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文献资料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文献资料

明代大同镇外五堡地名考辨

12/18/2020 5:45:31 PM | 2491746次阅读 | 来源:大同长城文旅

  摘要:嘉靖年间,大同镇为了加强北边防御,修筑了大量军堡。外五堡位于大同镇最北端,是防御蒙古骑兵的前沿阵地,担当着守护大同镇的重要职责。关于外五堡地名,学界多据《三云筹俎考》的记载得出错误结论。笔者综合分析《三云筹俎考》、《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两书对外五堡的记载,并整体考察各堡修筑时间和军事地理位置,认为外五堡就是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

关键词:大同镇;外五堡;地名;考辨


    嘉靖初年,大青山以南地区蒙古俺达部兴起,驻牧于宣大边外,因所处之地贫瘠,“以故最喜为寇抄”[1]( p21)。而此时,大同镇大边、二边“俱失守,弃为虏地”[2]卷5,镇城“孤悬极边,与胡虏共处一地,无寸山尺水之隔”[3](p263),完全暴露于外。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整个嘉靖朝,明廷在大同镇加强军堡修建。嘉靖时期所修49个军堡,集中在三个时间段: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十二年至二十年(1543年至1548年),三十七年(1558年)之后。三个时间段所修军堡可分为三个层次。嘉靖十八年在镇城北所修之弘赐内五堡[①],是修建最早的五堡,内五堡的修建使明初孱弱的防御体系得到了初步的恢复。五堡修成后,大同镇城不再孤悬于外。第二阶段所修之堡亦围绕内五堡而建:靖虏五堡[②],布列于内五堡之东、西;灭胡九堡[③]位于靖虏五堡之西,一字排开一直到威远路。内五堡、靖虏五堡、灭胡九堡以及嘉靖25年修建的镇口、镇门、新平、平远、保平堡,成一条直线,由宣府西阳和一直延伸至偏关一带。这二十多个堡子的修建,使明早期修建的卫所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更加严密了大同镇的防御体系。尤其是设于嘉靖二十四年的镇羌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五堡,及建于嘉靖二十七年的得胜堡,这六堡均位于弘赐内五堡之北,处于大同镇最北端,与蒙古部族直面相对,极易受到蒙古部族的侵扰,成为首当虏冲的战略要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嘉靖三十七年,右卫保卫战之后,为了加强防御力量,明廷又增设大量堡子。这些堡子除东路的永嘉堡、瓦窑口堡和镇宁堡设于镇城之边防线上,其它均设于腹里。对于嘉靖时期所修筑的一些堡子,后人根据建置时间、目的及军事地理位置冠以“内五堡”、“外五堡”、“灭胡九堡”等称呼,一直流传至今。对于“内五堡”、“灭胡九堡”所指军堡,史书记载确切,故比较确定。对于“外五堡”,史书记载模糊简略,学界多据《三云筹俎考》关于外五堡的记载,得出结论。如《明代大同军旅文化》一书提到“外五堡即镇羌、破虏、灭虏、威虏、宁虏五堡。……塞外五堡即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得胜堡” [4](p25)。《大同市新荣区文史资料》亦载:“外五堡为镇羌、破虏、灭虏、威虏、宁虏,此五堡建于嘉靖二十二年,万历元年砖包。……塞外五堡为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明嘉靖二十四年添设。” [5](p12)这种说法广被今人接受。但是,笔者认为《三云筹俎考》关于外五堡的描述不准确,为此,外五堡是镇羌、破虏、灭虏、威虏、宁虏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三云筹俎考》一书,(以下简称王书),以记述大同镇边防及边外蒙古情况著称。该书作者王士琦(1551—1618年),浙江临海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七月由山西左布政使升为右副都御使巡抚大同,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四月调离。王士琦担任大同巡抚后,“稽往采众述,其大概沿革创置、险要冲缓备著”[6](p56)。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基本情况,参考当时已成书的《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北虏世系》等资料著成《三云筹俎考》四卷。“三云”即大同的云东、云中、云西,分为安攘、封贡、险隘、军实四个部分。尤其《险隘考》记载了大同镇各卫所、军堡修筑情况、形势、形制及边外蒙古部族概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王书关于外五堡的记载有两处。一、“先筑弘赐等内五堡于东,嗣筑镇羌等外五堡于西,既并靖虏、灭胡诸堡以壮声援,又于塞外筑拒墙五堡以厚蔽肩背,于瓦窑水峪口北筑新平三堡以益密藩篱,险以渐增,地因时辟而全镇之保障庶几完矣”[6](p56)。二、“(助马堡)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6](p71)。这两条记载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外五堡与内五堡地理位置相对,分别位于大同镇城西面、东面;外五堡包括助马堡、拒门堡、保安堡。显然,王书关于外五堡的记载“先筑弘赐等内五堡于东,嗣筑镇羌等外五堡于西”是错误的。理由如下:

