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古始祖伏羲寻找“薛”字的由来
注:为方便宗亲阅读,特将重点字用颜色标记
红色为与“薛”相关重点
蓝色为“太昊伏羲炎黄”历史以及与“薛”的联系
对于“薛”字的由来,众说纷纭,但大多只能追到奚仲或者黄帝。在薛城政府赠送中华薛氏宗亲联谊会的“奚仲文化丛书”中,由任继愈、李学勤等国内顶尖文化学者编写的考古论著里,让我们对中国上古时代的薛氏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薛”——是距今约6000到7000年前就出现的文字。
7000年前,正是太昊、伏羲、帝喾、女娲、常仪……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
史学界普遍认为:太昊、伏羲、帝俊、帝喾、高辛、帝舜应为一人或一族;女娲与常羲、常仪、娥皇应为一人或一族。太昊伏羲氏为东方大部落的总名称。
伏羲是先秦文献中,神话时期人类的始祖、龙图腾神,亦是我国最早的帝王。战国《楚墓帛书》说载: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于混沌状态之时,先有伏羲、女娲天神,结为夫妇,生了四子青朱白墨,四子开辟了天地。
而且,汉代“汉画像石”刻画的历史画面也证实了现代学者们的研究:
东夷族均源于伏羲(雷神龙)、太昊(夔龙)、女娲(小龙蛇)三龙之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昊氏以龙纪,故以龙师而龙名”,龙、蛇成为东方的总图腾神。太昊建立第一个东方部落联盟时,参盟的部落,均以龙名,如青、赤、白、黑、黄、居、飞、潜、降等等。即太昊部落联盟的官员和参盟的各氏族部落,均以各种不同的龙命名。此时的“三龙”之族,已经融合成为一个东方部族,也可以称为“龙族”。
同时东方近海,不但信仰龙蛇,同时也出现了崇拜日月的部族。
太昊、伏羲、女娲部族所衍生的少昊、帝喾部族,便是崇拜日鸟、月蛙的部族。这个以太昊伏羲氏为首东方部族。经过千年的繁衍传承、合并统一,成为了一个信奉龙、蛇、日、月、鸟、蛙的图腾神的大部落,而后成为龙的始祖,亦是风鸟氏的始祖,风鸟简化为凤(鳯),也便是凤的始祖。
而说到“龙凤”,也不得不提到“龙凤”与北辛文化的联系。
北辛文化是太昊伏羲氏部族及其衍生部族于距今约7000年前,在鲁南薛河北岸北辛文化遗址附近产生发展的。在这里,考古学家考察出的古迹文物,恰好证明了古籍中太昊伏羲氏在此发明文字、发明畜牧业、发明渔业、始制婚礼制度的描述。
而现代著名史学家、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古代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王贯中先生所说的:“甲骨文的龙凤(龍鳯)二字,皆从辛,亦反映了‘辛’与龙凤的密切关系”。也恰恰印证了北辛文化是由太昊伏羲氏龙凤一族于鲁南北辛开创发扬的。
更有意思的是,龙的繁体字“龍”,左上部分便是“辛”字的简化。在康殷书释《说文部首》中,明确提到了辛为“龍”字的龙头,而且明确的说到:“‘薛’字的金文,从月从辛”。薛国墓葬出土的彝器也印证了这一点,彝器的铭文中的薛字是“月辛”:
何为“辛”?
“辛”是薛国的早期名称,即高辛氏的代表。《史记·五帝记》记载:“帝喾高辛氏者,历日月而迎关之,娶娵(ju)訾(zi)氏生女,生挚。”《辞海》:“挚、薛二字古音相近通用。”薛国亦名挚国,是帝喾高辛氏的直接继承者。“辛”字与母族月图腾女娲的直接继承者常仪“月”字相结合,国名即由月和辛二字组成,也就是“辛月”。同时也说明了薛氏为太昊伏羲氏后裔。而且古人记录文字向来从右至左,“辛月”的顺序就变成了如今的“月辛”。
然而“月辛”又是如何变成“薛”的呢?
古籍记载,“艹”(草字头),古篆文为“艸”,为“花草,草木茂盛”的意思,“艹”加在“月辛”之上,一说是表示对部族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一说是随着后来农耕社会的炎黄与东夷文化相融合,“月辛”与农耕文明的代表“艹”相合而成“薛”。同时我们“薛”字的读音,也是由“辛”“月”连读(xinyue——xue)而成的。
综上所述:一个“薛”字的演变史,也正是中华文明自伏羲、女娲、炎黄以降三大部族7000年来的融合史:伏羲龙“辛”,融女娲“月”,合炎黄“艹”,成之为“薛”。当然,中华薛氏由“月辛”至“薛”的演化过程,本文抛砖引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仍需专家学者考据训诂,作进一步的研究。
(中华薛氏宗亲联谊会秘书处 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