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文化和旅游局,枣庄高新区党群部,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枣庄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2月20日
枣庄市“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枣庄市推进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山东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枣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等,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枣庄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持续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文旅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全市文化和旅游呈现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全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体广场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连续举办五届枣庄市群众文化艺术节,年均组织各类大型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送戏下乡2200余场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25000余场次,枣庄市建成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扎实推进,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中河台儿庄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106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国家级2项(柳琴戏、鲁班传说),省级31项,市级252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处,18处展馆入选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
文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研究出台了《枣庄市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枣庄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纲领性文件,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地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台儿庄古城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台儿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发展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累计达到966亿元。
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台儿庄区被列入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台儿庄区、山亭区创建成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滕州市入选第三批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培养单位。全国红色旅游培训班、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训班、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培训会议、全国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交流暨红色旅游工作研讨会等国家级文旅活动在我市举办。实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程,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旅游扶贫培训基地”,山亭区兴隆庄村乡村旅游脱贫案例入选世界旅游联盟减贫案例。
文化旅游宣传营销迈出新步伐,按照“政府树形象、企业做市场”的原则,采取“政企联手、资源整合、上下联合、文旅融合”等形式,发挥台儿庄古城品牌带动溢出效应,组织参加了文博会、旅游博览交易会等,构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旅游联合营销格局。
二、基础条件
枣庄是一座历史名城。古称“三国五邑”之地,孕育了中华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食客三千”的孟尝君、以“自荐”名世的毛遂、“凿壁偷光”苦学成才的匡衡等众多历史名人。枣庄是一座英雄名城。近代以来,台儿庄大战,使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彪炳史册,铁道游击队和运河支队的故事广为流传。枣庄是一座运河名城。京杭大运河微山湖穿境而过,更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枣庄段三公里古河道、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和台儿庄古城5A级景区,让枣庄成为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枣庄是一座工业名城。作为我国工业文明重要发源地,诞生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中兴煤矿公司,发行了中国最早的工业股票。枣庄是一座山水生态绿城。境内分布着5000多座山丘、285条河流、139座水库、17处湿地,拥有冠世榴园、红荷湿地、抱犊崮国家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等独特景观,是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枣庄是一座发展新城。交通区位优越,作为山东南向门户城市,靠近京沪、陇海两大通道交汇点,境内建有2条高速铁路、6条高速公路、15条国省干线,并拥有43公里京杭大运河“黄金航道”;随着“公铁水空”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全面提速,畅达东西、通衢南北的鲁南苏北枢纽地位将更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中央作出了整合文化旅游部门职责的重大部署,重塑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新格局,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日益理顺,政策法规环境逐步优化,融合发展迎来了黄金期。
——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健康中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我国持续激发国民消费潜力,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结构升 级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文化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添了新动力。
——山东大力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并将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列入“十强产业”,枣庄市培育壮大“6+3”现代产业体系,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定位和要求。
