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薛氏书院 您的位置:首页聚亲祭灵薛氏书院

《奚仲文化研究》系列文章之十三:薛史的启示

8/7/2014 4:37:48 PM | 4278588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薛史的启示
詹子庆

 

    薛是位于今山东滕州市南薛城区的一个古代小国。从夏禹时立国,历经夏商周三代,直到战国初年约前433 年亡于齐(或楚),绵延不断,存在约1600 余年,文化积淀深厚,在春秋经传中若显若隐,这一历史现象令人深思。

 

一、阅读薛史首先应将薛史放在历史大环境中审视。薛国地处今山东南部和苏皖北部地区,与东方夷人杂处。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进程都曾将其战略重点投向东方,且在那里建立邦盟,其目的正是为了掠夺东方的资源和人口。

    夏代的统治中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但从立国之初,它始终呈现出向东方发展的态势,多次与东夷发生征战,并将其政治中心逐渐向东方转移,与此同时,在那里封立了一些同姓(姒姓)和异姓邦盟。薛,任姓,系黄帝后裔,其皇族奚仲曾任“夏车正”,因此得其封赏而立国,受夏禹册封为薛侯,奚仲后迁于下邳。

    商朝继续推行向东方发展的政策。古本《竹书纪年》记:“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奄地即今曲阜,曾一度为商都。经多年考古发掘证实,在山东地区已发现多处商文化遗址,尤其是鲁中、鲁东南地区。如:济南大辛庄遗址出土了从早商、中商到晚商时期的居住遗址和文化遗物。再如:山东桓台史家村史家遗址,为商代早中期居址和祭祀遗址,还有山东益都(今青州)苏埠屯发现的商代晚期大墓等等。
    殷墟甲骨累见商人征夷方的记录。李学勤先生研究推测殷人征夷方的路线大致是安阳——兖州——新泰——青州——潍坊,一直向东进发。
    商汤时,奚仲之后十二世孙仲虺任汤左相,复居薛,薛又成为商的封国。周公东征是周初发生的大事件,这是因东夷叛乱而引发的冲突。平叛东方之乱后,为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和统治,周武、成、康时期把一些姬姓诸侯分封到今山东地区,如鲁(曲阜)、曹(定陶)、滕(滕州)等。又封有亲缘关系的姜姓诸侯于齐(临淄)等。还封先贤后裔诸侯于杞(从河南杞县迁到缘陵、淳于、新泰),黄帝后裔任姓诸侯于薛等。正如《史记·陈杞世家》所云:“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
    周武王继续确认黄帝后裔任姓薛侯的封国地位,如史籍所云“武王复封其胄为薛侯”(《世本》),同时在薛的近邻(滕州西南十四里有故“滕城”),封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滕封于此地,与薛之间或许可以起到互相牵制作用。周初分封薛国,从战略上考虑,是将薛安排在对东方诸夷控制的前沿。西周诸王长期与东夷、徐淮夷、南淮夷作战,从地理环境因素考虑,滕、薛诸国当然就成为周人征伐徐夷、南淮夷的前哨。可见,对西周王朝来讲,薛国的战略地位不可小觑。
    总之,薛的存亡正处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阶段。夏商周王权和诸侯之间既存在着“天下共主”的上下不平等的君臣关系,同时事实上也存在着相对独立的邦盟关系,因此,在“天下共主”的王权国家内部同时存在着“方国林立”“协和万邦”的政治格局。薛国的存亡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形成的。

 

