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薛氏 ,主要来自中原的汾阳、河东、新蔡 、沛县。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经济残破,赤地千里,大批中原汉人跟随西晋后室、世族南渡。 在这股南迁中,河东人薛推也迁到了江左(今江苏南京)。
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为了躲避战乱,薛推的六世孙、光禄大夫薛贺举族由江左继续南迁福建,先 居晋安,后 辗转定居于长溪县(今福建省福安市)溪潭廉村。薛贺即为薛氏“入闽始祖”。
廉村原名石矶津。石矶津的薛令之(683--756)以诗文名,早在唐神龙二年(706),就以诗赋登进士第,史称唐代“开闽第一进士”。唐开元年间,唐玄宗授薛令之左补阙之职,并命其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的侍讲。薛令之为官期间清正廉明,品德高尚。唐至德元年(756),肃宗李亨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唐肃宗感叹薛令之嘉言懿行足以为世人效法,于是敕封其家乡曰“廉村”,村前溪流曰“廉溪”。
唐长庆至宝历年间(821--827),薛贺的十一世孙(亦即薛令之六世孙)薛埍,由廉村迁居福清县福唐里(今龙田)的赤(西)坑村,为赤(西)坑村薛氏始祖。后来薛埍的一个孙子薛廷辉分迁兴化清源西里吉宦(今莆田市涵江区庄边镇与大洋乡),为莆田薛氏世系的始祖。薛廷辉有胞弟薛廷幼、薛廷度。薛廷幼有三个儿子薛嵇、薛岳、薛岱,其中薛岳有两个儿子薛詧和薛禊。薛禊是薛埍的五世孙(薛贺的十五世孙,也是薛令之的十世孙),又由赤(西)坑村迁至龙田积库村,薛禊遂为积库薛氏始祖。据推算,薛禊迁居到积库,当在五代十国年间。
根据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编纂的《云峰薛氏族谱》记载,薛禊是薛岳的次子,妣庄氏,生三个儿子,长子薛妹,次子薛冕,三子薛伥为今江镜镇南宵村始祖。薛禊迁居之地原名“薛库”,后才改称“积库”。从福清方言角度辨析,“薛禊”与“薛库”“积库”均为谐音。
值得一提的是,薛禊的裔孙薛梦熊(生卒年不详),号子之,登宋朝孝宗淳熙甲辰(1184)卫泾(1159--1226)榜进士,同科的还有福清邑人林琢(1159—1229)。薛梦熊历官广东机宜文字,在宋代,这是帅臣的幕僚,主要负责军事机密事务、掌管机要文书。薛梦熊与朱熹(1130--1200)同朝为官,且两人相处友善。朱熹因“伪学案”曾避祸于薛梦熊家,并留墨“步云峰”三字。后来,乡人把它镌刻在积库的西山石壁之上,惜今已不存。这也是积库薛氏世称“云峰薛”、南宵薛氏世称“步云薛”的由来。
积库“云峰薛”自薛禊始,枝繁叶茂。薛禊有三个儿子薛妹、薛冕、薛伥,他们的子孙不是一直住在积库村。其中长子薛妹的儿子薛丹,分迁至东张镇石坑村,之后孙子薛员党又分迁永泰县石塍村和石圳村;次子薛冕(晃)有三个儿子,其中薛丹廷分迁高山镇薛港村,薛丹延分迁泉州,薛丹迪仍住积库村;三子薛伥的儿子薛丹迴分迁江镜镇南宵村。薛禊的孙子薛丹迪有四个儿子:薛员熙、薛员勋、薛员黛、薛员照。薛员熙也有四个儿子,其中薛实晶仍住积库村,薛实矗分迁江镜镇东薛村,薛实品分迁龙田镇后薛村、薛厝村及平潭县东坑村,薛实轰分迁城头镇五龙村。薛员勋的儿子薛实森分迁福州西门。薛员黛的儿子薛实协分迁高山镇凤池(薛港村)和福州上井街。薛员照的儿子分迁港头镇坂头村、江镜镇谢塘村。
福清积库村薛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后几经修缮。最近几年,该村群众踊跃捐资,将薛氏宗祠重新修葺。祠堂有一柱联“由祖宗而视敦一本何论亲疏,从昭穆以观序三支自分长幼”,通过追宗溯源,再次印证积库薛氏始发“三支”、同属“一本”的源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