——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形势,各地出台一系列促进文旅产业复苏回暖的政策措施,有利于催生一批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倒逼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加速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和文旅产业升级步伐,为推动文旅产业振兴提供新动能。
四、存在问题
文化旅游总体上存在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旅资源利用集约化程度不高,存在碎片化、低端化、封闭化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在空间布局上,文化旅游资源集约化整合不够, 没有很好地串珠成链、连片成面,整体优势发挥不够。二是在资源利用上,特色、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发掘和整合提升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三是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上,公共文化场馆、乡村文化建设投入保障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服务效能有待提升,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四是在产品结构上,观光产品比例偏大,休闲、度假、体验、研学、康养等新产品、新业态、新空间不足,冬季旅游、夜间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五是在创新发展上,体制机制、品牌培育、产品与业态等创新不足,科技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
第二章 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发展布局,强化科技支撑,供需两端发力,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升级,着力推动产业融合、品质提升、要素集约,开启新时代现代化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新征程。
二、基本原则
——坚持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推动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教育、科技、交通、体育、医养健康等跨界融合,拓展优化特色文旅康养产业链,增强文化旅游发展新动能。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文化旅游改革,推动理念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提升发展品质。
——坚持统筹协调。强化资源统筹整合,突出要素集约,优化空间布局,串珠成链、连片成面。强化统筹规划、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统筹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政府引导创环境,市场主导增活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培植大型文化旅游集团,优化市场环境,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建设现代文旅产业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枣庄,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现代化文化旅游强市建设主框架基本塑成。力争新创建1个5A级景区、3个4A级景区、3个五星级酒店,全市旅游消费总额达到4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彰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工业文化优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打造“运河古城 匠心枣庄”城市旅游品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高地、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文化旅游强市。
第三章 发展定位和布局
一、发展定位
坚持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培育人文精神,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为目标,着力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加快构建红色文化、运河文化、中兴文化和鲁南民俗保护传承体系。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创建机遇,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抓手,深入发掘我市自然山水、历史遗存和地域文化等资源禀赋,推出运河风情游、乡村休闲游、红色教育游、工业体验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构建“一带、三区、三园”全域旅游格局,即“一带”(大运河文化带)、“三区”(台儿庄古城景区、红荷湿地景区、冠世榴园景区)、“三园”(抱犊崮——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铁道游击队纪念园、中兴文化铁路遗产公园)。顺应“慢旅游”发展趋势,在传统景点景区适当融入休闲度假功能,合理布局民宿客栈、郊游走廊、自驾营区、“非遗”展点,推动规划打造台儿庄运河“文慢城”、市中永安“山慢城”、滕州微湖“水慢城”、峄城榴园“田慢城”、薛城生态“林慢城”、山亭五彩“花慢城”等一批深度体验游营地,推动产业链向吃、住、行、游、购、娱等全环节延伸。
二、区(市)建设各具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1.滕州市
以深厚的古滕历史文化积淀为文脉依托,以良好的湿地生态、山岳生态和农业生态环境为资源依托,全面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消费示范市为两条主线,紧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华文化枢轴建设、微山湖地区县域协同发展、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四大机遇,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乡村振兴、双招双引等重大战略,实施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文化产业培育、旅游项目带动、龙头景区壮大、旅游业态丰富、旅游质量提升、文旅融合发展等“八大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力争十四五末,创建1个5A级景区、2—3个4A级景区、1个五星级酒店,文创旅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60亿元,进入全省文旅发展“第一方阵”,努力实现建成新时代历史文化传承新高地、鲁南文化旅游核心区和目的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强市四大目标,奋力开创文化旅游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建设美德滕州、文明滕州、富强滕州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
2.薛城区
