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河古称薛水,其源头位于枣庄市山亭区,为东江、西江两支。西江源于水泉镇柴山前;东江源于徐庄镇米山顶,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东江、西江均流向西南,至海子村东南汇合为薛河。由此迳向西南流,经山城、西集、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等镇街,入微山县注入微山湖(原为泗水),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960平方公里,被誉为枣庄地区的母亲河。薛河流域是山东地区古遗址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在之前 80 多年的考古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考古资料,已经建立起从北辛文化到龙山文化较为完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考古学研究的重心从“文化取向”到“社会取向”的转移,该地区除了在建新、西康留等个案聚落研究中收获颇丰外,也开展了以考察聚落形态历时性演变和阶段性特征为主要目标的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对探讨该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文明起源的特征及模式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010-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等机构在此区域进行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工作,在其中上游约26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发现了比较明确的遗址约180处左右,其年代包涵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西周、东周和汉代9个阶段,此外还采集了部分北朝至明清的重要遗物。就史前时期而言,聚落形态可以划分为北辛、大汶口和龙山文化共三个阶段。在中下游地区发现先秦时期遗址77处。一些遗址往往包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时代上分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新石器时代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文化等。计有细石器制品点3处,后李文化遗存的遗址3处,北辛文化遗存的遗址3处,大汶口文化遗址22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23处,包含有岳石文化遗存的遗址13处,含有商文化遗存的遗址18处,周文化遗址18处。如此众多的遗址分布在同一区域实属少见,其年代跨度仅以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末计近5000年左右。
从北辛聚落内部的居址和墓葬材料来看,房子面积较小,墓地内出现小型墓群,基层社会组织向小型化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就宏观聚落形态而言,北辛和西康留区域已显露出中心聚落群的端倪,显示出社会复杂化的萌芽,也奠定了薛河流域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总体分布格局。北辛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了具有“中心性”地位的西康留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该城址勘探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陶片散落面积约57.7万平方米,西康留遗址内发现了一座大汶口晚期的夯筑城墙,呈现出早期城市的雏形。在城内发掘清理出两处单体夯土建筑台基,均呈不规则梯形,据推断应为当时的祭祀台或聚会活动的场所。西康留遗址北部与西公桥和后公桥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接壤,西与官桥小丰山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隔河相望,四遗址相互组成一个关系密切的遗址群。西康留遗址面积最大,又有城墙、夯土建筑台基、规格较高的墓葬等标志性遗迹,显为该遗址群的中心。西公桥、后公桥、小丰山等同时期的文化遗址拱卫其旁,形成了一个关系密切、众星捧月的政治联盟。这表明,都、邑、聚的格局在这时期已经形成。因为西康留遗址呈现了雏形国家的特征,考古人员称之为“西康留酋邦”。对全面展现大汶口文化晚期文明社会的产生背景、社会经济,探究薛河流域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演进过程、聚落演变和社会复杂化进程等重要课题,提供了珍贵的实证资料。西康留遗址是一部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缩影。西康留遗址很可能是最早的薛国古城。遗址位于土生土长的夏商古国——任姓薛国的历史演进区域之内,处在薛河流域史前薛族聚落的中心地带,是北辛文化遗址、西康留大汶口文化遗址、薛国故城龙山文化遗址、岳石文化遗址、夏(商)周古城古国之间的关节点,其一脉相承的古文化序列,对于正确理解和解读古文化——古城——古国——王国的学术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遗址于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新遗址经过了较为细致的考古发掘,根据近几年的勘探结果,遗址面积可达 12 万余平方米。居址区处于聚落中心位置,窑址围绕居住区分布,墓葬分布于最外围,聚落布局表现出明显的内聚向心特征。墓地表现出的社会组织结构可分为父系大家庭和家族两个层级。总之,这处规模中等、内部结构鲜明,外围带有人工环壕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至晚期阶段的聚落,反映了当时中层社会的面貌。遗址于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汶口文化之后是龙山文化。在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出现了大量城邑。众多城邑特别是一些大城邑的出现,说明当时出现了一些能够控制更大范围的社会成员的机构——初始国家形态。这一时期与古史传说中“五帝”时代大体相当。当时,在部落联盟基础上形成的城邦式古国星罗棋布,呈万邦林立之势。这些小邦国之间不断进行兼并或联合,这就是所谓的万邦时代。此时的薛河流域聚落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出现了新的中心性聚落,以40万平方米的大韩村为代表;二是前期的很多聚落缩小或消失;三是聚落之间分级现象明显。北台上遗址考古发掘结果现实,其年代应在龙山文化中期,不乏出土等级较高的白陶、蛋壳陶器物残片等,表明其在本地区龙山时期聚落中具有较高的位置。非正常死亡的灰坑葬和疑似肢解殉人骨骼的祭祀坑,表明这时该区域内存在着某种暴力冲突。北台上遗址于201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韩村遗址于202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岳石文化时期,聚落数量和规模进一步缩减,只发现了10处遗址,较大面积的聚落只有4万~5万平方米,聚落之间分级不明显。虽然出现了新的大聚落——前南宿,但是聚落等级结构和之前相比,呈现出巨大的差别,由龙山文化时期的四级衰退为两级。
