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族情动态 您的位置:首页族情动态

璞墩西望见桐墩——走进薛远《桐璞墩》世界

11/4/2022 8:38:18 PM | 1099157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作者:薛博文

成化十五年(1479年)十二月,时任南京兵部尚书的薛远辞去官职。辞官后,薛远因怀念养育自己的海南,希望探访自己远在海南的家人、好友。人到了晚年,总有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他知道离开海南这么多年,也该回去走一走了。回到海南,自然少不了要在琼山府城逗留。薛远在琼山府城小居的这一段时间,他经常到璞墩,与陈文徽等众多老友一起,抚琴忆昔,吟诗作赋,不亦乐乎。就在那时,薛远写下了千古名篇《桐璞墩》一诗:

璞墩西望见桐墩,幽径遥通不闭门。

琴古再逢虞岁月,璞存不说楚乾坤。

阳乌影倒山辉乱,老凤栖馀露叶翻。

自有满前闲景象,五弦三献未须论。

桐璞墩是贡士陈文徽所建,是为隐居、授徒所用的桐墩和璞墩两处讲学明道的场所。桐墩是正统年间(1436年—1449年)所建,在府城东五里处,因墩主好琴,桐木为制琴首选,故在书院内种上桐树,方便志同道合之士取材制琴,并将其命名为“桐墩书院”。随着桐墩书院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此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以后,陈文徽认为这样不利于潜心做学问,于是在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他又在府城东二十里购买田地,建造房子,筑为隐居授徒近之所,并命名为“璞墩”。文昌进士、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邢宥为之作记:“之所以命名为‘璞墩’,‘璞’是指未被雕琢的玉,可见陈文徽志在成为隐士,而来到这里的志同道合者,又是质美材良的璞玉。或者说,琼山这个地方,以山有玉得名,而墩在琼山,时常就可以看到玉气。”由此说明“璞墩”一名的来由,而“璞墩”的命名则寄托了墩主对于人才“经过精心雕琢终成美玉”的殷切期望。陈文徽,字允谐,国子生,琼山人,是桐墩书院的创始人。他喜爱弹琴、教书和写诗词文章。同时他以画墨竹见长,但却怀此才华而不露,他的画通常都不落款,但凡书画爱好者看到他画的墨竹,都非常喜爱,但却不知道是哪一位名家所画。有一天,有“吟绝”之称的临高举人王佐(1428年—1512年)到外婆家(攀丹村唐德光家),见一幅落款“陈文徽”的墨竹,不由得感叹道:“我与允谐交往二十年,都不能全面了解他的所长。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岂能只见一面就可以了解一个人的平生底蕴?今于看到这幅竹画,堪称国画大家之作呀!”感慨之余,王佐赋诗二首,其一为:“相逢一笑尽迟留,为爱潇湘片景幽。坐到夜深天籁响,乍疑鸾尾送清秋。” 其二为:“辋川烟景昔曾闻,今向天涯见此君。诗画王维应不远,稻花香里一家村。”

资料图:桐墩书院画。吕璇绘图

薛远与丘濬、邢宥、王佐、唐继祖等海南先贤同处一个时代,他们常有诗文往来。他们志同道合,在陈文徽的桐璞墩“学习交流平台”上大都留有主题为“桐璞墩”的诗文。其中,薛远所写的《桐璞墩》一诗是众多相关“桐璞墩”的诗中最为经典的佳作之一。接下来,我们将目光回溯到明代薛远所处的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的人文世界中,把这些历史记忆拼成一幅幅鲜活的历史场景,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些许碎片。不过,吉光片羽,亦显弥足珍贵。

首联“璞墩西望见桐墩,幽径遥通不闭门。”桐墩与璞墩相距十余里,薛远身处璞墩,往西望去可以“遥”见桐墩,可见虽然两“墩”相距十几里,但两“墩”之间有一条幽静的小路相通。可见璞墩之所是多么幽静、恬淡而自然,静得舒适而详和。这表明了薛远此刻间的心境,无官一身轻,彰显其高雅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反映出墩主陈文徽为了让学生及好友,有好的求学及交流的环境,因此“幽径遥通不闭门”,也表明了薛远与墩主陈文徽心意相通、情趣相投、惺惺相惜。

