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薛氏书院 您的位置:首页聚亲祭灵薛氏书院

《奚仲文化研究》系列文章之六:薛国历史沿革梗概

8/6/2014 3:32:01 PM | 4279035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薛国历史沿革梗概
胡秉华 张 云 王 琦

 

一、前言
    

    薛国为我国古代东方一方国,查诸历史文献仅有为数不多的记载,其跨度上自黄帝下至东周时期。其前段由始祖至挚,脉络模糊,只列述了一些代表人物,其间应该有不少的缺失。后段以东周时期略为清晰,仍然没有给我们一份世袭相承的表格。确认其国是没有问题。薛国地望之所在,前辈学者多有考订,具体位置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西北与滕州南部之间,调查发掘已证之,应无疑义。

    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滕州市及薛城区进行过一系列的调查和发掘工作,或者说即薛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大体涵盖着古薛国的统辖范围。在上述地区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品遗存,以及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遗址。至于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大体可称为随处可见。与夏文化并行的岳石文化遗址也有多处,非常典型的商代中期遗址亦被发现。商代晚期至西周阶段,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有西康留、前掌大、薛国故城等,所列述的三处经过科学的发掘工作,均获取了大量的珍贵的实物资料。东周阶段除薛国故城外也有着众多的遗址。这些古遗址的存在,对薛国世系沿革的历史都是有力的实证。目前掌握的资料,都说明了这一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000年至15000年左右,即有先民在这一代活动。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表明距今约7000 余年就有先民在此定居并从事农业耕耘。从距今约6000年到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距今4500 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的文化内涵分析,可知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已较发达。而进入夏朝后,无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实力的承托,使奚仲造车成为一种必然。进入商、周阶段,出现了颇具规模的城池、贵族墓地等,是为薛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顶峰阶段。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薛国与商、周中央王朝关系较为密切,但仍保持着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因素。

 

二、薛国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状况


    薛国在我国方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除了薛国先民的辛勤经营外,与其占有区域优越的地理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往往选择山、川、湿地、平原等地理环境区域,以利生息繁衍。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古代,平原可以进行原始农业运作,但山林的采集、狩猎和河湖、湿地捕捞也是当时生活资源的组成部分。先民选择的生存环境是关系着其当代与未来延续的大问题。薛国先民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了薛河流域这一区域,恰好有山、川、湿地、平原等条件。薛河古称薛水,是一条常年径流的河流,其源头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包括东江、西江两支。西江源于水泉乡柴山前,东江源于徐庄乡米山顶。源头地带属低山地貌,山的高度一般在100〜300米间,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江、西江均流向西南,至海子村东南汇合为薛河,由此向西南,流经山亭、西集、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等乡镇,到圈里村入微山县注入微山湖(原为泗水)。薛河流至羊庄段海拔降至70米左右,至官桥镇海拔则为50米左右,至微山县境海拔降至30 米左右。羊庄以上为低山丘陵地带,其下逐渐形成河谷地带,官桥镇以下基本为平原,濒湖地带原应为湿地。在此要解释一下,微山湖的形成大致在金代以后,在此以前为泗水由此向南流经之地,地势较低,周边多为湿地,因此推测在古薛国时期现濒湖地区应为湿地。薛河全81公里,流经区域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带、山麓前沿平原、湿地等多样性地理环境,生活手段可耕、可捕、可狩和可采。我们称上述环境优越,是依据北辛、前掌大等遗址出土资料加以分析的。北辛遗址测定年代距今约7300年,孢粉检测含有海金沙、蕨类等,这些都属于亚热带遗存。表明北辛文化阶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比现今高出2〜3℃,这种气候为原始农耕提供了有利条件。
    山东兖州王因遗址有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内涵。从中我们采集了大量的自然标本,其中野生动物有鹿、虎、熊等遗骸。两栖类动物有扬子鳄遗骸,其中有一定数量的遗骸经过了焚烧、敲碎,明显是食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更有大量的水生动物遗壳,如多瘤丽蚌、细瘤丽蚌等,其次如圆吻鲴遗骸。其中扬子鳄、多瘤丽蚌、圆吻鲴等,现今只能在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生存,是亚热带气候的产物。换言之,现今淮河以北已无其活体。