及至商周时代,在薛河及相关水系广泛分布着诸多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遗存。薛国故城遗址、前掌大遗址、东江遗址、昌虑古城遗址、大韩村遗址。
薛国故城地处官桥镇和张汪镇境内,虽然经历了两三千年的沧桑巨变,但仍然遗留了比较完整的夯土城墙,蕴藏着巨大的历史价值。20世纪,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考古人员陆续对这座古城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和发掘,初步查明了城内地下遗迹和文物的分布状况。
薛国历史久远,薛国故城存续时间久长。其文化源流可追溯至北辛文化时期。根据历年的考古发现,薛国故城集中了龙山文化晚期、岳石文化时期、商代、西周、春秋、战国、汉代以降文化遗存。薛国至少在夏朝即已出现,奚仲被封于此。齐国被秦灭亡后,设薛郡,汉至魏晋设薛县。隋废薛为滕县属地。历经数场战乱,至隋唐时,薛国故地沦为耕地,但在元末至正年间又再次被作为滕县县治重新使用。仅以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北齐末年(578年)计算,薛国故城作为一方诸侯都邑和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时即有1500余年。倘若从奚仲时算起,则有2500多年的历史。
薛国故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东周城池,是中国城邑早期兴起史的典型证据,至今看来,其气势依然宏大。《滕县志·古迹考》载:“薛城,在薛河北,周二十八里。”今测实际周长为10.615千米,故城总面积约有68平方千米,至今城内兼容了官桥镇和张汪镇的9个自然村落。薛国故城之大,可以通过两个数字比较。山东省会济南的明代城墙周长才6.16千米。而今天保留下来、让人颇感震撼的明代西安城墙也不过周长13.74千米,周长10千米多的薛国故城堪与之媲美。薛国故城古城墙雄姿犹在,历经沧桑2000多年而不倒。作为中国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薛国故城的建筑结构清晰可明,对于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布局的研究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的薛国故城,平面基本呈不规则正方形,分小城(内城)和大城(外城)两部分。小城(内城)修建于西周、春秋时期,距今3100~2500年。小城(内城)位置在大城(外城)的东南隅,其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墙宽10米左右,相当于今天城市里的3条车道;城壕宽8米,相当于3层楼高;周长2.7千米多。小城(内城)城内有三四米厚的文化堆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和汉代的文化层依次叠压。小城(内城)现在虽然大多已掩埋地下,但在北墙东部至今仍有城基,西墙亦有残迹可觅。小城(内城)中部有宫城,建筑年代最迟不晚于西周早期。在今皇殿岗村及其周围,地面常见虺龙纹半瓦当和“千秋万岁”卷云纹圆瓦当等物,为战国、秦汉时期的王室贵族居住区。
大城(外城)即今地面所能见到的城圈,周长10千米有余,气势宏伟。呈不规则方形,四周城墙曲折多弯,城墙全部系黄土或灰褐土夯筑而成,在西周春秋时的小城的基础上向东北、西南延长增筑,建筑年代为距今2300年许的战国早期偏晚时候,曾在战国和汉代历经多次修补,废弃于汉魏。城门在城墙四面都有发现,各城门之间几乎都有干道相连。现存城垣逶迤起伏,基宽40~50米,保留较好的地方能高出地面5~6米。城外有宽30~50米、深达4~7米的护城壕。今天楼层一般高2.7~3米,高速公路每一车道为3.75米,城市道路每车道宽度为3.5米,薛国故城城墙之宽之高、护城壕之深令人震撼。
在大城(外城)东门附近的城墙下、城内,多发现有西周至春秋时代的贵族墓地,其中发掘的文物,极大丰富了古薛国的历史文化。故城东北隅有一处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区,其中有传为靖郭君田婴、孟尝君田文之墓。在薛国故城内目前已勘探到居住遗址9处,制陶、冶铁、冶铜、制骨作坊10余处。城内还有大规模的战国至汉代的冶铁遗址,地面上散布有大量铁矿石、炼渣。
薛国故城有丰富的文化含量。目前国内发现的西周古城遗址,或平面布局不清,或缺乏确切年代,像薛国故城这样有确切年代、清晰平面布局,且有大圈套小圈的城郭格局的西周古城是首次发现。薛国故城对黄淮下游地区的史前、东夷古国、商、周考古研究起着非常重要的标尺作用。薛国故城周围聚落密布、等级分明,早、晚期城址皆存的现象,对于深入理解和研究“古文化、古城、古国、王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薛国故城于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薛国故城周围,分布着异常密集的古文化遗址,其时代自北辛文化(或更早)至商周时期,序列清楚、绵延不绝。薛国虽小,却与夏、商、周三代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薛之始祖奚仲曾担任大禹时期的夏车正,仲虺曾担任商汤左相,薛之后裔女子是周文王的母亲。
距离古老的薛城遗址不远,20世纪60年代在官桥镇前掌大村发现的前掌大遗址投射出强烈的商周邦国气息,与薛国史有密切关系。前掌大遗址覆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有各个历史阶段的丰富文化遗存,而以商文化特征最显著。前掌大遗址分布面积之大、墓葬等级之高、出土文物之精美都是罕见的,充分显示出这里曾是一处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在前掌大遗址发现的大型车马坑,轰动了考古界。在商代,拥有车马坑随葬,是极其尊贵的象征。前掌大遗址的贵族能够和商周天子一样随葬车马,显然也不是等闲之辈,很可能就是像仲虺这样入主朝廷的顾命大臣。
前掌大商代遗址经历了商王朝的中晚期阶段,也是商朝最辉煌的时代。前掌大遗址距离薛国故城遗址仅一步之遥,其遗址时代与薛国故城的始建年代基本衔接。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给我们勾画出了商代薛国的繁荣景象。正是因为薛国的尊贵和富有,所以它才得以以区区小国,长期立足于林立纷乱的万邦时代。前掌大遗址于200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T2_Q49Xl068HUVjJNSTj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