立足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定位,发挥绿色生态的环境优势、山水河湖相伴的资源优势,继承和挖掘“奚仲故里、孟尝封地、铁道游击队的故乡、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深厚底蕴,发展红绿结合的区域旅游品牌,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以铁道游击队景区改扩建项目为统领,提升铁道游击队核心纪念区,拓展外围文化体验区,配套联动运河支队记忆馆、沙沟受降馆、墓山会师等红色景点和红色秘密交通线建设,建设成全国精品红色旅游景区、国内重要旅游目的地。按照“景城合一、主客共享、外修颜值、内提素质”,加快推进青啤活力小镇等配套项目建设,推进实施夜间旅游特色街区提升工程,促进促进“商、旅、文”多业融合一体发展,将出入门户变成游客消费的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夜间经济发展和城市品位提升。按照“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的工作定位,重点建设十里湾·水墨田园、三湾里·薛河古韵2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优化提升邹坞镇陶源坞·蟠龙画卷、常庄街道九龙泉·归园田居2个片区,集中连片创建美丽乡村30个,丰富大运河文化带的“水韵书香”。同时以蟠龙河碧水绕城游憩带和环城绿道为线,串联奚仲文化产业园、蟠龙河湿地郊野公园、张庄石榴园等近郊乡村旅游点,以红促绿,以城带乡,推动全域旅游创新发展。
3.山亭区
突出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两大资源优势,以全域旅游发展为总抓手,以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为发展主体,强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依托独特的绿色生态发展优势,实施特色品牌战略,把生态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打造全国知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目的地,积极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加快实施抱犊崮-熊耳山5A级景区创建工作。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规划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产品,形成“山亭味道”“山亭人家”“山亭好礼”等服务品牌。以翼云旅游度假区、徐庄休闲漫游小镇、北庄特色旅游小镇为主体,打造葫芦套、翼云湖、小李庄3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培育山亭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发展翼云石头部落、葫芦套山水云间、洪门村民宿、翼云驿站民宿、活力李庄民宿、樱之恋度假村民宿、庙南峪民宿等一批精品星级民宿。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数字化、均等化。
4.市中区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扎实推进“四品三区两带一地”建设,即培育做强“工业记忆、红色旅游、城市微旅游、生态养生”四大旅游品牌,巩固提升“南部生态康养、北部山水观光、东部民俗文化”三个片区,聚合构建“铁路文化、绿道游憩”两个观光带,全力打造“国家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开展工业旅游,对中兴煤矿公司旧址进行整体规划,重点打造重现“世纪中兴”、镌刻老枣庄记忆的中兴文化铁路遗产公园,推动红色革命文物、中兴公司工业遗产资源与旅游相融合,全力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打响工业旅游城市品牌。加快希尔顿逸林酒店、仙坛山景区、屏山景区项目建设,重点推进龟山景区创建4A级景区。打开万亩榴园北大门,结合万亩榴园打造永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做大做靓新老城区后花园。着力推进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产业园、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各类乡村旅游示范点、精品旅游小镇、精品星级民宿、精品旅游村、景区化村庄等文化和旅游示范单位创建,依托鲁南水城和东湖公园的优质资源,以点带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提升,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实施文化产业特色化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建成一甲动漫、尚播传媒、理智影业、曙光一线等一批影视、动漫、出版、文创和网红经济产业园区。
5.峄城区
围绕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积极培育文旅龙头企业,构建“一体”(冠世榴园)、“两翼”(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带、南部运河田园和乡村文化体验带)、“五区”(环城乡村休闲片区、山水田园休闲片区、湿地渔家休闲片区、枣园人家休闲片区、运河水乡休闲片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一是乡村休闲旅游,依托“五区”,重点打造精品文旅项目:冠世榴园景区综合提升项目、寨山核桃产业园项目、坛山公园项目、仙山文旅综合体项目、塌陷地综合治理湿地保护项目、鲁笔文化产业园项目、运河文旅康养综合体项目等。二是红色旅游,串联方屋(陈毅在峄县展馆)、文峰大队纪念馆、程庄胜利渠教育基地、青檀精神政德教育基地等,开发红色文化研学游。三是工业旅游,依托北钛河陶瓷(乾唐轩)、海石花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和榴礼文创基地、阴平鲁笔制作基地、美果来生产基地、亚太石榴酒生产基地等,打造工业旅游示范项目,做大工业旅游。四是研学游,实施“旅游+历史文化”,挖掘老峄县文化等,依托方屋、瓦门楼、西城门、师范铁楼、基督教堂等资源,打造城区研学线;依托匡衡祠、青檀寺、石屋山泉、权妃墓、大理峪、鲁笔博物馆、大运河等资源,打造乡村游研学线。五是夜游经济,依托王府山、北龙塘、娘娘村等文旅特色村,积极培育冠世榴园等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夜间旅游经济。推进冠世榴园内景点通票联营。发展3家精品星级民宿,发展20家“榴园人家”乡村旅游品牌。
6.台儿庄区
深入挖掘“运河文化、红色文化、鲁南民俗文化”资源优势,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拓展产业发展链条,提升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能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强化文旅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将台儿庄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华运河文化传承核心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打造“枣庄市沿运文旅发展新轴线、大运河城市客厅”为总体目标,着力构建“台儿庄古城—大运河—南部山区—大运河文旅小镇—微山湖”区域联动的“一城一河一山一镇一湖”发展新格局,促进“薛微台峄”区域文旅一体化。推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工作,双龙湖湿地公园争创4A级景区,李宗仁史料馆争创3A级景区,通用机场争创2A级景区。重点打造5个景区化村庄、3个精品旅游特色村、3个特色文化旅游小镇,推出一批现代农业园区、精品民宿集聚区、特色乡村旅游园区。融入全国大运河旅游营销联盟,开展大运河旅游产品品牌塑造和推广营销活动,合力塑造“千年运河”品牌。
第四章 重点任务
一、推动艺术创作生产繁荣发展
(一)加强精品剧目创作,提高舞台艺术水平。紧紧围绕红色文化,突出地域特色这一主题,重点抓好《单家庄》《运河支队》《火种》等大型柳琴戏创作排演工作,打造优秀剧目。围绕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创作一批反映群众火热生活、歌颂党和国家建设伟大成就的现实题材优秀作品。
