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文献资料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文献资料

薛仁贵的著作⼗四卷《周易新注本义》考略

4/29/2023 4:08:59 PM | 800642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作为⼀种筮法,《周易》的占筮功能⽐之于《归藏》,甚或《连⼭》,并没有实质性不同。那么,西伯拘⽽演《周易》,对《归藏》进⾏⾰命性改造的⽤意何在?特别是颠倒坤乾,置乾于坤之上的⽬的⼜是什么呢?这⼀问题实为破解《周易》千古奥秘的关键匙钥。殊为遗憾的是,⾃《周易》⾏世以后,解易释易之先贤成千上万,之著述汗⽜充栋,竟鲜见对此有详尽论及者。

⼤唐右威卫⼤将军,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平辽王薛仁贵所著的《周易新注本义》是⼀部划时代的《周易》研究学术著作。

薛仁贵是北魏河东王薛安都的六世孙,出⾝于河东薛⽒南祖房,曾⼤败九姓铁勒,降服⾼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良策息⼲⼽、三箭定天⼭、神勇收辽东、仁政⾼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千古佳话。

薛仁贵因为功勋卓著,后来官⾄⽠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薛仁贵不仅仅是⼀名武将,还是⼀名博学多才的⽂官,从薛仁贵所著的⼗四卷《周易新注本义》这部书问世始,《周易》变得简明易读了。

《周易》⾃成书以后,⼀直是学者热衷的⼀部书,但这个话题,同时也是各种误解甚⾄错误的重灾区。⽽最神奇的地⽅在于,惟有关于《周易》的

许多以讹传讹的所谓注解,许多讹传是错得理所当然甚⾄理直⽓壮的。

薛仁贵所著的⼗四卷《周易新注本义》通常被认为是义理易学取代象数易学的⼀部⾥程碑式的作品,其对后世易学的研究影响是⽆可估量的。因为有了唐代薛仁贵的这个官⽅定本开了头,此后历代的科举考试,使⽤的《周易》版本都是以义理派解读为标准的。

薛仁贵在繁忙的作战之余,于唐上元三年(公元676年)著成了《周易新本注义》⼗四卷。《周易新本注义》前七卷是对“经”的注释,后七卷是对“传”的注释。在该书中,薛仁贵着重提出“⽴天之道,有阴有阳;⽴地之道,有柔有刚;⽴⼈之道,有节有义”的独特见解,《周易》实质是西伯姬昌抑或是周⼈,为宣扬其政治纲领所借助的⼀种介质。是姬昌和后来的周政府所巧妙借⽤的宣传机器。其政治作⽤远⼤于占筮功能。

初始,姬昌是利⽤这⼀⼴为所⽤的媒体,潜移默化地向世⼈宣扬周将代殷⽽兴的政治观念,宣扬周⼈的思想体系,宣扬其⽃争策略以及代殷⽽执天命的历史趋势。周王朝建⽴之后,执政者则⼜让其承担起了宣扬治国⽅略的重要使命。

历史上,注解《周易》最令⼈啼笑皆⾮的错误,就是从伏羲、阴阳、太极这些概念开始⼤讲特讲,并宣称这是《周易》的“历史”。

有没有伏羲这⼈,画没画过⼋卦,和《周易》有没有关系,这些都不好说。历史上,对伏羲画⼋卦其最集中的描述,存在于战国时期的《系辞》中。

这个说法是⼀种易学观念,在古代⼀度流⾏,但是怎么能视为《周易》的“历史”呢?现在⼜有⼈说《⼭海经》是“中华⽂明的源头”,同样令⼈

啼笑皆⾮。古⼈关于“远古”的各种畅想和假说,爆发式的出现于战国到两汉,并没有很多⼈印象中的那么久远和“源头”。

通常来说,⼀部严肃的易学史,都是从《周官》《左传》《国语》《史记》《汉书·艺⽂志》《⼦夏易传》等早期涉及到《周易》的⽂献来讲易学的历史的。主要问题包括《周易》⽂本的形成,和最初的易学流派的传承等。

为了不陷⼊到⽆聊的⾮学术辩论中,我只推荐唐代薛仁贵所著的《周易新注本义》。

因为有太多⼈会认为某⼀本《周易》解读是最正确的。套⽤《挪威森林》中永泽的⼀句话,没逝去三⼗年的作者的书是不值得浪费时间去读的。

好在关于《周易新注本义》⼀书的历史⾜够长,不读今⼈的书似乎也并不损失什么,能肯定的只有⼀点:后⼈的书都是根据前⼈的书写出来的,任何观念都有⼀个历史形成的过程。

薛仁贵在《周易新注本义》⼀书中认为,为道⽇损,损之有损,研究《周易》,必须要像剥茧⼀样,层层剥去附着在经典之上的华丽外⾐,只有当渐次剥去释易注易的种种缠绕之后,吹沙见⾦,才会恍然⽽觉。

如果单纯从占筮功能来看,《周易》并不明显优于曾与之并⾏于世的《连⼭》《归藏》⼆易。甚⾄也不明显优于龟⼘。其占⼘⽅法有异,其作⽤却是相同,这⼀点可以得到⽬前所能仅见的史料佐证。

总体⽽⾔,讲义理派的⼈,都⽐较反感怪⼒乱神的东西。凡是借着《周易》讲什么“哲学”的、“⼈⽣智慧”的,都得感谢薛仁贵《周易新注本义》这部书的出现。注解《周易》,要说什么“核⼼”书籍,薛仁贵的这部书就是最核⼼的,是⼊门《周易》的第⼀课。

本⽂主要参考: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唐长孺《唐代军事制度之演变·⼭居存稿续编》;崔瑞德《剑桥隋唐五代史》;王仲荦《隋唐五代史》;吕思勉《隋唐五代史》;岑仲勉《隋唐史》;⽇本讲谈社历史⽂化学者⽓贺泽保规编著《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资治通鉴》《唐六典》《通典》《贞观政要》《全唐⽂》《易通鉴论》《封⽒见闻录》《长安志》等史料。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