颔联“琴古再逢虞岁月,璞存不说楚乾坤。”前面先写远观之“桐墩”,后写近观之“古琴”和“璞墩”。虽看似句句写景,实则暗含典故。前半句“虞岁月”,指的是“虞朝”,即史书上说的“虞舜”时期,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思想单纯,生活幸福,少有纷争,是一个令古今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向往的理想岁月。后半句的“楚乾坤”,引用《韩非子》书中关于“和氏璧”来历的典故。楚人卞和偶然得璧,一献楚厉王,被砍左脚;二献楚武王,被砍右脚;楚国上下无人识宝,卞和献宝之心却始终不改。楚文王即位之后,卞和继续执着第三次献宝,宝物最终获得承认,世人称之为“和氏璧”。薛远以“琴”“璞”自喻,暗喻自已琴一般悠然的心境,玉一般高洁的品格。晚年因得罪权臣汪直而丢了官爵,但最终保全了性命,“璞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如今的薛远如这“古琴”之韵,惬意而优雅,身临“璞墩”,如逢“虞岁月”,这个时候,怀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已经不想再去叙说那“楚乾坤”。

颈联“阳乌影倒山辉乱,老凤栖余露叶翻。”寓情于景。“阳乌”,指三足乌,阳乌鸣则天下之鸡皆鸣。阳乌喻指太阳。“山辉乱”描绘了清晨的太阳刚刚升起,山色黯淡,朝阳的光辉错落交织的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故事。薛远通过一幅山水画卷,展开了当下时局的描述。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宪宗设西厂,太监汪直专权。汪直通过对西厂控制、扰乱朝政。汪直滥杀无辜,大量百姓被捕冤死。汪直令韦瑛逮捕通政使司左通政方贤、太医院判蒋宗武下西厂狱;当时礼部郎中乐章、行人张廷网出使安南归还,刑部郎中武清从广西勘事归还,浙江布政使刘福起复至京师,均被汪直并令韦瑛逮捕。因为汪直罗织数起大狱,残害百姓,大学士商辂上疏称请革去西厂,罢汪直诛韦瑛,并与宪宗发生争执,宪宗最後批准此疏,罢免西厂。但不久西厂复设,死灰复燃。成化十五年(1479年),薛远与大学士商辂、董方、左都御史李宾一同辞去官职。“老凤栖余露叶翻”,可以看出,诗中隐约流露薛远对于时局无奈的情愫。后半句描绘的是桐树上的栖息的老凤,“露叶翻”描写了叶子上的露水慢慢被太阳蒸发的景象。薛远自比“老凤”,独自栖息于桐树枝头,他为官近四十年,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曾先后任户部郎中、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后又升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他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尾联“自有满前闲景象,五弦三献未须论。”“五弦”出自《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这里说的是,《南风》之歌,即赞颂“南风”煦育万物、播福万民的恩泽之歌,相传为舜帝所作。“南风”具有比兴之意,意指帝王体恤臣民;“南风”是最具美颂色彩的意象之一,历代诗人也常以“南风”来称颂帝王对百姓的体恤之情和煦育之功。“三献”指的是卞和三次献玉于楚王,被砍双脚,抱玉在荆山下哭泣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干,双目开始泣血的典故。和氏璧是卞和坚持了一生的信念,而正是他的坚持使得宝玉没有蒙尘,终获楚怀王承认。这里进一步表明了薛远执着坚持一生的理想信念。薛远引经据典作结,并言“未须论”,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受到薛远已超然物外,既然自己无法掌握时局,就应坦然面对、接受、改变自己。置身璞墩,望着遍布眼前悠哉自得的景象,薛远此时的心与彼时的景相交相融,神与物相游,此时此刻,一切的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早已无须再论。

薛远《桐璞墩》寄情于景,引经据典,将自已人生阅历、感悟融入诗中,将自己曾经的理想信念、豁达的胸襟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格调风雅脱俗,极富情感,又不失趣味。堪称千古名篇,乃大家之作!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