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薛氏书院 您的位置:首页聚亲祭灵薛氏书院

《奚仲文化研究》系列文章之三十五:任姓奚仲薛国源流考

8/14/2014 2:05:31 PM | 4696648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任姓奚仲薛国源流考
何光岳

 

    奚人乃奚仲之裔。奚仲为任姓,任姓乃黄帝十二姓之一,故奚仲出于黄帝族。任姓建有奚、薛、邳、挚、谢、章、舒、洛、昌、蓟、终、泉、卑、遇、儋、祝、牛黎、番禺、狂犬等诸侯国。奚、薛为主要国家,历夏商周,被齐国所灭。奚国的一些族人流散至南方,与当地的濮、越、蛮和苗人结合,形成溪人。南北朝为溪人繁盛期,到唐代时,几乎都融入汉族了。

 

    任姓的起源

 

    据王符《潜夫论·志氏姓》称:黄帝之子廿五人,分为十二姓,其中就有任姓。“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于邳,其嗣仲居薛,为汤左相。王季之妃大任。”《左传·定公元年》中“任奚”作“奚仲”,“ ”作“虺”,“邳”旧作“祁”。任为姓,奚为名,仲为排列之次,即兄弟辈之老二。“ ”“虺”通用。“祁”应为“邳”,因祁姓乃陶唐氏帝尧之族,与任姓同为黄帝十二姓之列。任的涵义,李玄伯谓:“任,即壬。《说文解字》壬部:壬,象人怀妊之形⋯⋯与巫同意。这字的解释甚为含糊,所谓‘位北方也,阴极阳生’,自皆系晚起之义。只象人怀妊之形,颇含生生之意。金文、甲骨文多作工,与工相似,或者最初壬工只系一字,所以《说文解字》工下亦说与巫同意。”康殷谓:壬,甲文释工为壬,金文释工为壬,象纺或织的一种工具,或工具的部分形状,如所谓“车王车”等,本作工,而工字本作,后省作工,与壬形之工混同,壬遂改作⋯⋯以别于工,篆作壬。工为原始社会石斧之形,义申为工地、工作。而壬则象征编织狭幅布的原始织具,至今西南各族如苗、瑶、崩龙、布朗、景颇、哈尼、怒、傈僳、高山等族,尚保留这种织具。林义光说:“壬即之古文,机,持经者也,象形。(蒸韵)、壬(侵韵)双声旁转。故《礼记》戴,《尔雅》作戴,亦作戴(见《释文》)。圣为经之古文,古作,正象持经形,从壬。”如织布者手引纱之经线形态。吴其昌引《父壬爵》之铭文,谓工壬一字之明证,“壬为两刃之斧,辛亦斧属之器,故壬与辛之义相近相口”。丁山亦说:“工壬两字,在商周之际,不特写法相同,音读亦且相似。由壬声所孳乳的赁字,《说文》训‘庸也’”,后衍生为租赁。金文《木父壬鼎》《以鼎》《伯中父敦》皆作壬。是壬乃两面刃,石壬刃锋钝者可以督织布之纬线,今西南民族仍有用者,不过改用篾壬、木壬,用铁壬、铜壬者较少。壬与刃音同,今仍为西南少数民族所称谓。壬初为织布形状之谓,以别于斧形之工。工可砍树木以行刀耕火种,壬则为织布所需。工壬原来是耕织之器具,它的出现,为原始农业生产带来了曙光。马叙伦谓壬为任之初文。这是对的。
