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文献资料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文献资料

山西大同这27个地方被国家重点保护,看看都是些啥宝贝!

9/15/2019 6:10:49 PM | 3090848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1、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2、善化寺:是一组比较完整的辽金时期建筑群,气势宏伟,粗犷豪放。位于大同城内永泰门内街,面积13900多平方米。沿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侧有观音殿和地藏殿。大雄宝殿与三圣殿之间的西面,有一座独具风格的普贤阁,它是一处单檐九脊顶方形楼阁。

3、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寺院坐西向东,山门、普光明殿、大雄宝殿、薄伽教藏殿、华严宝塔等30余座单体建筑分别排列在南北两条主轴线上,布局严谨。

4、禅房寺塔:建于辽代,看,塔高约 20 米,为六角七层,实心砖石结构。塔基为须弥座,全部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成,石条间不用泥灰粘合,而是用小木榫铺垫。禅房寺塔造型美观,稳健大方,形若石柱,高高耸立在丈人峰顶之上,衬在青峦叠翠和缥渺的云烟之中,气势秀美而壮观。

5、大同关帝庙大殿:位于大同市城内区鼓楼东街,为明代以前神祠建筑,俗称大庙。清《大同府志》记有明景泰、嘉靖、隆庆、万历年间修缮碑记。清康熙、乾隆时均有增建和修葺。从建筑手法和特色看,当为元代遗物,是大同唯一的一处元代建筑。

6、大同观音堂:创建于辽重熙年间(1032-1056年)天辅六年(1122年)毁于兵火。明清时期多次修葺,现存建筑系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内正中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观音两侧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系辽代所作。寺前有三龙琉璃照壁,为明代遗物。寺西摩崖上镌有三米见方的双钩“佛”字,据考证为辽代遗迹。

7、大同九龙壁:位于大同市城区和阳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

8、悬空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建筑极具特色,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

9、浑源永安寺: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永安西街,创建于金代(1115年-1234年),元明清代曾多次重修。现存山门、护法天王殿、传法正宗殿及配殿。传法正宗殿于元延二年(1315年)在金代大殿基础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庑殿顶。梁架用材、斗拱制作都仿照金代规范,建筑表现了金代风格。殿内明间增设天花和藻井,制造精巧。殿内四壁绘满水陆画,人物分层布列,色泽基本完好,绘有儒、释、道三教人物八百余。

10、浑源圆觉寺塔:位于浑源县城北隅,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塔座高约4米,有上下两道堂门式束腰,座基四周雕满砖刻浮雕,总计浮雕三组,其中有舞乐人像40个,有的作长袖舞,有的作长绳舞,有的手抱琵琶,有的撑羯鼓吹羌笛,有的拍击板,姿态各异,逼真动人,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的歌舞、乐器有一定的价值。雕刻的花鸟禽兽,也各具形态,楚楚动人。

11、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位于大同市浑源县西南十公里处的东坊城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始建于北魏后期(386年-534年),大殿主体构架为金代(1115年-1234年)所建,元、明、清历代均有过修葺和增补。大雄宝殿面阔3间,进深2间,单檐歇山顶,高约8米。殿身坐在台基上,柱子采用减柱法造,以突出佛坛位置。檐柱上设有古朴华丽的斗拱一周,均为四铺作出一跳,单拱计心造。屋顶为绿色筒瓦覆盖,殿内壁皆为壁画。

12、律吕神祠:位于大同市浑源县东北部的神溪村,现存建筑是元代重建的。神祠正殿座北向南,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高大雄伟,古朴庄严。从大殿顶架柁梁的用运、斗拱的制形、殿角斜梁的设置等建筑特色来看,充分表现出了元代的建筑技术和风格。神殿内塑有水母娘娘夫妇像。殿内壁四周是近七十平方米的四海龙王行云布雨彩绘壁画,笔工精细,逼真动人,共画有各种大小人像一百三十九个。

13、浑源文庙:位于大同市浑源县永安镇永安社区永安西街路北,始建于辽金以前,元朝初年扩建,明成化八年(1472年)大规模重建,至万历三十九年(1671年)文庙全部建成,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原为三进院布局,中轴线现仅存有戟门、大成殿、尊经阁,大成殿两侧建配殿。

14、云林寺:坐落在阳高县城内西门南侧,俗称西寺,西大寺。据雍正七年(1792年)《阳高县志》载,云林寺是由皇帝下诏而建,系明代建筑。大雄宝殿有泥塑像25尊,其中主像3尊、弟子2尊、罗汉18尊,姿态自然,给人以艺术之美感。塑像基本完好。三面殿墙满绘壁画,计123组,重彩平涂,立粉贴金,金碧辉煌。多种文物荟萃在一起,整个寺宇富丽壮观,对研究我国明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具有较高价值。

15、觉山寺塔: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马道旁。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塔位于寺院西部,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层,高43.54米。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雕刻多在须弥座束腰处和中层平座、上层勾栏华板处,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伎乐天女等最为生动。

