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安画院馆藏:王西京《远去的足音》 在晚清著名学者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
【1】有一副悼念好友薛华培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赍志以殁”的挽联:相如慷慨,未免有情,谁见文君先効死;亚父抑郁,赍志以殁,安得史公为写真。 从字面上看,这上联说的是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那夤夜私奔的爱情故事,虽然意气激昂,却仅囿于《凤求凰》的儿女情长,并不见卓文君效死于司马相如之前,比不上张四宝与薛华培的生死与共;下联,则以西楚霸王项羽尊为“亚父”的秦朝末年著名谋士和政治家范增,因为离间计受到项羽的猜忌,在辞官回家途中郁郁而死的典故,比喻薛华培那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人生,呼吁像太史公司马迁那样的史学家在史册上为薛华培留下真实的写照。一副挽联,高度概括了薛华培的爱情与事业的悲剧,让人震撼。而这挽联背后的故事,更是可歌可泣。
一 孙宝瑄与薛华培其人 孙宝瑄与薛华培所处的年代,正是腐朽没落的满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摇摇欲坠之际。要深入理解这挽联,首先要了解孙宝瑄与薛华培其人:
孙宝瑄(1874~1924),浙江钱塘人。其父孙诒经,在清光绪朝时任户部左侍郎。舅父朱学勤在同治朝长期任军机章京领班,身居要津,权势显赫。兄孙宝琦在晚清时任山东巡抚,民国时任国务总理。孙宝瑄曾先后在工部、邮传部、大理院任职,因“太不精于宦学”而功名不显,但是学问涉猎甚广,交友也如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严复、薛华培等一时俊杰。因薛华培的二姐、三妹分别嫁与两广总督李瀚章的长子李经畲、次子李经楚,而孙宝瑄是李瀚章的女婿,故二人又是姻亲。
薛华培(1861~1906),字次申,四川省宜宾县黎汤乡古木湾(今宜宾市叙州区赵场街道薛家桥)人,清江苏巡抚署两江总督头品顶戴首任专职洋务外交大臣(南洋大臣)薛焕第三子,二品荫生、附贡生。 出身书宦世家的薛华培不但天纵聪明,且因其父薛焕长期从事洋务外交,受其影响,从小就对世界格局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而器局开阔。薛华培虽自幼饱读诗书,却不受八股文章所囿而学贯中西。但父亲薛焕在那举国上下视洋务外交为“事鬼”的年代,虽敢于突破清廷闭关自守思想桎梏,率先在中国实施洋务以自强,却在守旧派的打压下动辄生咎,很多富民强国的措施只能干而不能说,更不能诉诸文字,以免惹守旧派口舌。所以,薛华培在这中西文化交错激荡之际,虽学贯中西,却不合时宜,在清廷以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下“屡试不售”。 光绪六年(1880),十九岁的薛华培因父兄先后病逝,不得不独立面对人生。由于家产多被父亲用于创建“以裨实学”的尊经书院(今四川大学前身)去了,所遗唯一“枕经书屋”。薛华培“见家累繁重,乃从朋辈怂恿,(以附贡生)援例以知府候选”
【2】,于光绪八年(1882)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办湖北淮军转运局。光绪十一年(1885),以候补道指省湖北,在两湖总督谭继洵处受到重用,并结识其三子谭嗣同(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期间以海军议叙,得旨赏加二品顶戴。光绪二十二年(1896),“直督王公文韶闻华培名,以为贤,奏调至北洋冀相助为理,华培辞以太夫人年老善病不任跋涉,乃予以驻沪购料之差,俾便近养”