    因黄帝之妃嫘祖养野蚕缫丝织布,其子又发明了织布用之壬,遂以壬为氏,以后形成了部落。当母系社会尚继续残存时,壬的氏族徽号便加女旁为妊;以后发展为父系社会,便改妊为任了。李孝定谓“壬从工从一,一居中象大腹,乃人怀妊之形之意相同”。由于壬在原始人类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故列为天干之第九位,表示为年之将终,织布以御寒过冬。因古时一年只有十个月,故列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者皆兵器、杀人器、刃属器也”。《尔雅·释天》云:“太岁在壬,曰玄。”可知壬之重要地位。
    任人怀妊生子,乃氏族繁衍的象征,便称怀孕为妊。是孕、妊通用,仍、任亦通用。而壬象妇人大腹怀孕将生子,故由王中一拉长以示大腹,与乃如包衣状同,乃下加子为象形意,即包胎里有子之谓。故顾颉刚认为仍即任,任仍古通。《左传·桓公五年》:“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梁传》作“任叔”,可证。故《路史·国名纪》载“太昊后任国,或曰仍也”。
    任人因善于烹调,故衍生出烹饪之饪。任人善织布,故又称。即缗,有仍氏又叫有缗氏,仍缗音近。以布织成衽衣,《方言》“四褛谓之衽”。《说文》:“谓衣之两旁掩裳际处。”此为任人服装之特色,即衣宽博带,使大腹怀孕妇女穿着舒适。而任人席地而坐,设几而依叫凭。制造一种薄味酱叫任酉以大豆制成。大豆可能最早为任人由野生培植为家生,因叫荏,又作荏菽,为后稷所植。
大豆最早种植于陕甘,这一带为古戎人分布之地,任人亦起源于此。
    执壬的两面刃为武器,后发展以木长柄缚石刃为戈。左手执盾,右手执戈,成为戎字象形,故任、戎通用。兵器发展了,字形改变了,而音不变。戎以后作为武器作战之统称,故戎人来源于任人。可见任人在古代是一个强悍的部族。商周时代的戎人部落众多而复杂,一般都指那些强悍好战尚武而迁徙无常的游牧或半农半牧部落,如犬戎、昆戎、戎、戎、义渠戎、绵诸戎、翟戎、猃狁戎、鬼方戎、呼衍戎、大荔戎、大戎、小戎、乌氏戎、山戎、楼烦戎、林胡戎等,连夏人、周人也归入戎类,可见戎人来源复杂。本来不同一族源,由于分布于西方,故叫西戎;一部分逐渐转徙于北方,故又叫北戎。“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他们杂居、通婚和融合,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众团体。这些戎人,皆以任人的尚武习性相标榜而自称为戎人。王先谦《诗三家集疏》引陈乔枞云:“《释诂》戎、壬训为大,壬、任古通,戎、荏一声之转。”刘颐也说:“荏又与戈部‘戎,兵也’,声转义通。”所说甚是。《逸周书·王会解》有“山戎戎菽”。注:“山戎,亦东北夷。菽,巨豆也。”山戎居于今河北遵化一带,向周朝进贡大豆,可见大豆乃山戎特产。山戎是夏代任人的一支北迁者,他们培植大豆,亦携之到处迁徙播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华南、西南、东北、青藏高原,都有野生大豆分布,“这不仅可以说明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而且表明它的分布是由西南方向东北方发展的”。
    任人乃最早把野黄豆培植成大豆者,可知他们起源于青甘一带,为野黄豆的分布地区,起初人们也采摘这些野黄豆为食。