    山东广饶大汶口文化遗址、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均浮选出炭化水稻种子等。水稻的种植需要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显然在这一漫长的岁月过程中,气候条件仍具有亚热带特征。前掌大遗址先后进行过10次发掘,也获得了大量的自然标本。动物类有兔、狗、貉、熊、鳄鱼骨板、马、猪、獐、麋鹿、梅花鹿、黄牛、绵羊等。无脊椎动物有中国尖脊蚌、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楔蚌、矛蚌、三角帆蚌、洞穴丽蚌、射线裂脊蚌、多瘤丽蚌、细瘤丽蚌、文蛤等。这么多的动物标本表明薛国在商周时期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有森林、灌木丛,有湿地和水草丛生的环境。这样獐、麋鹿、梅花鹿、貉、熊、扬子鳄才有活动的空间,螺、蚌之类才可以生存。甚至在薛国故城发掘出的墓葬中,仍有一定数量的蚌片饰件,如鱼形器等。
    从北辛文化至春秋时期,时空跨度达5000年左右。薛国的气候环境以亚热带状况为主,不排除间隙性干冷阶段。有学者曾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古气候进行过研究,指出这一地区至西周时期逐渐变为干冷。我们以为转变过程应由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推进。因为前掌大遗址西周早期地层或遗迹中,仍然出土有一定数量的属亚热带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遗骸(壳) 等。至于薛国故城地层资料未公布,仅在一些墓葬中见有一定数量的蚌饰,无法推断薛国在春秋阶段是温暖还是干冷,待以后有相关的资料出现方可分析。

 

三、薛国历史沿革初步梳理
 

    薛河并不是一条稳定的河流,尤以中下游应有多次改道,呈南北摆动状,而且幅度不小,北限以官桥镇北,南界入薛城区西北一带。从调查资料可以验证,北辛遗址以北保留有薛河原故道;西康留遗址北侧断崖多处暴露出故河道沉积层,致使商代中期青铜器被发现;前掌大遗址南墓地紧依故河道。由此可以得知,薛河中下游覆盖面呈一较大扇面形,薛国先民即生活在这个范围里。经多年来田野考古发掘调查,在上述范围中发现先秦时期遗址77处。一些遗址往往包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表明它多代在一个地点生活。时代上分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等。计有细石器制品点3处,北辛文化遗址3处,大汶口文化遗址22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23处,包含有岳石文化遗存的遗址13处,含有商文化遗存的遗址18处,周文化遗址18处。如此众多的遗址分布在这一区域实属少见,其年代跨度仅以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末计,近5000 年左右。尤以西康留、前掌大、薛国故城的发掘资料,以及吕楼、井亭、莱村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等,对我们梳理薛国历史应有很
大的帮助。所采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品,石材多为黑色燧石、石英、水晶等,器形有刮削器、石叶等,年代距今约10000〜15000 年。
    可惜均未进行过科学发掘,就目前掌握的资料只能说明在这一地区早有先民活动的踪迹。
细石器制品阶段至北辛文化之间,即距今万年以下,应有一个小的缺环,有待于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新的资料来补上这一空缺。
    北辛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较早遗存。除北辛遗址外,尚有孟家庄遗址。在薛河流域区,目前未见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但在峄城区红土埠、南滩子遗址,却具有这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在新石器时代较早期,人口数量较少,又无国无界,人类流动性是较为频繁的。距今约5500 至4500 年间,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本区域这类遗址多达22 处,遍及西集、杨庄、官桥、张汪、柴胡店、夏庄、薛城城区周边等。西康留发掘资料披露有夯土遗迹,应属重要建筑
遗迹。距今4500〜4100 年,属山东龙山文化,此类遗址达23处,整个流域都有分布。前掌大遗址灰坑出土有早期陶器,更不乏中晚期遗址。对薛国故城的多年钻探,表明在商周宫城之下有一座近方形龙山文化城址,这一城址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研究。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岳石文化,其年代应与夏代并行,此类遗存或遗址计13 处。前掌大遗址中,小面积商代中期地层中包含有岳石文化遗物和商代中期遗迹、遗物,有可能是薛国先民保持东夷传统文化( 岳石文化) 与交融的商文化仍然并行的证据。或者说代表薛国与夏文化并行的岳石文化,大致与奚仲同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圈足盆,具有岳石文化风格。近年来在二里头遗址清理宫城时,发现有轮碾车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用车遗迹。距今3600 年及其以后,历商、西周、东周各段,除有前掌大薛国故城发掘资料外,还有卜辞、金文和多种资料,帮助我们去探
讨薛国历史沿革等诸多问题。目前尚未发现商代早期遗址,然而在前掌大M13中随葬有一件青铜尊,有铭四字,文为“ 妇兄癸”,与殷墟出土的祖庚、祖甲时代的卜辞“⋯⋯兄南于”相照应。冯时先生考订: 即为虺。“虺妇”当为外姓之女嫁于史氏为妇者,其夫家以虺为之,表明史氏( 史字待下文讨论) 乃仲虺之后,同时证明商汤时期的仲虺为薛人先祖之一。
    商朝武丁至康丁时期为商代中期进入晚期阶段,卜辞中明确记录有薛国事迹。有:丁卯卜,令( 命) 追 ( 薛), ( 有) 尹工( 贡)?(《合集》)⋯⋯自( 薛)⋯⋯(《合集》)辛卯卜,争贞:(薛)充囚?(《合集》)薛本作“ ”,丁山先生以为乃仲虺所居之薛,可知薛本为地名,后以地称国,亦可以国称人。陕西岐山北寨子出土的商末周初“亚薛鼎” 铭:“史亚(薛)父已。”至周初薛仍铸为“ ”。最值得注意的是:亚( 薛) 之前冠以“史”氏。这是我们承接前面应讨论的问题。

