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薛氏渊源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薛氏渊源

薛氏家族的耕读传奇—云岩永宁村

4/10/2018 7:58:01 PM | 3547760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踏着荒草丛生的小道,沿着一条条曲折回转的巷道,我们走进一座座老宅大院。驻足门前抬头观望,它们依旧门厅耸立,飞檐斗拱,院落建筑尽显古朴之余,依旧不失曾经的繁华和荣耀。

  只是,如今的院落大都荒无人迹,杂草丛生,残垣断壁,一片冷清凄凉的景象。岁月悠悠,沧海桑田间一切已尘埃落定,它们从远古走来,带着一种神秘,在时代的变迁中,向我们诉说着那些古老的故事。

  永宁村,地处宜川县城北,云岩镇东北方的塬上,一个典型的望族古村落。这里的主人就是显赫一时的薛氏家族,他们凭借在农耕时代的勤劳和智慧,积累和创造了富裕的物质财富,也为家族后世奠定了丰厚的基础,而能让他们持续繁盛、人才辈出的秘诀之一就是重视教育的传统,厚重的文化积淀成就了永宁村的辉煌历史,整个村落的变迁彷佛就是农耕时代文明的缩影,今天,就让我们掀起历史的尘埃,发掘古宅大院背后的故事。


 辉煌永宁 塬上文明


 

  关帝庙

  

来到塬上,地势开阔,土地平展,适合农耕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可谓一片肥土沃野。据《薛氏家谱》记载,薛氏京铨一支族裔已在这里居住了近三百来年,至今全村居住的人也全部都是薛氏家族的后人,他们耕读并举,世代传承,在这块膏腴之地上生存繁衍,生生不息,成就了一个家族的辉煌,也开创了一个传奇般的农耕文明时代。

  走进村庄,古宅大院规整而有序,至今仍然居住在村子里的薛家后人薛天奇,热情地带领我们穿梭于院落中间。他说,每个大院都有巷道相互连通,整体结构布局雅致而紧凑,听老人们代代相传,祖上是从山西迁徙过来的。这些建筑主要是山西土木结构风格的四合院。修建于民国期间的家族祠堂,因为破旧,最近几年家族集资又得到了重新修复。重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关帝庙和戏楼,在同一个院子相对而座,他说:“戏楼至今还在使用着,村里请来戏班唱戏和过年举办文艺晚会都在这里。”位于关帝庙两旁的就是建于民国时期的私塾现仍保存完好,虽然已不再发挥它的功能,但不难看出薛氏家族的重教之风。


  

  四合院大门


  永宁村支书薛缠堂说,今天永宁村仍然居住有三百来人,听老人们说,永宁村的人口曾经是云岩镇人口最多的村子,每到逢年过节,村子里都热闹非凡,整个村子是一个大家族,老有共同的祠堂,幼有共同的私塾,随着人口逐渐增多,薛氏家族在当时的云岩镇显赫一时,这让其他村子羡慕不已。

  他还不时指着巷道口处的巷道名字,尚文巷、中贤巷,讲述着他记忆中的传说故事,巷子名字里都透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和重教之风。关帝庙、四合院、祠堂、戏台……所有这些似乎都诉说着村落曾经的繁盛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戏楼木雕

戏楼

  

永宁变迁 社会缩影


  繁盛的永宁村和兴旺的薛氏家族也曾饱经沧桑,历经战乱和天灾人祸。薛天奇打开《薛氏家谱》,其中有记载,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永宁村人丁兴旺,农耕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是当时云岩镇周围最大的村落,至清朝同治年间,发生了中国西北回民大规模举事,让永宁村发生了重大变化,蒙受了沉重的灾难,无论是生产、建筑,还是物力、财力和人力都遭受了重创。祸不单行,再有接连的瘟疫和旱灾。此时,从清朝乾隆至同治年间的一百多年里,永宁薛氏历经天灾人祸的考验,至同治八年,仅剩20户人家左右,总人口不足百口,人们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丁锐减,许多古建筑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塬野上顿时新坟骤增,村子里到处是断壁残垣,民不聊生,到处是满目疮痍、衰败颓废的景象。