 

    任人的迁徙

 

    罗泌《路史·国名纪甲》谓:“任,禺阳国,仓颉为任大夫,晋邑,今邢之任县。”任县在今河北,当为任人的始居地。由于和商人居地相邻,便和商人通婚。《诗·商颂》:“有方将,帝立子生商。”又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郑笺云:“降,下也,天使鸟乙下而生商者,谓鸟乙遗卵, 氏之女简狄吞之而生契。” 氏即有氏,亦作戎氏、有戎氏。有戎即有仍、有任。《离骚》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之佚女。”王逸章名:“有,国名。佚,美也,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洪兴祖补注:“《淮南子》曰:有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注云,姊妹二人在瑶台也。”不周山在济南,朱熹《楚辞集注》谓“旧说有在不周之北,恐其不应绝远如此”。有只有在河北任县才能就近与商人之祖通婚,如这时远在山东济南,则难有此机遇。因商人由燕山南迁,经任县而迁至水(漳水),才有机会互相了解而通婚。《吕氏春秋·音初》云:“有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帝令燕往视之。”燕即鸟乙,是商人的图腾。
    后来,任地为商人所并,任人分两支向南北迁徙,一支向北迁任丘。《太平寰宇记》引《三郡记》谓:汉元始二年,巡海使中将任丘筑此城以防海口,即以为名。臧励和《地名大辞典》说:“按《汉书》无任丘姓氏。《太平寰宇记》所引《三郡记》,恐属假托。今城西北有大冢,相传曰任将军墓,不知何许人也。”盖引自《清一统志·卷十五河间府》。丘之名及夏代九丘等地名的常称,最为古老。汉代任丘东距海甚远,亦非防海口之要地,可见地名应早于汉代,乃任人北迁所经之地。从简狄之名,知狄人与有氏有亲缘关系。有狄氏又作有易氏,曾与商人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有易在今河北易水及易县一带,地处任丘之西。后任人于周初又北迁至遵化一带,称为山戎。山戎也将祖传种大豆的技术带去,所以叫戎菽,也即荏菽、任菽。
    夏代初,有任氏南迁至山东任城。扬雄《宗正卿箴》云:“昔在夏时,少康不恭,有仍二女,五子家降。”张超《诮青衣赋》“有夏取仍,覆宗绝祀。”两引文都指夏王少康娶了有仍二女,而引起少康兄弟五人的内讧,可能因二女甚美而引起少康兄弟五人为争夺美女而互相斗争之故,以致东夷族的有穷氏后羿乘机南下灭夏。《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 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乐正后夔取之,生伯封⋯⋯谓之封豕;有穷氏后羿灭之,夔是以不祀。”可见有仍氏出美女,与夏王及后夔通婚。如有仍在任县,则距夏、夔较远,通婚困难;如定在东汉任城县,即今山东济宁县,则正是有穷氏后羿南下灭夏、夔的要冲之地。有仍氏之地也当为东夷族所据,被东夷太氏风姓所建的任国所取代。《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则风姓占有有仍之地,因袭任的国号,其族中人也有任人。又《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贾逵云“缗,有仍之姓也,有仍,国名,后缗之家”。杜预云:“后缗,有仍女。”以杜说为是。仍与缗乃二国,地相近。缗在今山东兖州市西,与仍相邻;缗及闽人,与仍人相异,便皆与夏人同为黄帝、炎帝之裔,故皆支持夏朝,与东夷族作斗争。《左传·昭公四年》:“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贾逵云:“仍、缗,国名也。”与哀公元年注相异,故杜预说“仍、缗,皆国名”,这是对的。《韩非子·十过》作“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史记·殷本纪》有“桀败于有之虚”。是有仍又作有戎和有。盖桀召集各部落会议于仍,目的是对付日益强大的东夷商人部落联盟的威胁。不料,夏之同盟者有缗氏突然发动叛乱,导致夏桀失败,被商所灭。任国亦当于这时被东夷族风姓排挤,而随夏人西退,“有戎当即春秋时鲁西之戎”,在今山东曹县。商代武丁时,任人已成为商朝的属国,任人献女给武丁为妇。
    周代金文中有《妊吹鼎》《妊壶》,又有《弭叔吊乍犀妊》《王乍丰妊单宝般杯》、“妊氏令事保厥家”“ 来于妊氏”等铭文,都可证任人尚存。《诗·大明》有“思齐大任,文王之母”。又“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又“大任有身”。《国语·周语》:“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韦昭注:“二国任姓,奚仲、仲虺之后。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是为《史记·周本纪·正义》所引。《史记正义》及《史记集解》又引《列女传》说:“太任,挚任氏之中女。是为任姓奚仲之后所建挚国之次女。又说:“太任之姓,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从太任的人格修养来看,任人是具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国民。周文王当时居于陕西岐山县周原,而与远在山东之挚国任姓通婚,必有其互通信息、联合对抗商朝统治的目的。且任人可能有一支跟随太任西迁至今陕西者。今紫阳县有任河,注入汉水,恐与任人居此有关。

    由于太任系周朝先王周文王之母,故周武王灭商后,即大封任姓诸国,保留其优越地位。其中戎国仍封于今山东曹县。《左传·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司空无骇入极,费父胜之。戎请盟。秋,盟于唐,复修戎好也。” 杜预注:“陈留济阳县有戎城。”戎城即今曹县。极,贾逵云:“戎邑也。”今鱼台县极亭,在济宁任城之南,乃任国故地之邑。后任人西迁至曹县,建立戎国,周武王平定东夷,也封姬姓于极,为附庸,后被
鲁国所并。潜、唐皆在曹县一带。戎之东有地名戎州,在楚丘,即今曹县地。春秋时,卫庄公尝翦灭戎州,则戎地当并于卫。
    任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谓: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望出乐安郡。其第六代至奚仲,封薛。其后裔,战国时,魏有任座,秦有任鄙,汉有御史大夫、广阿侯任敖,王莽时,益州粤蛮夷任贵杀太守枚根反,另又作邛人任贵。任贵或为周初居于紫阳任河一带的一支任人,南迁融入越人中任酋长者。

 

    奚仲与奚仲的涵义

 

