今,这片有着6000多年耕作文明史的土地,正在书写粮食高产的新篇章:小麦平均亩产600公斤、玉米650公斤、小麦新品种推广试验田最高亩产802.5公斤……
这片土地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是一位80后返乡创业新农人——泰安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
2008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在同学、乡邻、亲友们不解的目光中,薛丽娜与同班同学、也是后来的丈夫毅然返乡创办合作社,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土里淘金”的为国种粮、助农增收路。
心中有梦,夫妻携手把家还
“邻里亲戚都炸锅了,很多人偷偷议论,说我们回村种地是不是因为上学时犯了错误。”谈起大学毕业返乡时面对的压力,薛丽娜记忆犹新,“在当时乡亲们的观念里,在外打工也比回家种地强。”
按照“规划”,在985大学学习信息管理专业的小两口,本该在城里做程序员,朝九晚五、体面多金。
现实中鲜少有人知道的是,返乡种地的“种子”,其实早在年幼时就已深埋在薛丽娜心中。父亲是镇上的“老农技”,从小耳濡目染,她早早便对种粮的辛劳和重要有了理性认识:“父亲是不反对的,好的坏的都提前讲清楚了,他觉得早晚要有年轻人来种地。”
下决心时,山东莱西籍的丈夫李宁已有一份科技公司的技术岗位工作,虽拗不过薛丽娜的坚持,但心里还是“打鼓”。好在,公公婆婆开明大度,加之中央连续出台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促使李宁也选择辞职全力支持妻子创业。
“起步时最难的是资金和观念。”薛丽娜回忆,夫妻二人白手起家,以每股200元、流转费每亩600元吸收周边村民成立合作社,但当时农民普遍不接受土地承包,土地难以成片。最终,通过镇村两级的协助和大量入户工作,合作社取得最初的13.4亩土地,还获得了一笔扶持新型经营主体的30万元贷款。
干农业,先要从吃苦学起。薛丽娜一头扎进了地里,选购良种、购置农机、聘请技术人员,夫妻二人边干边学,再加上老父亲坐镇,种粮很快见到成效:先后承接岱岳区“配方施肥试验”“夏玉米高产攻关试验”等项目,土地流转面积扩大到160亩。
如今,合作社员工已由成立时的6人扩充到18人,全流程自主经营土地1300余亩,其中最大的地块集中连片600余亩,同时为全镇四万多亩耕地提供订单种植、植保、收获、病虫害防治等社会化服务。
以诚待人,描绘利益“同心圆”
发展至今,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不断扩大,并且从未发生土地退还。薛丽娜总结其中“秘诀”,用了一个字——诚。
以诚待人,首先体现在薛丽娜对待员工和农民的态度上。拿吃饭这件“大事儿”来说,18名员工、40多名工人,每天的伙食众口难调,“有人不吃香菜、有人不吃辣,还有人每天要喝粥”,在她的授意下,合作社中午备饭保证有20个以上的菜品。
更大的“诚”,则体现在合作社立足土地资源优势、做好本分上。如今,当地的土地规模化流转价格,普遍超过900元/亩,有些大户不再坚持种粮。但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的薛丽娜明白,种粮的重要性不仅是多挣点儿钱,更关系到中国人的“饭碗”。因此,合作社从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只种粮食,誓要带领周边农民走一条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发展之路。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放大示范带动效应,薛丽娜一方面积极对接种业等企业,接种订单粮,确保小麦等售价能够每斤高出市场价一两毛钱。另一方面不惜成本购入先进的农业生产机械,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为周边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
稳粮增收方面,2013年,夫妻二人成立了禾元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同马庄镇薛家庄村、北苏村、吴新村等7个村整建制建立合作关系,以村为单位进行良种繁育,统一回收良种,产量和价格都有保障,单小麦一季就实现增收300元以上。
为农服务方面,合作社先后投资400多万元购进精量播种机、无人飞行植保机、玉米收获机等机械设备,承担山东省农业生产“十统一”示范任务,以低于市场40%左右的价格,为本地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性社会化服务,架起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桥梁。既帮农民种好了粮食,又解放了更多农户放心外出打工。
马庄镇薛家庄村民薛纪忠所言颇有代表性:“我种了十几亩地,薛经理能给拉来订单,又包了农机和技术服务。一下地看到她,咱心里就有谱儿,打心眼儿里跟着她死心塌地种粮食。”
禾为农之本,种为禾之元。镇党委书记张义强感慨:“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龙头带动。我们马庄镇4万多亩粮食,近年来种植面积保持稳中有升,小麦、玉米平均单产都稳定在1200斤以上,最应该感谢的就是薛丽娜理事长,感谢她既为农民做示范,更为农民搞服务,大伙儿跟着她种粮,心都放在肚子里。”
走进合作社办公室,一块块牌匾诉说着这里的成长:2009年获岱岳区“先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称号;2011年被原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2012年获泰安市“第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14年被评为“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2019年获“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的背后,无不浸透着薛丽娜种粮爱农、为农服务的使命初心。
圆梦乡村,释放种粮“正能量”
2月26日的马庄镇,天空已连续放晴两天,县道两旁返青的麦苗一望无边,在北风吹动下仿佛绿色的波浪。一大早,薛丽娜就坐到合作社的办公室,与合作社员工们商议今年的春管计划。受去年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近20天,苗情较好的小麦只占1/3。
为确保夏粮丰收,合作社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措施,力求“促弱转壮”:返青期重点增施返青肥,促弱苗增穗数;拔节期重点抗旱防冻促生长、增粒数;灌浆期重点实施“一喷三防”,增加粒重。同时加强天气预警,预防倒春寒、夏伏旱和洪涝对粮食生产带来的影响。
“只有亲身下地才知道,实践和教科书是不一样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多年实践,薛丽娜的丈夫李宁也深刻认识到,农业并非许多人偏见中的技术低、没门槛,反而是“小小一粒粮,藏着大学问”。
现代农业对人才、技术要求日益提升,薛丽娜对农业农村发展也有着自己的担忧:“从2008年工人工资35元一天,涨到现在的80元一天,工人年龄也从40到60岁涨到现在的60到70岁。社里开无人机的最小也已经49岁了。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大家觉得,做一名职业农民是体面的、是有前途的。”
近年来,齐鲁大地乡村振兴大潮涌动,一系列切实的举措,让薛丽娜看到了希望:现在劳动强度降下来了、农村环境也越来越好,随着产业效益再提上去,年轻人回来的那一天还会远吗?
中国粮,青年种,薛丽娜起了个好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保障粮食安全,我们永远在路上。”在李宁看来,他当初跟着媳妇儿返乡的选择是对的,“农业并非所谓的朝阳产业,但也绝不是夕阳产业,它更是一份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永恒事业。”
“对自己的选择从没后悔过,在家乡我找到了梦想与现实的支点。”随着合作社效益稳步提升,薛丽娜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现在回头看,农村或许是更好的舞台。”迎风漫步在沃野平畴,这位新农人笑得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