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焦裕禄,我们立刻能回想起他在河南省兰考县的感人事迹,回想起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间的工作宗旨。
值得一提的是,焦裕禄也特别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他以身作则影响儿女一生,也为千千万万个家庭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他的孩子不搞特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家风建设。在他看来,“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而焦裕禄一家,不仅获得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更是在2014年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为好家风。
焦氏家风:“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这样一条近乎苛刻的原则,焦裕禄融入到生活中的一饮一食里,让它成为焦氏家风中最引人瞩目的闪光点。
一碗饭、一壶水和一场戏
在日常生活中,身为党员干部,焦裕禄不仅自己不搞特殊化,更是处处要求妻子和儿女不占公家一点便宜。
米饭留给更需要的人
焦家子女多,再加上粮食供应紧张,焦家午饭一向朴素,几乎固定是一锅面条,加上窝窝头或红薯。
一天焦裕禄下班回家,妻子给他端来一碗米饭,大米在当地很少见,妻子告诉焦裕禄:“这是县委办公室考虑到你身体不好需要照顾送来的。”
他给每个孩子的碗里拨了一筷子米饭后,却把剩下的大半碗米饭给在当地研究泡桐树的两个南方大学生送了过去,还告诉妻子,“我们不是最需要照顾的,这个咱们不能吃。”
焦裕禄与妻子徐俊雅
一壶水引发的思考
刚到兰考工作时,焦裕禄的妻子和儿女都跟着他住在县委大院。有一次,妻子到食堂提了一壶开水,焦裕禄知道后说,“人家大老远把水拉回来,你去提了用,你可是方便了。可你是县委书记的老婆,不能带头破坏了办公的秩序。”
1991年,徐俊雅和女儿焦守云出席电影《焦裕禄》在上海举行的首映式
一壶开水虽是小事儿,但焦裕禄意识到,干部家属住在县委大院可能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也正是因为这一壶水,他做了一个决定:提议包括他的家属在内的所有住在县委大院的家属全部搬出去。
一场戏看出“新规定”
焦裕禄到兰考工作后不久,上小学的儿子焦国庆听到剧院热闹非常,他很想进去看戏。可是,焦国庆没有钱买票,检票员得知他是焦裕禄的孩子,就放他进去白看了一场戏。
焦裕禄在世时,没留下一张“全家福”。图为1966年2月,徐俊雅和6个子女在家门前的合影
当焦裕禄得知儿子白看戏的行为后十分生气,教育儿子:“你不买票去看戏,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岂不是乱了套?”
第二天,焦裕禄带着焦国庆去剧场认错,并补上了两毛钱的戏票款。这一趟,焦裕禄发现剧场一直把前三排的座位空着不卖票,说是留给县里领导的。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关注,他主持召开县委扩大会议,以剧院的事为例,制定了《干部十不准》:
干部子女更要吃苦在前
焦裕禄自律严谨的家风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小事儿上,在子女升学工作的人生重要关头,焦家的家风家规也没有动摇。
2004年5月14日,焦裕禄的祭日,徐俊雅和6个孩子聚集在焦家小院合影留念
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兰考几家机关单位提出为她安排工作,话务员、教师、县委干事等等一个个体面的职业让十几岁的姑娘心花怒放,但当她拿着招工表请父亲参谋的时候,却被父亲泼了冷水:“刚出校门就进机关门,你缺了一堂劳动课,这是不可以的。”
后来,焦裕禄将女儿安排进兰考的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报到那天,焦裕禄亲自领着女儿到厂里,叮嘱厂长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女儿坐办公室。焦守凤被安排在最艰苦的岗位锻炼,秋天时腌咸菜,经常要切上一两千斤萝卜,更辛苦的是切辣椒,一天下来手都会烧出泡,焦守凤晚上疼得睡不着,只能把手浸在冷水里冰着。
最初,焦守凤对父亲很有意见,认为父亲对她不公平。直到有一天,焦裕禄亲自带着女儿挑着担子,教女儿怎么挑担子不磨肩、怎么吆喝把酱油咸菜赶紧卖出去。他说:“你知道吗?爸爸小时候卖过油,爷爷曾经开过一个油坊,我从小就会挑着油走街串巷。”
这件事情给焦守凤的触动很大,也让她真正理解了父亲常说的“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
而“焦裕禄的孩子不搞特殊”,这条原则也一直鞭策着焦家后代,焦裕禄子女六人,相继入党、工作、成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本分做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言传身教,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堂课。焦裕禄就是这样以身作则的。
焦氏家风,不应仅是这一个家庭所恪守的准则,也应该成为新时代下千千万万个家庭学习的榜样。
作为父母,我们不光要为孩子留下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留下坚定高尚的信仰和品格,正直清明的家风家训。
这些,才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财富,更是一代代人最美好的传承。
来源: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