  经过清朝同治年间的战乱、瘟疫、灾荒后,从光绪年间到清朝灭亡,虽然整个社会战火蔓延,生灵涂炭,但宜川北塬因为地域闭塞,相对较为安定,客观上可以获得暂时恢复生产的机会。《薛氏家谱》上说,这一时期,永宁薛姓开始重修家园,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到光绪年中期,人口有明显增加,光景也逐渐走出困境,到清朝宣统年间,永宁村有近20多户人家,生产基本得到恢复,成为云岩地区较大的村庄。

  恢复生产后的永宁村民,过着周边村民羡慕不已的农耕生活,多数家庭都拥有大量土地,并养着一两头从事农耕的牲畜,在那个年代没有出外逃荒要饭之人,云岩地区还流传着“永宁没穷汉,出门共事没熊汉”。从同治九年开始,经过三四十年的艰苦奋斗,到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村里一座座院落再次建成,特别是一户富裕之家创办了商号“天德元”,在此后一百年间,对永宁全村的发展乃至云岩地区和宜川县的发展历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天德元”是永宁薛氏一殷实之户薛镜明家创办的商号,发迹于清同治年间,开始以广积粮、多种田发家,到后来创办商号,经营日用百货、贩卖棉花,办起了加工油料作坊,随着生意做大和财力的集聚,商铺相继在周边的临真镇、北赤镇、黄河渡口圪针滩等地开设分号,到清末民初,已是宜川县的大财主。后来,第三代传人薛光星在宜川县城又开办了“天德财”“天德利”商号,还办起火柴厂、纺织厂等实业,商铺还一度开设到南边的西安,从宜川至西安途中的韩城、蒲城、澄县等地都有商铺,当时就流传“天德元”家“从宜川到西安,夜夜不宿别人店”。后来,“天德元”的生意更是做到北边的榆林,西边的天水、庆阳,东边的运城、临汾等地。

  可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后,民国初年又起官匪动乱之患,土匪和兵匪纷纷冲着名声远扬的“天德元”而来,全村也因此难免于祸,让永宁再次遭受其害。《薛氏家谱》记载,规模较大的抢劫主要有三次,分别是民国四年、民国七年和民国十三年,他们烧杀抢掠,将“天德元”家金银洗劫一空,而后把所有遭受抢劫的房屋付之一炬,致使许多家庭家破人亡,村民四处逃窜,永宁村元气大伤。而后,永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恢复生产,在烧毁房屋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牌坊

祠堂

  

耕读传家 读书尚德


  薛氏家族在永宁发家致富的同时,从不放弃对子弟的文化教育,历代奉行“耕读传家”的宗旨,薛天奇说,原来不少旧大门上都有“耕读传家”的匾额,村里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薛氏家谱》记载“从始祖于明朝嘉靖年间到永宁办学,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自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永宁一直就是附近的教育中心。”薛天奇介绍,村里曾出土的《墓志铭》有记载,当时“从学者甚众”。

  清乾隆末年,堡定村举人王彦褒就是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后经清同治年间战乱一度曾停止办学,待战乱过后永宁人又大力恢复学堂教育,到民国时期,除了本村子弟外,还有来自周边的学生就读。在此期间,在宜川县掀起的“大办教育运动”中,永宁村积极响应号召,在关帝庙院内修建了新的校舍,这就是现在关帝庙院内的永宁村小学,至今保存完好,是当时全县最早的私塾和国立小学。

  永宁村家家重教,户户尚文,他们牢记祖训,发扬祖上优良传统,还积极热心公益事业的家风,至今为后世所称道,无论其兴办的工商业还是投资兴办的学校,都对活跃宜川经济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永宁人恩惠于家族的崇文尚德之风,各类人才荟萃,走遍天下。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