【3】。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王文韶闻薛华培之贤,奏调他到北洋襄理军政事务。薛华培因生母金夫人年老多病不堪长途跋涉为由婉拒。因金夫人是离上海不远处的浙江平湖人,总督王文韶改委薛华培到上海办理北洋军需。二 勇破传统礼教,娶“花榜状元”张四宝 上海是薛华培的父亲薛焕在此由七品知县起步,因“驻上海,久熟洋务利病”
【4】,不到十年,就被清廷擢拔为江苏巡抚晋头品顶戴署两江总督的发迹之地,是清廷首任南洋大臣。在洋务初期,其权势远胜于北洋大臣。这期间,上海由一个穷困小县发展为繁荣的国际大埠,与薛焕致力洋务不无关系。 薛华培的母亲金夫人乃清廷诰封的一品夫人,“生而有柔嘉淑慎之德……躬勤劬以主内,致门以内肃然秩然,无旷功无废事”
【5】,因丈夫薛焕在那举国上下视洋务外交为“事鬼”的年代留下的“阴影”,管教薛华培甚严,特别是针对晚清那几乎无官不贪的腐朽官场,对儿子的管教更是严厉:“戒途之日,先妣勗之曰,仕途清苦,励节为准,往往不求贪而贪至,汝其勉之,勿丧吾家清德。培懔遵而行,凡以苞苴进者,皆谢不敢受。然先妣意培未惯跋涉之劳,为之寝馈不安者累月,及见培归而无恙,意始释然。”
【6】所以,薛华培到上海后,虽得到父亲旧交多方帮助,似如鱼得水,却在慈母的管教下,处处谨小慎微,凡事“懔遵而行”。 但世事往往有意外,就在薛华培到上海的第二年,即清光绪二十三年六月(1897年7月),“假游戏之说,以隐寓劝惩”的中国近代第一份文艺小报《游戏报》在上海仿科举三甲选美,于当年七夕节(1897年8月4日)选出年方十六色艺双馨的女校书张四宝为江南花榜状元。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创公开选美比赛,张四宝可谓中国首届选美冠军。 张四宝(1881~1906),苏州人,因其吴侬软语,小鸟依人,琴棋书画俱佳而得艺名“四宝”。在花榜状元发榜之日,《游戏报》曾这样描述她:“蕤蕤者葩,娟娟其韵,波写明而花写媚,神取法而情取幽……举止娴雅,有大家风。美丽天然,风神娴雅,珊珊仙骨,矫矫不群。天仙化人,自然丰韵,翩然入座,鹤立鸡群。昔人谓美人之光可以养目,睹此益信。”
花榜状元张四宝(王德怀画) 不想这花榜状元一张榜,张四宝随即销声匿迹。好事者很快查出,是朝廷首任南洋大臣薛焕之子薛华培“质古玩以三千金脱其籍”娶走。薛华培的生母金夫人乃尽集江南灵秀的美女,而“生儿似母”,薛华培从小就长得像母亲,有“锦衣玉貌”之称。花榜状元嫁才貌双全的郎君,且这郎君还是个赏加二品顶戴的官员,可谓千古美谈! 这事一时轰动整个上海,《游戏报》以其第106号之《状元归去》、第107号之《金屋谁家》、第108号之《张四宝从良传疑》大肆渲染。出身书宦世家的薛华培,竟敢娶花榜状元回家,虽为新派人物传为公开反叛旧礼制的美谈,但在守旧派眼中,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另类。不少人拭目以待,且看出身诗书礼仪之家且诰命一品的薛母金夫人如何处理这事。 不想“生而有柔嘉淑慎之德”的金夫人并非仅囿于“躬勤劬以主内”之人。因长期在薛焕身边,眼界甚是开阔,不但不为传统礼教所囿,相反很是开明。加上薛华培事前各方面的铺垫,面对已更名刘氏的张四宝,金夫人在惊异这儿媳的长相就如少女时的自己之际,更惊异其气质、内涵如梅花映雪,其秀在骨而暗香浮动,远超那些所谓的大家闺秀。略经磨合,就与张四宝融为一家人。
三 侥幸躲过屠刀的维新志士薛华培 就在薛华培娶张四宝(刘氏)之年的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中国最早全面提出变法维新政治纲领《卑议》的作者宋恕(1862~1910)到了上海。第一次与薛华培相见,即大赞其高风亮节:“次申(薛华培)先生过沪枉访(屈尊就访),望而知为性情、气节中人。聆其谈论,淋漓痛切,得未曾有,几无一语不合鄙意。如此才识,如此性情、气节,宜乎不能与鄙夫之雄、民贼之魁相处矣!”在诗中赞道:“西蜀古来足词客,眼中亮节似公稀。”
