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仲造车与考古发现
梁中合
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马车是由奚仲发明的。这方面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而且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那么,奚仲造车的年代、形式和在哪里造的车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依据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观点,其马车的发明应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据文献记载奚仲为夏朝异姓诸侯,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后,任姓,因擅长造车,曾任夏朝“车正”大夫,被封于薛,为薛国始祖。
关于马车的形制,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形势解》里的一段描述,大致勾画出了当时车的样式:“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这是说奚仲所设计创造的车结构更为合理,各个部件的制作均有一定的标准,因而坚固耐用,驾驶起来也十分灵便。
奚仲在造车期间居住于薛,由于发明了马车而受封,薛便成为他的封地。薛国是当时山东境内仅有的几个方国之一,十分兴盛,西周时又被封为侯国。有关薛之地望以及与奚仲的关系,文献中也有零星记述。同时根据地望及民间传说,我们可以将奚仲封邑定在今天的薛城一带,这里不仅与文献记载的地理位置相符,而且还有与奚仲有关的地名和遗迹,在薛城区陶庄镇西北的奚公山下,为奚仲死后的安葬之处。《水经注·泗水》引《地理志》云:“(薛故)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晋太康地记》云:“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里,奚仲初造车于此处。山上有奚仲墓。”奚公山正南不远处还有奚村,显然该村名称的由来也与奚仲有关。
从1981年至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对前掌大墓地进行了8次考古发掘,清理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墓葬110多座,特别是发现同时期的5座保存完好的车马坑,为我们了解当时的马车形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
前掌大遗址位于滕州城区南部25公里处的官桥镇前掌大村,地处滕南平原的东部边缘,南依古薛河,西邻薛国故城遗址。通过8次发掘,可以看到当时墓葬的形制、规格、结构以及丧葬制度等非常丰富的内容,如牺牲、殉人、车马坑等。墓中随葬了丰富的青铜器、玉器、骨器、象牙器、原始瓷器、陶器、漆器等,都极具考古、历史价值。1994年的考古发现还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前掌大墓地清理的5座车马坑中出土了5辆完整的马车,每座车马坑中放置一辆马车,马车均为两轮、一轴、一舆、一辕、一衡所构成。除少数铜质附件外,皆为木质。车轮为圆形,由轮牙、辐和毂构成。辐条作圆条形。辐条的数量在18〜22根之间。轴为一根圆木构成,中部较粗,两端略细。轴端套入轮毂中,毂外套有车軎,軎上有辖插入。车舆长方形,车舆底部铺有垫板,上面往往铺有芦席,门开在车舆的后部。在马的头部和车上一般有很多铜饰,铜马饰有当卢、衔、镳、各类兽形和圆形泡等。每个车马坑内的马和车身上,各部位铜饰件的有无和多寡也有所不同。在埋葬车马的方式上,表现出一些特点:发掘的5座车马坑,车马坑与主墓分开,单另挖一个坑,整车随马埋葬,均为两马一车,要挖轮槽。舆后埋葬1殉人,个别还殉2人,人骨架一般被压在舆下或舆后。经对人骨进行鉴定皆为成年男性,他们生前可能是驾车的驭手。
在5座车马坑的车舆内,随葬有多寡不等的兵器,这些随葬有兵器的马车可能是作为战车来使用的。前掌大遗址中5座车马坑的出土,使我们联想到作为出土地点的古薛地,正是中国历史传说“奚仲造车”中奚仲的家乡。虽然墓地的年代与文献记载的奚仲造车的时代尚有一定距离,但我们应该看到,这批马车已经是具备相当高的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完全脱离了原始的状态了,是完全成熟的形制和样式,它与夏代的马车应该是传承和发展更新的关系。由于最初的马车可能完全是由木质材料制成的,所以很难保存下来,另外即使保存下来,由于木质的易朽性也给考古发现增加了难度。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能够发现时代更早的马车,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众多的文献资料说明,是夏代居于薛的奚仲发明了车。而舟车的发明,对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当然,车的发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一人所能为,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奚仲为“造车鼻祖”,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车”,也成为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
薛城历史悠久,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埋藏丰富,同时因该地区又与奚仲造车和古薛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引起人们格外的关注。相信通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薛城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和久远的历史会更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中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持编写了《滕州前掌大墓地》考古发掘报告。2007年5月〜7月主持参与了山东龙口地区归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参与编写的《蒙城尉迟寺》考古报告获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