首先,关于内五堡史书记载确切,不存在疑义。其由总督毛伯温于嘉靖十八年主持修建,指镇边、镇川、弘赐、镇虏、镇河五堡。由下图可知,内五堡位于大同镇之北,镇羌堡亦位于弘赐内五堡之北,从何而来东西之说?其次,假设外五堡在大同镇之西为对,那么该书提到的属于外五堡的助马、拒门、保安三堡也应该在西才是正确的。从下图可知这三堡位于大同镇之北。所以,外五堡在大同镇之西是错误的。

大同镇边堡图[④]

对于王书,笔者在翻阅过程中,发现还有其它错误。如该书卷四《军实考》载:“嘉靖二十一年,总督翟鹏、巡抚赵锦添设靖虏堡……。嘉靖二十二年,巡抚詹荣添设杀胡、破胡、残胡三堡,是年,复添设镇羌、破虏、威虏、……拒墙、拒门、保安一十五堡。嘉靖二十三年,总督翁万达、巡抚詹荣添设新平、平远……等六堡。” [6](p107)卷四所载这些军堡的修筑时间与该书卷二《险隘考》中的记录大不一致。卷二载靖虏堡筑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灭胡、破胡、残胡三堡的修筑时间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镇羌、拒墙、拒门、保安筑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⑤]郭红亦在《两幅大同镇图比较》一文中指出王书卷二《险隘考》绘图粗制,比例失调,错误亦多[⑥]。同时,王书《险隘考》多数内容都参考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甚至部分内容一字不差。很显然,王士琦在大同担任巡抚的短短八个月时间内仓促完成《三云筹俎考》一书后,没有进行认真校对,导致出现多处错谬、矛盾。但由于王书是一部专门描写明代大同镇边防形势的论著,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为此姚斌、金明等学者以其为研究明代大同镇边防的唯一依据。为了附会王书所载“嗣筑镇羌等外五堡于西”、“塞外筑拒墙五堡以厚蔽肩背”,就果断地得出外五堡是“镇羌堡、破虏堡、灭虏堡、威虏堡、宁虏堡”,塞外五堡是“得胜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

破虏、灭虏、威虏、宁虏四堡与靖虏堡俱由总兵周尚文修建于嘉靖二十二年。据上图,靖虏堡位于内五堡之东,其它四堡位于内五堡之西,这五堡在弘赐五堡左右,实为五堡两翼。(嘉靖)《山西通志》亦载:“(嘉靖)二十二年,总兵周尚文复增筑靖虏五堡以翼弘赐。[7](p13)(嘉靖)《山西通志》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山西巡抚杨宗气修,学政周斯盛纂。镇羌堡处于大同镇北部外围防御前沿,位于破虏、灭虏、威虏、宁虏四堡之东北,距离较远,不在同一方位。因而从军事地理方位上考虑,镇羌、破虏、灭虏、威虏、宁虏五堡被称为“外五堡”亦不妥。王书对于“得胜、拒墙、拒门、助马、保安”为塞外五堡的说法,愚以为“塞外五堡”是后来研究者妄意揣加的。在王书中作者只提到“于塞外筑拒墙五堡以厚蔽肩背”,并没有提到“塞外五堡”这个词,更没有具体指出“塞外五堡”之地名,只是提到了“拒墙五堡”。

笔者认为,较之王书关于外五堡的记载,《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更为可信。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以下简称杨书)是笔者所见到的最早明确提到“外五堡”一词的史书。该书作者杨时宁(1537—1609年),河南祥符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廷升杨时宁为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宣大山西,后又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杨书成于杨时宁任宣大总督期间,在其书末书“万历癸卯仲冬吉旦”[8](p255),“万历癸卯”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全书共分三卷:卷一宣府镇总图、卷二大同镇总图、卷三山西镇总图。相对于王书,杨书在修纂过程中相当审慎。杨书由于是进奉给皇帝看的,所以宣、大、山西地区各官吏俱认真审核。卷二大同镇总图,除杨时宁纂集外,还有大同巡抚张悌同纂,且成书后由分守冀北道兵备佥事李芳、分巡冀北兵备佥事陈所学、阳和兵备副使刘汝康共同校正。故该书相较于其它涉及大同镇的边地图书更准确、详细,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基于此,虽然杨书关于外五堡记载不甚详细,但所言正确。

杨书明确提到外五堡的地方有三处:一、“巡抚史公道实躬督厥事,遂置镇边等五堡,是为内五堡。二十三年,总兵周尚文复置镇羌(二十三年修建,二十四年修成)等五堡是为外五堡”[8](p166)。二、“嘉靖年间,以边远镇城声援不便,且外五堡既设足为内五堡卫矣,而外五堡又谁卫之用?是复置将于此堡(助马堡)”[8](p204)。三、“(助马堡)东接拒门等堡,西连保安所谓外五堡也”[8](p204)。无论杨书或是王书,对于外五堡的史料记载都不是很完整。较之王书记载,杨书内容稍详。通过杨书关于外五堡的记载可以获悉:外五堡是为了增强内五堡防御力量,由总兵周尚文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修建(嘉靖二十四年实成)。外五堡包括助马堡、拒门堡、保安堡。据此,我们唯有厘清总兵周尚文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所修之堡,才能明确外五堡确切所指。