    奚仲为助夏少康中兴的要人。《潜夫论·志氏姓》云:“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于邳,其嗣仲虺居薛,为汤左相。”奚仲作车,又见于《世本·作》。《左传·定公元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吕氏春秋·非儒》亦载“奚仲作车”。《论衡·顺鼓》亦同。
    奚仲所居地,据《路史·国名纪甲》称:“奚,郑樵云:‘鲁奚邑。’今徐(州)之滕(县)东南六十里青丘村,有奚公冢、奚公山。阳晔《徐州记》云:‘仲造车辙存焉。’”则奚仲乃由任城南迁至此,即是《春秋》桓公十七年“于奚”。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卷一记:“《汇纂》:‘今兖州府滕县南奚公山下有奚邑。’《水经注》:‘夏车正奚仲之国。’按《水经注》只云水西迳薛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无奚邑之目。’”《路史·后纪五》亦载:黄帝次妃嫫母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主为车,建侯于薛”。《郑氏家艺论》谓“黄帝佐官七人,奚仲造车”。《山海经·海内经》说:“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郭璞注:“《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说明其父子共同创作改进了车。这里引出了两个奚仲:一个是黄帝之子奚仲;一个是黄帝少子禺阳六代孙奚仲,为夏禹车正。禺阳为任姓之祖,则黄帝之子奚仲乃黄帝之裔奚仲之误。因黄帝时只有任姓,尚无奚仲其人,直到夏禹时,奚仲尚称为任奚。故汉时宋忠注《世本》谓“奚仲,夏禹时人也”,这是对的。《荀子·解蔽》注:“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耳。”这说得最为明白。谯周《古史考》则认为:“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时驾牛,禹时奚仲驾马。”说明黄帝时造车,乃以人力挽行,为游牧迁徙提供了运输器具和食品的方便。少昊时以牛拉车,但行走缓慢,不利于防备外族侵袭。到夏禹时,奚仲才改用马拉车,行走快速了。因马是昂首走路的,车轮需高大;牛是低首走路的,车轮要矮小些。所以,为了要适应马拉车,就必须改进车的整个结构,奚仲便是改进车和以马拉车的发明者。扩大运输量及加快行路的速度,这对夏王朝的建立、奴隶制度的确立和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夏朝因之而兴起。车的改进和以马拉车,可以集合众多的部落人民组成国家,并可开展大规模的征伐、掠夺和吞并战争,这无疑是古代一大进步,也是奚仲对中华民族的一大贡献。此外,《墨子》和《尸子》也载有奚仲作车的事迹,可见此事传播之广。
    奚仲,为何称奚,乃由任人部落分出的支部落,另立为奚国。其涵义,多认为是一种奴隶的名称或用做牺牲者。《周礼·春官·序官》云:“奚四人。”郑玄注:“奚,女奴也。”又《禁暴氏》作“奚隶”。郑玄注:“奚隶,女奴、男奴也。”而《周礼·天官·序官·酒人》就有“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的记载。《说文解字》则谓“奚,大腹也”;“ ,女隶也。”胡厚宣指出:其实奚原为女奴本字,奚本是一字。卜辞奚字以作字为多,亦作奚,象一女人下跪,双手背缚,另有人以手揪其头发,正是女奴的象形。奚字乃辫发奴隶无疑,当然商代奴隶也可作牺牲用,奚仲则为管理这种辫发奴隶的首领。
    《世本》谓:“奚仲既迁于邳,其后遂称奚氏。”即以奚为姓,望出谯郡。汉高祖时有成阳侯奚意。唐京兆人奚陟,吏部侍郎。易水人奚鼐,善制墨。又有奚容氏,可能是奚氏的分支。奚人北迁奚人除一部分南迁为溪人外,大部分留居原地,仍为华夏族。但另一部分于商代时北迁至河北,大概与商朝大肆抓捕奚人做奴隶和牺牲有关。《说文解字》“薮”字条下引《周礼·职方》云:“九州之薮:杨州具区⋯⋯幽州养”。“ 养”是“奚养”的异写,即鼷鼠,北方甚多,为奚人的原始图腾,其鞋叫鞋。奚养当在今河北白洋淀一带。《随巢子》也载周代“幽厉之时,奚禄山坏,天赐玉于羿”。奚禄山似乎也在河北。这里指出奚人的一支北迁者的足迹,他们与同族山戎汇合而继续北迁,到汉晋已达饶乐水,即今内蒙古西喇木伦河中上游一带。《辽史·世系表》谓“契丹与宇文氏同出炎帝之裔,始祖曰葛乌菟,世雄朔陲,其后析部为三: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北史·奚传》:“奚,本曰库莫奚,其先东胡宇文之别种也。初为慕容所破,遗落者窜匿松漠之间 《东胡民族考》下篇《库莫奚》⋯⋯其后种类渐多,分为五部:一曰辱纥主,二曰莫贺弗,三曰契个,四曰木昆,五曰室得,每部一千人⋯⋯有阿会氏,五部中最盛,诸部皆归之。”从中可知奚是契丹别种,同为炎帝之裔,实则为黄帝之裔,出于中原。“库莫”在蒙古语和索伦语中意为沙漠,也如新疆的姑墨,即土耳其语kum 或komak 之对音,即沙漠之义。姑墨与库莫乃一音之转,也为各族和各地方言之转音,意为沙漠。库莫实来于古汉语,即“枯漠”之意,意为寸草不生、干枯之石漠与沙漠。奚人既由肥沃的平原地带的山东、河北被迫而迁居于广瀚的沙漠,即所谓“窜居松漠”之间,也就是平地松林和东戈壁沙漠之间。
    所以自称为沙漠的奚人,以别于南方的溪人和中原的奚人。日本学者白鸟库吉说:“然余谓库莫奚三字之古音为kumak - kei ;若此译名之原语为土耳其语之kumak,则译为库莫二字为已足,不必更附以奚字于语末。今此译名既附奚之语尾,岂不适足证明其为蒙古语kumaghi 或索伦语knmuge 之音译耶?”白鸟氏不明白奚人的来源,错把“奚”字作为语尾而置于无用之地,其实在阿尔泰—乌拉尔语系中从无以“奚”为语尾者。奚为开口音,与卷舌音、舌尖音不同。南方各族语言的语尾则多“兮”音,“兮”与“奚”正同。库莫奚正是枯漠奚,意即居于枯漠中之奚人,以后的《隋书》《唐书》称“奚”,而不称“库莫奚”,正因奚才是其真正的族名,库莫仅仅是地貌的名称。居于沙漠的游牧民族众多,岂止奚人才能称为沙漠之奚,如沙陀突厥、姑墨、拔野古等,皆含有沙漠部族之义。