(二)加大地方戏宣传推介力度。根据《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实施办法》的要求,努力与各级媒体沟通对接,加大对地方戏宣传推介力度。力争在广播电台、电视台设立戏曲专题节目,在各种平面媒体设立专栏。广泛开展地方戏进课堂、校园、社区活动,开展戏迷擂台、戏曲知识竞赛、戏迷演唱会等群众性活动,使戏曲艺术为更多市民所熟知。推进“戏曲名家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老艺术家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艺术人才不断成长。
(三)不断提升“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服务绩效。贯彻落实中宣部等“戏曲进乡村”实施意见,不断规范“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完善工作标准,规范采购流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提升免费送戏服务绩效。
(四)加强培训和辅导,不断提升基层剧团业务水平。继续健全庄户剧团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培训辅导,鼓励引导基层艺术人才围绕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党100周年、邻里友好等主题创作一批优秀剧节目,不断提升庄户剧团整体业务水平。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国家标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达到一级馆,区(市)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二级馆以上,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三级,村(社区)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对新增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项目落地的公共财政投入。滕州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馆,包括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及共享大厅等。峄城区文化馆提档升级,建设文体中心城市书咖文化休闲聚集区。深入挖掘老峄县文化、荀子文化、匡衡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资源,提升匡衡祠,打造荀子劝学馆,推动大运河文化公园(峄城段)建设。山亭区推进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重点项目,包括文化馆、档案馆、博物馆、扶贫展馆、城市规划馆等七个场馆及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台儿庄区建成启用兰祺文化交流中心,加快大运河城市超级IP项目、大运河城市客厅、运河南岸文旅综合服务中心、中兴文化博物馆等公共文化保护等项目。市中区谋划推进“新文化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文化场馆服务水平。薛城区继续完善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打造城市书房。高新区推动“书香高新”建设,实施政企共建,打造“城市阅读厅”和“乡村阅读驿站”特色品牌。在全市实施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齐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打造“15-20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满足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文化活动的需要。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与服务标准,强化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保障力度,严格落实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免费开放政策。围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围绕基本文化服务功能,精心设置服务项目,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设施利用率和服务效能。提升公共文化流动服务能力。结合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利用流动图书大巴、惠民演出流动大舞台等,鼓励演出走出剧院、图书走出书屋,展览办到村头。提高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加强“公共文化云”、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资源建设,开展线上线下创新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文化机构融合发展能力,重点抓好台儿庄游客服务中心、峄城区榴园镇朱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两家省级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的试点工作。
(三)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继续组织实施“群众文化艺术节”“戏曲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项目。开展“冬春文化惠民季”“五个大家”“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文化惠民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精准服务。加强群众性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叫响“光明之夏”文艺汇演、“滕州戏曲汇演”“薛城百日消夏广场演出”“山亭广场文化消夏活动季”“峄城欢乐汇”“冠世榴园欢乐季”“市中周六剧场”“台儿庄古城大庙会”等知名文化品牌,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的文化氛围,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全面推进文物博物事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3处左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0处左右。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全市博物馆总数达到30家以上。全市博物馆年均举办陈列展览30个以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看护员聘用率达到100%。建成1个省级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1个省级考古遗址公园、80个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对外开放。实现20个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市博物馆年接待观众50万人次以上。
加强文物、考古基础资源管理。一是健全文物普查登录制度。以国家重点文物为重点,拓展对现存及新发现的各类革命文物、乡村文化遗产、工业遗产、水下遗产等遗址遗迹和民间文物的认定和登录,实现文物资源的动态管理、主动发布。二是推动建设鲁中南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将中心建设成为集文物保护、利用、考古、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文物科研教育基地。