    前掌大商周墓地清理出青铜礼器166件,有相当多的铜器铸有铭文,其中含有“史”字者约60余件。文献记载仲虺为汤左相,殷墟卜辞及殷周金文均不见左相之称,为后人据当时官职所附会。左相之称本为左史,而卜辞中见有东史,仲虺当为东史,以此推断史氏为仲虺之后,以官为氏。前掌大商周墓地应为史氏墓地,与史相吻合。
    从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末期大致与黄帝、唐虞时期相合。关于薛国先祖,有黄帝、太之说。如《山海经·海内经》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又罗泌《路史·后妃五》记:“黄帝妃嫫姆生禺阳,禺阳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又《通志·氏族略》记:“⋯⋯又任为风姓之国,实太之后。”史学家对此多有争议,虽目前缺乏较明确的对应资料而无法下结论,但对探索薛国历史仍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薛人(国) 应为东夷人的后裔。奚仲为夏代初期的重要人物似为可信。奚仲生吉光,吉光居邳国,似有疑问。因现今邳州缺乏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吉光缺少支撑的考古资料基石。
    仲虺为薛人在商初之先辈,甲骨上所刻的卜辞、青铜器上的铭文等,可确证史载无误。其后的臣扈、祖已、成、祖伊等,应该是可信的,至于是否为子承父或兄终弟及,则无法定论。由此可见,有诸多文字记录尚且如此,而奚仲之前的世系只能暂且信之。周代尤以西周时期一些较早文献对此仅提及一位国君。春秋时期《春秋·左传》最早在隐公十一年提及薛侯,此后还有庄公
三十一年薛伯、昭公三十一年献公、定公十二年襄公定、定公十三年薛伯比、哀公十年惠公夷。《世表》《新唐书·薛姓表》对薛国国君承袭关系则十分清楚。如:薛侯畛,畛生初,初生厉侯陵,陵生宣武侯房,房生哀侯褒,褒生庄侯元,元生平侯贵,贵生昭侯直,直生襄侯夷,夷生桓侯辨,辨生康侯安兴,安兴生定侯箱,箱生恭侯尚,尚生景侯魏,魏生宣侯伯勤,伯勤生简侯文欢,文欢生惠侯夷黄,夷黄生灵侯英,英生文侯俱,俱生隐侯清,清生愍侯洪(国亡),计21世。一世按30年计约600余年,不足周代所历年代跨度,薛君爵位均以侯出现也与史实不相符。春秋三传所载薛君相对应者甚少,不排除今后发掘资料可印证或去伪。
    由于薛国故城及前掌大遗址的发掘以及遥感等新资料,对研究薛国在薛河流域的经营历程,轮廓大体上是清楚的(指现大域)。探明地下有一座西周时期小城,小城中部之下又发现一座近方型小城,始建于商末延续至战国时期,可能为小城(西周)的宫城,在宫城之下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时期城。此外,在前掌大遗址西南约1000米处,遥感监测发现有一座方型城址,年代不明,文献、方志均未提到这里有古城信息。依据上述遗存,推测龙山文化时期城与奚仲所处时代大体相当,或与其立国之所在有关。商末所建的宫城和遥感探测的城址,似与仲虺及其后裔有关。西周小城可能与挚有关。
    前掌大墓葬中出土的“妇尊”显示出仲虺的存在。薛国故城墓葬中出土有“薛子仲安”“走马薛仲赤”“薛侯行壶”“薛比戈”“薛郭公子戈”“薛侯定所造之戈”等,其中“薛侯定”即《左传》中所指的是襄公定,“薛比”是薛伯比。这些青铜器的铭记,可以确认商初有仲虺,至商末有其后裔。东周时期文献中所记襄公定、薛伯比,在随葬的青铜兵器的铭文上都得以印证。
    总之,薛国的历史上溯至先祖奚仲应该是可信的。商初仲虺及其后裔以青铜礼器铭文证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西周时期的挚应与西周小城同时,其后裔襄公定、薛伯比以其随葬的青铜兵器来证实。随着今后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有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四、结语