    奚人,《魏书·库莫奚传》载:“登国三年,太祖亲自出讨,至弱洛水南,大破之,获其四部落。”弱洛水即饶乐水。这时奚人东邻契丹,西接突厥,南至北魏,故北魏常患奚人骚扰北边,每出兵征讨。《周书》也作《库莫奚传》。以后《北史》《隋书》、新旧《唐书》《通
典·边防典》、新旧《五代史》等都只作《奚传》,把“库莫”两字删去,是有其道理的。实际上奚人自称为奚,并没有“库莫”二字,“库莫”二字正是东胡契丹、鲜卑等民族对奚人的称呼。《册府元龟·外臣部·种族》《契丹国志》《辽史》《金史》等也只称“奚”。奚人在初唐以前依附于突厥,唐太宗时,又成为唐朝的属民。唐于奚地置饶乐都督府,以奚人五部置五州:阿会部置弱水州,处和部置祁黎州,奥失部置洛州,度稽部置太鲁州,元俟折部置渴野州。封奚大酋长可度者持节五州诸军事、饶乐都督、楼烦县公,并赐李姓。唐玄宗时,奚族酋长李大受封为饶乐郡王、左金吾卫大将军、饶乐都督和保塞军经略大使, 娶玄宗外甥女固安公主辛氏为妻。另一奚人酋长李高,也官大将军,李如越任右领军卫将军。后由于契丹可突于叛乱,奚人李诗率领五千帐降唐,被封为归义正、官左羽林大将军、归义州都督,徙其部落于幽州界安置。以后,奚王牙帐由饶乐水畔徙至土护真河左岸,即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附近。唐玄宗又以宗室女宜芳公主杨氏嫁给饶乐都督、怀信王、奚人李延宠。君梅落被唐宪宗封为归诚郡王,索氏为右威卫将军、檀蓟州游奕兵马使,赐姓李氏。以奚王没辱孤为右领军卫将军,也赐李姓。总之,奚人在唐朝做官的很多。
    唐末,契丹兴起,后建立辽国,辽太祖征服了奚族。奚王率数千帐西徙妫州,号西奚。未徙的奚人称东奚,直接由辽国管理,分为图卢、离、奥畏、撒里葛、窈爪、耨碗爪、讹仆括、奚迭刺等。奚人酋长的子孙,如奚和朔奴、萧观音奴、萧阳阿、萧蒲奴、萧韩家努、萧阿古轸、蒲宁、祭宁、萧霞末、奚回离保等都为辽国大臣。萧韩家奴封为荆王,萧蒲奴官至侍中,萧高九还娶辽圣宗女三河公主。后唐天成二年,营州界奚陀罗支率众降后唐。宋咸平六年,奚王知客阳降宋。① 而后唐庄宗还赐西部奚王扫刺为李姓,名绍威。后唐亡后,李绍威之子李素姑被迫降于辽太宗,至此,西部奚人全归辽国统治。
    辽后被金所灭,奚人皆置于金国统治之下。奚人仕于金者有:西北路招讨使萧怀忠,参政萧肄,右丞相、中书令萧裕,右丞相萧玉还尚公主,后部尚书萧恭筹。但女真族的金国始终对异族奚人不放心,分批将奚人徙往兴中、建州、高州、北安州、上京会宁府、沈州、辽阳、桓州、丰州、东胜州、保州、中京等地。《金史·兵志》载:“奚军初徙于山西,后分迁河东。”《大金国志》卷三十六《屯田》也载有奚人曾屯田,“大名府、山东、河北、关西诸路皆有之”。这些移居关内的奚人,不久都融入汉族。而奚人的“类族著姓有遥里氏、伯德氏、奥里氏、梅如氏、揣氏”。以上这些奚人,大多融入汉族。金代以后,就不见有奚人踪迹了。
    此外,《魏书·官氏志》载有“吐奚氏后改为古氏”。吐奚是奚人中最早融入鲜卑拓跋部者。北魏献帝之后为达奚氏,乃拓跋氏宗族十姓之后。这些达奚氏,虽说也属拓跋氏之裔,但却很可能是统治奚人,与奚人通婚,有奚人的血缘。辽国也有芮奚部,或也与奚人有关。