二、以车代步、车的发明应是人类物质文明进化史的一场重大变革,而车的发明又是以车轮的制作最为关键。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关于车发明于何时,有以下几种说法:1. 黄帝时代说。见之于《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又谯周《古史考》:“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另外,在河北涿鹿民间有黄帝制造木轮车的传说。(《黄帝文化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年)2. 尧舜时代说。见之于《尚书·尧典》:“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尚书·皋陶谟》:“禹曰:‘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尧舜时代都谈到“车服以庸”。3. 夏禹时“奚仲造车”说。《世本·作》:“奚仲作车。”《墨子·非儒下》《荀子·解蔽》《吕氏春秋·君守》皆有“奚仲作车”之说。又《山海经·海内经》:“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郭(璞)注云:“《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杜预注:“奚仲为夏禹掌车服大夫。”是指奚仲是管理宫廷车辆出行和服饰的官员,并未明指奚仲是车的发明制作者。
    车的发明创造和改进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实践过程,尤其车轮的制造带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可以设想,最粗糙简陋的车轮,是用一根大圆木砍成两个圆轮,中间横嵌一根木杠,用绳索拉动即可行走。后来经过长期的技术改进,一部完整的车包括6 个部分构件,即轮、轴、辕、衡、轭、舆和轼等。正如《管子·形势解》所云:“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这种造车需要的巧智,“皆中术数”,其中既需要木工、
青铜制造技术,又要掌握机械齿轮原理,这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技术经验的积累。
    再从车的动力和用途来分析,开始时人力推拉车,后改为牛车,最后则是马车(四马驾辕为一乘)。其用途先是载物运输车,然后是载人的乘车,更为先进的则是攻战用的战车。所有这些技术的改进,大致都是在夏商周三代时完成的。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看,从二里头夏文化到晚商殷墟都发现了与车有关的遗迹和遗物。仅从《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披露的资料来看就有:
    1994 年,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段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双轮车的辙印,上口宽约40 厘米,深约15 厘米,轨距(以两辙中线之间距计)约1.2 米,辙沟内的灰褐色土极为坚硬。这表明夏代使用车子已毫无疑问。
    此后,1996 年在偃师商城东北隅发现的商代早期车辙与二里头文化三期的车辙大致相当。另外,在郑州早期商城遗址曾出土过2件铸造青铜车軎的陶范。在安阳殷墟已经发现许多商代晚期的马车实物,结构相当完善。迄今已发现的商代晚期车马坑近60 座。
    从夏代以来,车的构造越来越复杂,而车的功能也越益广泛,它成为我们人类物质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我们不能忘记,薛的立国皇祖奚仲,是作为“车正”官职而被封为诸侯方国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科技立国”的范例。

 

三、薛是小国,在大国争霸形势下,为其生存必须依附于某一大国或依靠有影响的“望国”。从春秋初年始,薛国即依附于鲁,不仅“朝鲁”,而且成为鲁之同盟。这类事件累见于春秋经传。

    公元前712 年(《左传·隐公十一年》)薛侯和滕侯同时朝鲁,在鲁隐公面前“争长”。终因滕、鲁都是姬姓国,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为由,“乃长滕侯,薛为次”。薛虽“争长”失败,但也反映薛的争强好胜和维护小国尊严的心态。
    薛多次参加鲁主持的盟会活动,始终与鲁保持“同盟”关系。见于《春秋经传》记载的有:
    成公二年(前589 年)鲁与薛等盟于蜀。
    襄公二年(前571 年)鲁会薛等于戚。
    襄公五年(前568 年)鲁会薛等于戚。
    襄公九年(前564 年)鲁会薛等。十二月乙亥,同盟于戏。
    昭公三十一年(前511 年)薛伯卒。同盟,故书(书名)。
    定公十二年(前498 年)薛伯定卒。
    哀公十年(前485 年)薛伯夷卒。
    按春秋笔法,因薛与鲁同盟关系而书薛伯名,可见从鲁隐公十一年(前712 年)薛朝鲁,直到前485 年薛伯夷卒,薛对鲁存在着200 余年的依附同盟关系。
    薛为什么长期依附于鲁?其原因正如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小国交鲁》所云:“鲁在春秋,盖积弱之国也。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徒以周礼在鲁,号称望国,其声名文物所留余,犹足以系小国之心,动远人之慕,如滕、薛、曹、邾、杞、郯、纪、来、葛、介、萧之属,皆常勤享贽,修朝礼⋯⋯”薛等周边小国依附于鲁,是出于战略考虑。鲁虽非大国、强国,而是“周礼尽在鲁”的“望国”,乃众望所归之国。在它周边诸小国尽依附于鲁,乃是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
    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晋楚争霸时间最长。作为中原东方小国的薛,更要经常依附于霸主晋国。在鲁襄公年间,薛国多次加入以晋为霸主的多诸侯加盟的军事行动,如“围宋彭城”(鲁襄公元年)、“伐郑”(鲁襄公十年、十一年)、“伐秦”(鲁襄公十四年)、“围齐”(鲁哀公十八年)等,而且又多次参与以晋为主的盟会,如“同盟于戏”(鲁襄公九年)、“同盟于亳城北”(鲁襄公十一年)、“召陵之会”(鲁定公四年),也参加了晋齐主持的“平丘之会”(鲁
昭公十三年)。可见,薛国作为小国,为图谋生存,必须依附某一大国而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以免受坐以待毙之灾,这也是薛国能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
    关于薛国的灭亡,史书无确切记载。随着春秋战国之交大国兼并趋势的形成,大国周边的许多小国皆被大国吞灭。据后人推测,薛亡于前433 年前后,一说亡于齐,或曰亡于楚,学界多从前说。

 

詹子庆,1937 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1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出版了《先秦史》《古史拾零》《夏史和夏代文明》《中国古代史》(主编)等学术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数十篇。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