16、慈云寺:位于天镇县的寺庙,被誉为“关北巨刹”。初建于唐代,原名法华寺。明宣德年间改名为慈云寺。现在见到的慈云寺全貌,正是明初宣德年间保留下来的一组完整的古建筑群。全寺长140余米,宽40余米。有金刚殿、大雄宝殿、释迦殿、毗卢殿4座大殿和东西两厢的观音殿、地藏殿。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在离京西逃时路经天镇,落脚慈云寺。可能是“关北巨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回到北京,他们派专人送来两块木匾。慈禧的题词是“英灵万古”,光绪帝的题词是“山河闲气”。

17、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壶泉镇壶山上,原名洋水神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增建文昌阁,改名水神堂。水神堂坐北朝南,占地76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灵应宝塔、圣母殿、禅房、文昌阁、山门、钟鼓楼、老君殿等。

18、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位于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的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即大同民国老校园(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现址,占地面积475亩)建成于1921年,园中建筑很好地吸收了西洋建筑元素,中西交融、兼收并蓄,呈现出20世纪初年建筑设计中的中西折中主义的典型艺术风格,显示了当时学校管理者和建筑师高远的志向。

19、曲回寺石像冢:位于灵丘县城南75公里三楼乡曲回寺村,建于唐代开元,是大禅师慧感奉诏创造。石像冢的形制均为石块砌垒,上以长条石封顶,再以沙石土掩埋。每冢增留一小门,从外部能看见内部的石像。冢体大小不等,一般的高三四米,围二三十米,从外观看与坟墓无异。每座冢中都安置着十尊左右的佛、菩萨、金刚、供养人等雕像。发掘出的石像最大的高1.2米,面目已经模糊,但衣带清晰可辨。石像冢充分反映出中晚唐时期佛像雕刻艺术的纯熟。

20、栗毓美墓:位于浑源县城东门外,为清道光年间河东河道总督栗毓美墓。为表彰他的治河之功,清道光皇帝在他死后追赠其太子太保衔,敕建坟墓。陵墓占地99324平方米。大门外两侧,立着两通高达五米的汉白玉巨碑,坟高一丈六尺,台高二尺五寸。全部用汉白玉围砌。墓室内墓志铭为当时两广总督林则徐撰写。

21、方山永固陵:位于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整个墓室建筑,形制规整,规模宏大,是已发掘的南北时期最大的墓葬之一。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

22、古城堡汉墓群:位于阳高县城东南方30公里之古城堡周围,现存60余座,封土高约4——6米,封土周长30——50米。保存基本完整。1941年9月,日本人小野胜年、水野清一等,开始在古城汉墓群发掘,先后两次共清理了六座墓葬。1943年,发表了一个简单的报告,介绍了其中三座墓的情况。三座汉墓,均为木椁墓,有墓道、天井,天井上面用方木垒框。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铜器、陶器、漆器、铁器、骨器等。种类有五铢钱、绢布、带钩、墓镇、铜镜、麻布、靴、砚、罗、缯、印章、小型车马器模型等。从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器物来看,古城堡汉墓群应为西汉早期墓葬。

23、沙梁坡墓群:位于天镇县城南5公里处的冯家夭村东南沙梁坡上,现存有封士的汉代将士墓43座。分布范围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封土堆一般高为5至8米,周长约为50 至90米。全部由黄土堆夯垒而成。大大小小的墓葬散落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土坡上,墓葬之间的距离近30多米,远的三五公里,错落有致,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墓群。

24、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大同市煤峪口南沟。日军侵占大同期间,残酷掠夺大同煤炭资源,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抓夫骗人到大同煤矿当劳工。矿工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矿井下,每天服苦役十几个小时,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折磨而死的劳工不计其数。劳工死后被抛尸荒山野岭,造成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其中南沟万人坑死难矿工达六万多人,是大同万人坑中最大的一处。

25、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灵丘县城西南的蔡家峪、小寨及白崖台乡的关沟、辛诘、跑池一带。由平型关战斗遗址、纪念馆、纪念碑和将帅广场等景点组成。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遗址处于一天然沟壑,两边高山陡崖如削,高达数十米,地势险要。公路蜿蜒盘绕其间。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这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

26、平城遗址:分布于山西省大同市区北部的火车站一带,其中宫城位于大同市区北部的操场城街。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太和十八年(494年),鲜卑拓跋氏在平城(平城遗址)建都96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遗址北依方山,外靠长城,城,郭城周16千米,宫城内外建有天文殿、天华殿、紫极殿、东宫、西宫、万寿宫等宫殿楼台大型建筑60多座,发现了北魏粮窖遗址、北魏夯土台基遗址、北魏明堂遗址等遗迹。

27、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位于山西省阳高县与河北省阳原县接界处,为旧石器时代早期之末至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阳原县许家窑地下8米深处发现许家窑人额、顶、枕骨化石,三万余件石核、石片等石器及骨角器,二十多种脊椎动物化石。附近河北阳原侯家窑遗址出土代表老、中、青年共14个人的个体顶骨、枕骨、下颌骨化石,属“北京猿人”后裔,出土石器石核、石片、石钻、石球、雕刻器、刮削器等数量大、种类多,还有野马、鸵鸟、羚羊等多种动物化石,是距今1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址。


原文链接: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387848651273400882%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