 

    任姓薛国的建立

 

    据《左传·定公元年》薛国宰官说:“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而《世本·大夫谱》亦称:“薛氏任姓,夏奚仲封薛。”《世家谱》则称:“薛,任姓,侯爵,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是则任姓自黄帝之后,后裔繁衍,传至奚仲时,由任姓分出支族来,别称薛氏,正当夏王少康时,任为车正。再经三百年,奚仲的后裔仲虺留居薛,为商王汤之左相。从薛之音来看,与今之车音相近,这与奚仲造车而不忘以车为国名是有关系的。《路史·国名纪甲》载:“薛,侯爵,吉光国,今滕(县)东南五十(里)有故薛城,故汉县,战国属齐,为徐州。秦为薛郡,有(奚)仲祠。或曰大薛。”罗苹注引《后魏书》云:“薛县有奚仲庙。”《水经注》载:“水西迳薛县故城北,又西迳仲虺城北,又西迳湖陆县入于泗。”《地理志》曰:“夏车正奚仲之国。”光绪《山东通志》卷三十五疆域志三、古迹二:“兖州府滕县,载有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亦名上邳城,仲虺为汤左相,复居薛,此其故居也。”而奚仲墓在滕县南三十里奚公山上,仲虺墓在奚仲墓东,俗呼灰堆。又有薛故城,在滕县东五十里的薛山下。于钦《齐乘》谓滕州南有薛水,即古水,出州东高山。水,即南沙河,源出滕县东北一百里述山西南麓。西流会黄约山诸泉水,迳县南,又西会南梁河入运河。从薛城周围分布着薛山、薛水、薛固城、奚山、奚邑、奚仲墓和仲虺墓来看,这周围五六十里的地方,正是薛国的领土范围。所谓奚仲迁之邳,实即薛城,原叫邳。后从薛国分出一支另建邳国,便从邳地东迁到今江苏邳县,于是薛城之邳便称上邳,因其居于上方而得名;而邳县居于下方故称下邳。《竹书纪年》谓邳迁于薛,改名徐州也。又名斗城,或谓之邳城。《太康地记》称:奚仲迁于邳,谓之下邳,《竹书纪年》记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迁于薛,谓之上邳,汉吕后三年,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即薛也。则《太康地记》错将上邳作了下邳了。
    奚仲未迁邳之前已封薛地,那么这个薛地究竟在何处呢?按《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筑台于薛”。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卷一说薛在鲁境内,而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薛陵城在东平州阳谷县西南,是战国时齐邑。《史记·齐世家》载:齐威王七年,卫伐我,取薛陵。又威王语阿大夫云:“卫取薛陵,子弗知。”盖其地与阿近。按以下文筑台于秦例之,庄公侈心远略,非必滕县之薛城也。沈氏明确指这个薛地在今山东阳谷县,并不在今滕县南薛城。这与《阳谷县志》记载县西南有薛陵城相同。阳谷位于黄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带,广坦无涯,少见丘陵。地名叫薛陵,恐是薛国君主的陵墓。当为薛人初封于此,以后奚仲南迁于邳,才把薛的地名搬到邳,而称始居的薛为薛陵,以区别新居的薛城。
    薛的规模,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兖州府滕县载,薛,“周为子男国,春秋时,与于盟会。战国时,为齐所灭。田婴封于此,谓之薛君。秦置薛县。”《括地志》:“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齐田文封薛,乃改筑之。其城坚厚无比,中有田文墓,又有仲虺城。”城的范围很大,系历商、周至春秋、战国漫长的一千六七百年不断修筑而成,到孟尝君田文时,筑成坚固的城,以为鲁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军事要地,所以秦代才于此设薛县、薛郡。
    薛国历史悠久,且甚少迁徙。《世本》说:“武王复封其胄为薛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但从周武王起至薛亡,只列二十一世,这明显有遗漏之处。《左传》载,隐公十一年春,滕侯、薛侯同去朝鲁国,互争地位的第次,可见这时的薛、滕都是侯爵,如果薛尚是周武王初封时的子男之爵,就无由与滕侯争位次了。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鲁隐公便派羽父去做薛侯的让次工作,曰:“君与滕侯辱在寡人,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薛侯只得同意让滕侯居于长位。因滕侯之始祖叔绣乃周武王和鲁国始祖周公旦之弟,薛与鲁为婚姻之国,因周公和鲁武公都曾娶于薛 ,所以鲁、薛关系和鲁、滕关系同样密切。但周朝制定周礼,规定先宗族、次姻戚、次庶姓。所以以滕侯居长位而以薛侯居次位,这是符合周礼的。《史记正义》曰:“谱云:薛,任姓,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今鲁国薛县是也。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武王复以其胄为薛侯。齐桓霸诸侯,黜为伯;献公始与鲁同盟,小国无记,世不可知,亦不知为谁所灭。”