加大文物的保护和展示。一是推进枣庄市博物馆新馆展陈布展,指导峄城区做好博物馆场馆建设和展陈布展工作。继续推进岗上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北辛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官桥村南墓群保护与展示二期工程,推进中兴煤矿公司旧址修缮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依托《薛城遗址公园总体规划(2020-2035年)》,适时启动薛城遗址三期及小城城墙抢救性保护和奚仲造车、礼贤文化、匠人百工等主题博物馆建设工程,全力打造薛河流域文物保护游览带。二是强化可移动文物保护。提升可移动文物保存和展示条件,加强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可移动文物实行预防性和数字化保护,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脆弱性文物保护修复计划。研发、引进、推广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先进技术,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能力。
推进文物合理利用。一是实施文物活化工程。实施“博物馆+”战略,建设智慧博物馆、博物馆网络矩阵,深入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扩大文物资源社会开放度。落实《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促进各级文博单位采取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开发文博创意产品。二是形成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机制。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安全监管,鼓励民间合法收藏文物。三是不断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和传承。推动《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在枣庄实施,做好鲁南革命文物连片修缮,发挥薛城作为铁道游击队故乡的优势,全面挖掘和利用展示红色文物资源,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提升文物监管能力。一是落实文物安全责任体系。落实文物安全的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文物使用者直接责任,实行文物违法案件挂牌督办和约谈、通报机制,提高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建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技术审核质量负责制。二是完善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全面落实文物主管部门的文物安全监管责任,强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执法督察、案件查处职责。协调自然资源、住建、宗教、公安、水利、海关以及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责抓文物安全。三是继续完善文物“天网工程”,结合文物巡查工作,建立立体式田野文物保护。
(二)创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做好国家、省市级非遗名录申报评审工作,完善保护资料,健全档案数据。加强传承人培训工作,保护传承谱系,提升非遗企业和传承人群技艺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非遗企业竞争力。
开展非遗保护宣传工作。组织策划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重大节假日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传承保护活动。将非遗大讲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系列活动常态化,普及非遗知识,传承非遗技艺,让非遗更深入走进群众生活,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全市传统工艺振兴。引导我市非遗传统工艺企业充分挖掘传统技艺的独特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创新思路、改进设计、改良制作,丰富产品题材和品种,提高企业竞争力。鼓励支持非遗项目入住产业园区或非遗展销基地,探索互联网+非遗发展模式,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探索建设非遗研学游、非遗民俗游、建设非遗街区等项目,策划枣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丰富我市非遗+旅游文化内涵。加大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建设一批具有展演展示及娱乐体验的传习基地,融入当地全域旅游。以非遗项目为核心,以旅游线路和景区景点为依托,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深入融合,重点打造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四、做好广播电影电视和新闻出版工作
(一)坚持新闻宣传正确导向,加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坚持党管媒体,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中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大出版物审读力度,严格出版单位“三审三校”制度。加强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管理,规范传播秩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作用,积极推进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二)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持续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依托农家书屋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动农家书屋提质增效,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农村公益电影标准化放映,提高放映服务质量,公益电影服务效果进一步提升。统筹无线、有线、直播卫星等多种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扩大广播电视覆盖,扩大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建设与各级应急发布系统有效对接的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向群众提供灾害预警和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服务,进一步提升全市应急管理能力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序推进镇(街道)影院普及工作,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开展镇(街道)影院建设,努力消除城乡观影差别。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公共服务由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加强科技成果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领域的应用,提高新闻出版和广电服务群众的科技含量。