(一)奚仲造车
    在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铜器和铜锌制品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多有发现,至夏代则出现了青铜工具、兵器及礼器,表明其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必然应运而生。奚仲能率先制造车辆,说明他有过人的能力,是推动当时社会进步的英才。
    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河南偃师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清理出车轮碾压的痕迹,偃师商代早期都城塔庄遗址也出现有车辙痕迹,至于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时期,整车随葬的车马坑遗存遍布于黄河流域地区,如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河南以安阳殷墟最突出,山东以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车马坑在东部地区具有代表性。
    前掌大遗址出土两马一车者5座,整车一座,及一定数量的青铜车器、饰件,还有一些盗掘翻乱的马骨,原应有更多的车辆随葬。马车结构基本一致,均由双轮独、一衡双轭、栏式车舆等主要部件构成。轮辐在18〜22根之间,轴在舆底部之下起承托作用,并与两侧的车轮相连,軎套在轴两端辖制住车轮,位于车的居中处、衡的下边,连接衡与轴,并上承托舆出舆后上翘, 首装有铜,与前轸交接处多置铜,尾装有铜踵。衡在的前部,配有三角形衡末饰,衡两侧各有一轭束马,舆的平面多为长方形,周边装栏式车,有的舆上发现栅栏隔断,车门在舆后部正中,两侧一般有栏饰。M14中发现了铜盖顶饰,应为商代最早出现的车伞。制作马车是一种复杂的工艺,要有铸铜和木工技术,还要有机械知识。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车马具的设计,结构合理,计算精确独具匠心。木曲度设计的合理、的板仰角与轸板倾角的准确计算、踵管和踵板的组合和连接、铜勒饰件的巧妙构思和搭配等,都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说明商时薛国的制车业已经相当发达,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 二) 薛国历史上多次易都之谜
    前辈学者考据易都问题,多依文献和历史地理资料,缺少现今的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及遥感新信息,致众说纷纭,缺乏合理的解释。
    如今在薛河流域一带,有在西康留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夯土建筑遗迹,薛国故城(东周)下探明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商代城址和西周城址,以及遥感检测出的地下城址等。实际在夏、商、周三代,薛国的周围有许多小国家,北有邾,西北有滕,东北有小邾及向,东有,南有阳及徐(淮)夷等,彼此统辖的区域都是有限的。迁都就意味着占领统治了那块地盘,何况多次迁都是难以做到的。古代之邳,即今邳州,在那里是否能勘察到属于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的较大型遗址(城址等)还未可知。只有有了这样的较大型遗址,具备国都条件,才有讨论的前提。我们以前对此问题作过一些论述,不再赘述。


(三)薛国亡国年代争议
    过去多认为薛为齐所灭,年代为田齐王三年(公元前298年)。钱穆先生以为薛是在田齐宣王在位期间灭亡的,即在王前已经被齐所灭。《战国策·齐策》有云:“齐将封田婴于薛⋯⋯齐王有辍志。”此时的齐王为田齐威王,那就是说这时薛已为齐据有,才会出现齐王欲封田婴于此的情况。田齐威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56 年至公元前320年,长达36年之久,按其在位最后一年计,至王三年,薛已被灭达24年之久。田齐威王哪一年灭薛没有明确的记载,故无法确定年代。
    多年来考古调查与发掘所取得的成果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献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借此整理出薛国历史沿革之梗概,望批评指正。

 

 

胡秉华,1935年出生,安徽宣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发掘专家,继续从事实验室考古发掘研究工作,对山东、河南境内先秦古(方)国都城遗址做过较系统的考察。1994年主持发掘的“前掌大墓地”被评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
之一。2003 年以顾问身份参与的安阳孝民屯发掘,获国家文物局田野发掘技术二等奖。主要著作有《山东兖州王因》《滕州前掌大墓地》等。此外,在山东史前文化、古环境,先秦方国、青铜器、玉器、建筑等方面有数十篇论述。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