    记载薛国世系,以《新唐书·宰相世系》最详,因其出于薛氏相传的谱牒,是较可信的。世系载:“薛氏出自任姓,黄帝孙颛顼少子阳封于任,十二世孙奚仲为夏车正,禹封薛侯,其地鲁国薛县是也。奚仲迁于邳,十二世孙仲虺,复居薛,为汤左相。臣扈、祖已皆其胄裔也。祖已七世孙曰成,徙国于挚,更号挚国。女大任,生周文王,至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齐桓霸诸侯,独薛侯不从,黜为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其可记者:畛生初,初生厉侯陵,陵生宣武侯房,房生衰侯褒,褒生庄侯元,元生平侯贵,贵生昭侯直,直生襄侯夷,夷生桓侯办,办生康侯安兴,安兴生定公箱,箱生恭侯尚,尚生景侯魏,魏生宣侯伯勤,伯勤生简侯文欢,文欢生惠侯夷黄,夷黄生灵侯英,英生文侯俱,俱生隐侯清,清生愍侯洪,为楚所灭。公子登仕楚怀王为沛公,不仕,隐于博徒,因为国为氏,所谓薛公也。生云,云生, 生倪,为楚令尹。⋯⋯”其谱系一直延续到宋朝,可谓源远流长了。世系表与《世本》基本上相同,但《世本》与《春秋经》相比,《春秋经》中有薛献公、薛襄公足、薛伯比、薛惠公伯夷,为《世本》所无,恐为《世本》所遗漏者。
    仅其中薛惠公伯夷与《世本》薛惠侯夷黄大同小异,则薛惠公即薛惠侯。因春秋时,周礼制度渐松,凡列国公侯伯子爵的国君,只要不是附庸国,便可称公。因此,薛惠公即薛惠侯,夷黄居长为伯,即可称其兄弟交序叫伯夷,而名字实叫夷黄,全称则叫伯夷黄。《世本》所列之世系,《春秋经》也大多没有,盖因各叙史事,历经浩劫,典籍丧失所致。
   商代中叶常对薛国进行征伐,如甲骨文卜辞有:“贞, 人宁伐薛”,“任戌卜, 贞,旨伐薛”,“贞,勿伐薛”,“贞,旨弗其伐薛伯”,则薛在商代为方国,且很强盛,故称为伯。这时的薛国当在今阳谷县的薛陵,距商都较近,因屡遭商的挞伐,才南迁至邳和薛城。正因商、薛为仇,周伯季历为了对抗商朝,才与东方的薛联婚,娶薛国女大任为妻。《诗·大雅·大明》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挚仲,《春秋左传》俱作薛。《薛侯盘》铭文:“ 侯作叔妊襄滕盘,其眉寿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薛为妊姓(即任姓)。薛国以后分出挚氏,后建挚国,薛、挚于周代并存,早在商代时已分为两国了。
    到春秋时,薛国日渐衰落,不得不依附于齐、鲁、宋、晋、楚国,以求生存,并参与各强国主持的盟会。如公元前572 年,薛随晋率宋、鲁、卫、曹、邾、滕诸国去围彭城;公元前563年,又随晋率宋、齐、鲁、卫、曹、莒、杞、滕、邾、小邾等伐郑;次年,两次随以上诸国伐郑;公元前559年,随齐、晋、宋、鲁、卫、郑、曹、杞、莒、滕、小邾伐秦;公元前555年,随晋、宋、卫、郑、曹、莒、邾、杞、滕、小邾等国围齐;公元前506年,随晋、宋、齐、鲁、卫、蔡、陈、郑、许、曹;杞、胡、顿、滕、邾、小邾等于召陵侵楚。薛国受晋国的控制,派兵跟晋国东讨西伐,居于附属国地位。薛国还须派兵受盟国霸主指挥去修筑战略城池,这样薛国就背上了沉重的军事和经济包袱。同时,薛国还要参加频繁的盟会,这些盟会都由小国出兵、出钱、出粮、出贡赋,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1973年,滕县狄乡农民在薛故城东墙内取土时,发现四件春秋早期铜,其中三件完全相同,铭文有“薛子中安乍旅”。另一器内底铭文为“走马薛仲赤自作其”, 以上薛子中安和薛仲赤,可能为薛侯之次子,未即君位。中与仲同,走马当与司马同,为带兵的将官。
    至于薛国之灭亡,《世本》谓为楚灭,《路史·后纪五》也从其说。而《春秋左传》孔颖达疏引“陆氏淳皆曰:小国无纪,世不可知,亦不知为谁灭”,但《读史方舆纪要》《古今图书集成》及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均谓亡于齐。江永《春秋地名考实》说:“薛当是齐所灭,滕文公云,齐人将筑薛,是已取其地也。齐为田婴、田文之食邑。”这三种说法,以齐灭薛为实。因薛与楚之间还有较为强大的宋国。其时正当宋偃王在位,国势强大,且于即位十一年自立为王,还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楚地向南退缩三百里,距薛国要远些,故楚难跨越宋国去灭亡薛国。宋与齐之间有滕、薛等几个缓冲小国,宋能取齐五城,说明齐与宋接境,则薛最迟在宋偃王十一年前之前已入齐。李发林谓薛亡于齐威王七年,即公元前350 年。因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 年),正当齐威王二十四年,齐孟尝君父田婴欺楚,楚威王伐齐,败之于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
    徐州又叫舒州,在薛县。如果这时不早入齐,楚怎能于薛之徐州地方大败齐军呢?故薛国当灭于齐无疑,直到齐王三年(公元前298 年),封靖郭君田婴于薛,这时正当楚顷襄王元年,其父楚怀王被秦国拘留致死,秦昭王还大败楚军,斩首五万级,取析十五城而去。楚顷襄王曾为齐之质子,又忙于对付强秦,不欲取怨于齐,无力和薛争夺薛地,于是给齐封田婴于薛的大好机会,在齐国南部边疆建立一个亲族附属,目的是欲夺楚之淮北地方。后来,齐王四十年楚使淖齿相齐,遂杀王,而与燕昭王分齐地。适值田婴之于孟尝君田文刚死,诸子争立,这时齐国只保有东阿、即墨二城,楚这才乘机夺取薛国。据此,任姓薛国灭于楚之说,乃是田文之薛国灭于楚之误会。