(三)大力发展传媒产业,不断发展产业规模。积极培育绿色印刷消费市场,统筹完善绿色化发展机制,提升印刷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印刷业与文化创意包装设计、智慧物流等融合发展。开展县级城市影院升级改造,扩大规模、提升档次,逐步提高城市影院票房收入。大力培养扶持新闻出版广电民营企业发展,重点支持一批骨干民营企业,在出版印刷发行、影视制作、网络视听节目等行业,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精品工程,繁荣影视作品创作。鼓励各影视播出机构、影视制作单位开展影视作品创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努力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鲜明时代特色、浓厚枣庄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
(四)加强版权管理服务。组织指导开展版权保护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版权保护意识,积极推进版权保护进学校、进课堂,加大版权基础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形成保护版权的社会氛围。依托台儿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大力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释放活力。巩固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成果,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严格落实软件正版化相关政策措施,打击侵权盗版行为。推进滕州书展等特色文化市场建设。
五、健全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一)精品旅游产业
运河旅游。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发挥古城品牌溢出效应,带动冠世榴园、滕州红荷湿地、抱犊崮—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提档升级。支持台儿庄区、滕州市、薛城区、峄城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城市。支持台儿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京台高速大运河服务区等项目建设,打造运河旅游特色产业带,构建运河旅游发展大格局。
乡村休闲旅游。打造岩马湖、龙山龙湖、葫芦套、涛沟桥湿地等12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培育运河人家、榴园人家、湿地渔家、森林人家乡村旅游品牌,发展20家精品星级民宿。推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中医药健康基地建设,创新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到“十四五”末,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消费总额达到80亿元、游客量达到1000万人次。
红色旅游。依托铁道游击队景区,实施红色旅游提升工程,推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八路军第115师抱犊崮抗日纪念园、滕州国防科技红色教育基地、刘少奇纪念园党性教育基地、“陈毅在峄县”红色展馆、运河支队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支持铁道游击队景区争创4A级景区,支持薛城区争创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旅游城市。
工业旅游。以中兴文化铁路遗产公园为龙头,提升市南工业园、今缘春酒业、汉诺庄园等节点,开发建设青啤工业旅游项目。推动枣矿集团、国新粮油集团建设工业旅游博物馆,将各类企业特色工业旅游活动和产品串珠成链,打造精品工业旅游线路。“十四五”期间,力争创建1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二)文化创意产业
文创产品。推动鲁班天工木艺、滕州景泰蓝、梦的礼物、三艺木雕、阴平毛笔、大成青铜、伏里土陶、齐村砂陶、中陈郝陶瓷在技艺提升、创意开发、品牌创建等方面实现突破,支持一甲动漫、千水星动漫等重点文创企业开发原创漫画、影视漫画、网络动漫产品,支持打造大运河超级IP,发展动漫衍生品授权和形象营销。
影视演艺。支持天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推动影视策划投资、拍摄制作、影视发行以及衍生品开发各环节集聚发展,带动台儿庄古城、滕州红荷湿地、铁道游击队影视城集聚影视资源,启动影视剧《中兴》摄制。实现《铁路英雄》杂技剧在我市驻演巡演。实施柳琴戏振兴工程,创排现代柳琴戏《运河支队》《火种》《善国》《大国工匠》等优秀剧目,打响枣庄柳琴戏品牌。
出版传媒。加快山东出版枣庄万阅文化广场项目建设,培育引进一批网络文学出版骨干企业。依托台儿庄古城国家级版权贸易基地,引导各类文化产权交易平台、艺术品交易平台、版权交易平台规范健康发展。发展数字出版,推动新媒体建设,构建“互联网+出版传媒”生产传播消费体系。
六、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一)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
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强全市全域旅游工作指导和理念深化,推进台儿庄区、山亭区、滕州市创建国家及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鼓励引导条件发展成熟的其他区积极开展示范创建工作,培育新亮点。坚持旅游景区精品建设,着力景区提档升级。贯彻落实《枣庄市精品旅游景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做好年度A级景区评定创建和复核工作,积极推进滕州红荷湿地、冠世榴园、抱犊崮——熊耳山等重点龙头景区加快提升建设。推进铁道游击队景区、墨子文化城、龟山景区创建4A级景区,指导滕州红荷湿地创建5A级景区。做好旅游度假区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台儿庄古城省级旅游度假区完善提升。持续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培育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品牌。引导乡村旅游集聚发展,完善提升打造高质量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加大旅游特色小镇等精品乡村工程开发力度,继续推进村庄景区化发展进程。巩固旅游扶贫成果,根据各级政府工作部署,继续开展旅游扶贫相关工作。
(二)构建枣庄精品旅游品牌体系
实施旅游品牌精品化和系统化战略,对资源进行整合精练提升。全面整合城市品牌、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乡村旅游品牌、红色旅游品牌、旅游核心载体品牌(景区、度假区、酒店)、旅游商品品牌等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构建精品旅游品牌体系。通过城市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枣庄旅游影响力、美誉度和竞争力,以品牌引领带动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枣庄市城市品牌:运河古城 匠心枣庄
滕州市城市品牌:墨子鲁班故里 湿地红荷之都
薛城区城市品牌:车祖故里 尚义薛城
山亭区城市品牌:生态山亭 康养之城
市中区城市品牌:百年中兴 魅力市中
峄城区城市品牌:冠世榴园 匡衡故里
台儿庄城市品牌:中华古水城 英雄台儿庄
(三)丰富文旅融合产品供给
“非遗+旅游”:建立适应文旅融合发展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择优包装一批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区。完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旅游功能,培育发展工业旅游、文创旅游、定制旅游等新业态,开发一批非遗主题旅游景区、旅游小镇、旅游特色村。
