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观是上古贵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留下的印记】
文/朱东(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原易》作者)
摘自《东鹤书院三字经精讲深解100讲》23讲
在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哪种文化,会像中国人,中国文化这样注重家族观念。下面的这张图,向我们展示了在中国的传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五服”。
简而言之,所谓“五服”是指以人的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这就是一种有形可见的礼仪制度,它体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的远近。因此,民间经常用是否出了“五服”,来确定彼此之间是否具有切实的亲属关系。
图中所显示的,以从高祖到元孙(也就是玄孙)这条饱含着父系社会特征的主干展开的,由近及远的亲属关系,就是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人所拥有的五服以内的亲属关系。
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的重视这种亲情关系?按照惯常的说法,这是中国农业社会的遗存。因为在农耕经济中,尤其是在中国古代人们赖以生存的精耕农业中,每一个人都难以独立生存,而必须依赖家族式的群体互助,才能立足于社会。
按照这样的观点,其实就是说,因为中国人都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们才如此的重视亲情。虽然,做个农民的儿子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全面的,是有漏洞的。至少漏洞有二:
其一,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文明,都曾经以农业为基础,为什么只有中国人发展出了如此缜密而庄严的亲情观?家族观?
其二,自古至今哪些人最重视家族观念,最重视亲情的价值,是在田间耕种的农民吗?显然不是。真正重视家族观念的,往往都是所谓的带有一定贵族色彩的世家大户。
所以,中国的这种家族观,亲情观中,带有强烈的贵族的气息,甚至我们可以说,这是上古的贵族精神,在中国文化乃至生活中留下的印记。
因为,在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氏,才有可能形成严密的亲属关系。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贵族都担负着保卫其族群的责任——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尊贵的资本,所以对贵族来说,家族就是一个真真实实的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辱俱辱,一旦族群被兼并,王国被攻灭,他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因此他们不仅要为保卫族群而战,同时也是为了通过捍卫家族的地位,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战。
这一点,可以从家族的族,贵族的族字中看得非常清楚。这就是“族”字的甲骨文,一面飘扬的旗帜下,画着象征着战争的箭,生动的告诉每一个看到它的人——所谓的族,就是在同一面旗帜下战斗的人。
只不过,因为两个原因的存在,使这种贵族的精神,贵族的观念,贵族的生活方式,得以在中国保存了下来:
第一,古代中国虽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就在原则上结束了以贵族为核心的封建时代,从法理上消除了贵族存在的基础。但是,中国的这场出封建运动,并不像后世的西方所进行的那样,基本上以平民暴动形式完成的,而更应当说是通过以贵族内部的自我斗争,和自我变革为途径实现的,因此是平缓的,是并不需要以对贵族的彻底铲除为代价的。
所以,贵族或者说他们的变体,得以在中国的社会上,继续存在很长时间。而作为曾经的领袖,现实中的成功者,他们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当然会受到更多人的追捧与效仿。
第二,中国虽然早早的结束了贵族时代,但是相应的生产和经济模式并没有改变,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为贵族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存在,提供了生存的沃土,和得以向民众中渗透普及的充足时间。
所以,客观的说法应当是,中国的家族观念,是上古的贵族精神与漫长的农耕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所以,与其说它是对人性的束缚,不如说它使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学会了用贵族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思考自己与家族,乃至国家,乃至天下的关系。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通过将个体私利的最小化,去追求群体利益的最大化。此时,从那个去除了私人属性的我——“身”向外看,我们看到的是我对家族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同时,从外向内看,我们看到的则是,所有的家族成员又都是我赖以生存的,赖以实现我的(至少一部分)私人属性的资源。责任是血,资源如金。
引自 蔡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