总兵周尚文在大同镇任职期间,于嘉靖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共修筑军堡25座。本文只涉及周尚文于嘉靖二十四年在大同镇北长城外所修之堡。宣大总督翁万达在《修设二边墩堡召军填实保固地方乞处粮赏军器疏》中言:“嘉靖二十三年八月中,……自大同左卫二边马头山起,东由黑山门、宣宁、水口至榆沟,补修过边墙一百五十余里,旧有墩台三十一座,添筑新墩八十二座,补修水口、宣宁、乱草营三座……。水口堡改名镇羌,实军一千名,宣宁县堡改名拒墙,乱草营改名拒门。……议于马头山下沙沟岸上添筑一堡,比因边报欠息,暂且停止。今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将前议该筑沙沟挪移马头山下平明地上,筑成一堡,改名助马堡。” [9](p408)据翁万达奏疏所载,总兵周尚文嘉靖二十三年所修之堡,实际上成于嘉靖二十四年,有镇羌、助马、拒墙、拒门四堡。同时保安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8](p205),亦是总兵周尚文任职大同镇期间所修,该堡设在极边,与破虏、灭虏二堡相为唇齿。据此可知:总兵周尚文于嘉靖二十四年所修之堡是镇羌、助马、拒墙、拒门、保安五堡。这五堡位于内五堡之北,处于长城之外,成为蒙古部族南下的前沿阵地。

嘉靖年间,位于大同镇北部的蒙古骑军经常突破镇城,南下怀仁、应县等地,四处掳掠。此时,加强大同镇城以北的防务成为当务之急。相对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在镇城北面修建的弘赐内五堡而言,只有在其更北面建立城堡,才能从根本上起到防护作用,也只有这样弘赐五堡才能称为“内”,新设堡子才会谓为“外”。严从简在《殊域周咨录》亦言:“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弘赐诸堡既立,镇城赖以藩障,至是巡抚大同都御使詹荣、总兵周尚文复议于弘赐诸堡之北添设军堡,以相犄角。城废水口堡,改名镇羌。废宣宁县,改名拒墙。废乱草营堡,改名拒门。又于灭胡堡北增筑拒(助)马堡。”[10](卷21)《殊域周咨录》共二十四卷,明严从简撰。“严氏系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行人(掌奉使、联系边外少数民族等事)”[11] (p341)。该书是他任行人时采辑资料而成,记事始于明初,迄于嘉靖末年。书中涉及鞑靼部分,详细记载了宣大边外情况。在弘赐五堡北面增设军堡,与靖虏五堡形成犄角之势,不仅能够增强镇城的防御能力,而且可以减轻内五堡的防御压力。故内五堡、外五堡应该是相对于防御蒙古部族的南北距离而言,而不是东西方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外五堡确指镇羌、助马、拒墙、拒门、保安五堡。

在大同镇北部边堡初建之时,并未有“内五堡、外五堡”之称。时人对其或盖以“五堡”之称,或冠以“弘赐五堡”“拒墙五堡”“镇羌五堡”等称。至万历中后期对大同镇城以北边堡的记载才出现了“内五堡”、“外五堡”。之所以出现 “镇羌、破虏、灭虏、威虏、宁虏”是外五堡的错误说法,一是由于史籍记载简略,二是由于对王书记载的盲目附会接受。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明代中后期军屯处所与基层社会秩序》及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课题《大同堡寨聚落的文化人类学》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JA770044、2010318)

参考文献:

[1](明)王士贞.北虏始末志[M].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2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明)魏焕.皇明九边考[M].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7.

[3](明)韩邦奇.大同纪事[M].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4]姚斌.明代大同军旅文化[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金明.长城与边堡[J].大同市新荣区文史资料第6辑[C].

[6](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739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7](明)周斯盛.(嘉靖)山西通志[Z].山西省图书馆缩微胶卷.

[8](明)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M].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第739册.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9](明)翁万达.翁万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M].北平故宫博物院图书馆,1930.

[11]薄音湖,王雄.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1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海林:1975年生,山西大同人,2012年于天津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兵制、地方史,近年来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累计发表论文近20篇,主持省级课题一项。

[①] 内五堡指镇边堡、镇川堡、弘赐堡、镇河堡、镇虏堡

[②] 靖虏五堡指靖虏、破虏、灭虏、威虏、宁虏五堡

[③] 灭胡九堡指灭胡堡、败胡堡、阻胡堡、破胡堡、杀胡堡、残胡堡、威胡堡、拒胡堡、迎恩堡

[④]根据《山西省分县地图册》(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版)、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2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年版)等绘制

[⑤]参见(明)王士琦.三云筹俎考[M]卷2.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73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⑥]参见郭红.两幅大同镇图比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o7DxI4Buq-R2uwWi4aF8A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