“演艺+旅游”:新塑一批高品质演艺品牌,提升现有旅游演艺品质,创作一批“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景区剧场项目。主要旅游城市、5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至少打造1个常年演出的品牌化旅游演艺项目。
“文创+旅游”:发挥文化创意在旅游开发中的“点石成金”作用,以创意提炼旅游“符号”,围绕鲁班工艺阴平毛笔、大成青铜、伏里土陶、齐村砂陶等,大力支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和生产,推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好礼枣庄”文化旅游伴手礼,塑造“枣庄设计”“枣庄创造”文创产品形象。
“影视+旅游”:借鉴横店影视城影视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 成功经验,重点推进特色影视产业基地、影视园区、影视旅游综 合体建设,开发一批旅游主题的影视节目和影视文化旅游衍生产品。
七、加强文化旅游市场保障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主导权、主动权,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年度检查工作。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深入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违规的行为。加强文化娱乐市场监管,创新新型管理模式。规范广电市场,深入推进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整理,推动无“小耳朵”社区创建活动。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服务引导,提升旅游市场监管实效。
加快“放管服”改革,做好“市县同权”改革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流程再造,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组织实施旅游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努力营造放心、安心、舒心的消费环境。开展星级饭店复核,推动星级饭店质量提升。开展A级旅行社评定、智慧旅行社评定工作,引导旅行社规范经营,高品质发展。实施“金牌导游”培养计划,确保入选“国家级”金牌培养计划的导游员考核达标。搭建信用文旅平台,建立旅行社、导游信用档案,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动行业“黑名单”管理。开展业务培训,举办“星级饭店及旅行社管理人员培训班”、“导游业务能力提升培训班”。
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深入推动文化旅游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隐患排查和集中整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应急监管和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聚焦暑假、黄金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抓好公共文化场馆、文化娱乐场所、星级旅游饭店、A级景区、旅行社、文保单位、新闻出版等重点场所、重点领域安全工作任务的落实整治。统筹推进文旅行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八、推进文旅智慧化数字化建设
推进文旅公共服务智慧化,打造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服务体验模式。依托政务云、政务网和大数据管理平台,实施“一部手机游枣庄”智慧文旅重点工程,提升文旅服务管理智慧化水平,满足游客“自由自在”旅游服务需求。
推进文旅企业服务智慧化。加强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小镇、智慧博物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在重点文旅产业服务场所优先部署5G网络,搭建线上快速服务窗口,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
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激发文旅新业态活力。统筹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建设,提升全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水平。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文化艺术资源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促进文旅产业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
九、深化联合营销宣传推介工作
推进“联合推介、捆绑营销”,推行“五个一”宣传营销工程(叫响一个宣传口号、印制一本宣传册、拍摄一部文旅形象宣传片、出台一套旅游奖励政策、组建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做好对外交流推广活动。参加京杭大运河联盟、淮海经济区旅游联盟等区域联盟活动。不断完善市、区(市)、景区三级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打造1个市级旅游集散中心,6个区级旅游集散中心以及若干个景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推进“文旅枣庄”融媒体平台运营,与微信朋友圈广告、抖音等客户端合作进行目的地线路宣传,进一步擦亮“运河古城 匠心枣庄”文旅品牌。
整合全域文化和旅游资源,努力增加旅游产品供给。精心培育包装年文化、运河文化、展馆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品牌,形成鲁风运河、墨子故里、国学体验、研学旅游、红色追忆等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推动戏曲、民俗表演、文化巡游等活动进景区,打造一批影视基地、旅游演艺项目,提升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内涵。突出体验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丰富科普旅游、自驾车旅游、红色旅游、探险旅游、美食旅游、摄影写生旅游、绿道旅游、主题公园、主题演艺等产品类型。组织开展古城运河体验游、墨子故里科普游、湿地科普游、“玩转枣庄”自驾游、崮乡行自驾游、环城绿道游等专项营销活动。
策划好旅游节事会展活动,扩大节事活动的市场操作和推广力度,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性、区域性节事会展活动。重点打造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冬游齐鲁 福乐枣庄”惠民季、“鲁风运河”美食节、湿地红荷节等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旅游节事活动。开拓会展旅游市场,以展示枣庄专项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
细分旅游市场,加大营销的精准性。根据资源和市场特征,开展观光、体育、购物、美食、采摘、露营、温泉、滑雪、自驾游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度假旅游宣传营销。丰富台儿庄古城、微山湖古镇、汉诺庄园、翼云石头部落、翼云湖旅游度假区柜族部落等城市、乡村、旅游度假区休闲度假产品,逐步推出环城市游憩带、民宿、旅游度假区、自驾车营地、柜族部落等集休闲度假、游憩娱乐和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针对京沪高铁沿线、省会城市群市场高消费群体出游特点,加大探古寻幽、户外远足、森林探险、运河寻踪、地质探秘、新奇体验(航空小镇等)等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自驾游与自助游,体现探奇特色,形成具有枣庄特色的探奇性旅游产品。