 

    薛的涵义

 

    薛,《史记·司马相如传》有“薛莎青”,《史记集解》谓“赖嵩也”。《子虚赋》有“高燥生薛”,按萧,一名苹。郭璞注《尔雅》亦谓“苹, 萧”。《玉篇》则谓“薛莎也”。《洪武正韵》云:《六韬》蓑薛簦笠。是以莎草为雨衣也。② 从薛字有辛来看,辛即古文罪人,故服劳役衍生为辛苦、艰辛、辛勤和辛劳之义。莎草即萧嵩之类,用以编织蓑衣,供古代奴隶或罪人穿着,下雨时奴隶们还要被逼着去田间劳动,这便叫薛。薛人由奚人分衍而来,也带有奴隶的性质,可见薛人在立国时地位是低下的,也可能是由一些犯罪者和奴隶们组成的部落和国家,然后由奚仲去充当其部落酋长。甲骨文多薛字,作。丁山说:“凡此字,或为事类,或为动作,不尽氏族之名也。其字当即字。《说文·口部》: ,‘语相诃也,从口, ,恶声也。读若。”又,《木部》云:“ ,芽米也,从米, 声。”《辛部》云:“ , 也,从辛、声。”《部》云:“ ,危高也,从, 声。读若臬。”按, 臬音读,今尚相同,则谓“ ,读若臬”,固无不可,即谓。古今字,亦无不可。,卜辞或作。① 又谓与、,“在甲骨文虽有从月,从,从口之异,而同从声,可能仍是一字。”如甲骨文有:“丙寅卜, 贞,子薛十月。”“贞,令薛畋⋯⋯。”即命薛奴到田野去劳动。又“贞,勿令鼎薛”。“贞,乎薛于西”。则叫薛人前来听差使。

 

何光岳,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炎黄文化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南中国古代史研究副理事长,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伏羲文化学会副会长。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