十、加强党建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决策部署,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对基层党组织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推进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发挥党建品牌的引领作用,增强“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品牌意识,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开展纪律教育和警示教育,强化对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制约和监督。
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机制,优化文化和旅游系统人才队伍结构。扎实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推进枣庄市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中心科学发展。加强监督考核,扎实推进多层次知识更新、职业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等工作,抓好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职务评聘,落实专业人才服务基层、挂职研修工作,提升干部人才队伍素质能力,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健全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围绕文化与旅游行业发展,培育一批满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知名专家(名家)。围绕解决文化旅游人才专业性不强问题,重点引进培育一批文化创意、酒店和住宿管理、旅游景区管理、市场营销、高端策划、产品研发、新媒体运营等领域紧缺专业技术人才。顺应文化旅游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要求,制定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培养计划,引导高校和企业加强对跨界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一专多能、既专又全的跨界型、复合型、交叉型人才队伍。
第五章 保障措施
顺利实现“十四五”规划,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最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建设新时代现代化文化旅游强市的强大合力。
一、加强统筹协调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政府文化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作用,统筹协调解决全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组织实施。定期组织召开部门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方向和举措,落实支持政策,抓好督促落实。
(二)创新体制机制。市、区(市)要将文化旅游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召开枣庄市旅游发展大会,通过线上与线下融合方式,举办会议会谈、文旅博览、产品推介、获奖表彰、投资洽谈等活动,全面展示枣庄、宣传枣庄、推介枣庄,不断提高枣庄文化旅游的软实力。
(三)完善应急管理。发挥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加强预警体系建设,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文旅危机状况启用不同层级的应急响应体制。鼓励社会保险机构针对文旅产业特点开发特定行业保险产品,在文物资源、艺术品收藏、文化旅游等产业细分领域,提供全流程风险动态监测和防灾减损风险管理服务。
二、强化政策保障
(一)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扎实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的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加强重要节点、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和暑期、黄金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市场检查,营造良好地文化和旅游市场环境。
(二)完善财税政策。强化财政投资引导,用好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文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全市文化旅游规划落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5A 级景区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在境内外交易所上市融资,在“新三板”和区域股权市场挂牌。
(三)完善金融政策。安排财政金融互动资金,通过激励奖补、风险分担、融资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投入。发挥基金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面向中小微文旅企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完善文化和旅游保险体系,引导保险机构开发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
(四)完善土地政策。落实“多规合一”,将文化旅游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优先支持重点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用地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改革完善文化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文化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老旧厂房、废旧矿山等土地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三、加强督导考核
(一)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落实国家和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完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竞争激励、投入保障、督导推进、成效评估、责任考核等工作制度,制定文化旅游重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实施跟踪监督、定期考核。
(二)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加大检查督导力度,认真梳理督导问题,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坚持项目化推进,开展专题督导。
(三)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建立举报制度和权益保障机制,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群众团体的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大对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正面宣传和问题曝光力度,确保舆论监督取得实效。
枣庄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