【7】 宋恕二十余岁时即因学贯中西而名噪江南,面对上腐下愚、民不聊生的满清王朝,此时正竭力在封疆大吏中鼓动变法维新。薛华培与他一见如故,很快就与上海维新人士孙宝瑄、张焕纶、胡惟志、章炳麟等惺惺相惜,一起积极探索变法维新之道。但薛华培虽认识到中国要自强,仅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根本不行的,只有广启民智,改制变法才是富民强国之道。却因变法牵涉到改变朝廷制度、伤及朝廷大批既得利益者,包括会给长期照顾他的父辈故交如李鸿章、张之洞等当朝重臣带来冲击。要想变法成功,决不能锋芒太露,必须韬光养晦,循序渐进,先据要津,争取各大重臣支持,择时而发。所以,薛华培虽与当时变法维新者志同道合,却仍像父亲薛焕当年实施洋务那样只做不说,私下在财力与人力方面设法支持变法维新,而不留半纸论述,以免引来保守派警惕,欲速而不达。 光绪二十四年(1898),即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变法之年。光绪皇帝决心搞新政,要求各地举荐“洞达中外时务”人才。湖南巡抚陈宝箴积极支持,于六月十八日(1898年8月5日)向光绪皇帝上书,保荐杨锐、刘光第、薛华培等十多名人才。其中对薛华培的荐语为:“奉调北洋差遣、湖北试用道薛华培,器局开明,才识练达。在湖北办理淮军转运十余年,综核精密,积弊一空。”光绪皇帝接陈宝箴保章后,于次月谕令进京觐见时。
【8】慈禧太后虽表面上不再垂帘听政,让光绪皇帝独立执政。但清廷重臣多为慈禧太后提拔的人,守旧派力量很强。为了策动清廷实力最雄厚的北洋军将领们支持光绪皇帝变法,薛华培告别慈母由上海赴北洋。不料守旧派这时簇拥慈禧太后“复垂帘于便殿训政”,在这关键的时刻换下受光绪皇帝之命办理新政的北洋大臣王文韶,让心腹荣禄坐上这影响清廷安危的位置。 这中国近代史上空前的一次大变革,仅维新百日就被慈禧太后来个政变否定。光绪帝被软禁瀛台,其变法倡导人梁启超、智囊康有为逃到日本;谭嗣同、杨锐、刘光第等六人被斩菜市口,成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在地方认真实施新政的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著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著一并革职。”
【9】幸好薛华培在这政变前夕因生母金夫人去世,按制到上海奔丧,未能奉光绪皇帝诏进京受职,才侥幸躲过屠刀,没让“戊戌六君子”多出一位。现存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薛华培手稿《先妣金太夫人行述》记录了这全过程:“戊戌五月,培以要公再赴北洋……讵至六月初四五两日,迭接家电,始云先妣病危,继云医已束手。培惊悉之余,星夜趁轮回沪。” 变法失败后,薛华培避居南京,在江浙联合江南名士张謇(状元,翰林院编修)、志钧(珍妃胞兄,进士)等,响应以容闳为会长的中国国会,旨在复起光绪帝,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不久以失败告终。四 殉情而死的张四宝 维新失败后,薛华培郁郁终日,最后病死南京。无论富贵或穷愁潦倒,张四宝至始至终跟在薛华培身侧。 在取材清人笔记的《清稗类钞》中,留下了一段张四宝仰药殉夫的记录:“光绪时,沪有名妓张四宝者,貌昳丽,性端静,从华阳薛次申观察华培为簉室。居数年,薛以穷愁卒。当病亟时,执手泫然,张曰:君傥不讳,妾亦胡忍独生也。退而饮药逝。薛亦晕绝复苏,自视其丧,阅三日,乃殁。”
【10】眼见心中的大厦将倾,张四宝万念俱灭,不愿抱着刚满月的小女儿重走旧路,一咬牙,竟仰药以殉,时年二十五岁。薛华培目覩张四宝身殉,昏了过去,三日后去世。 被以“招引奸邪”罪革职的吏部主事陈三立(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主持了薛华培与张四宝的丧事,并收留其遗孤薛琛锡为婿。为悼念英年早逝的薛华培,江南士子们纷纷献上悼词与挽联。陈三立在《散原精舍诗文集·哭次申》中,以东晋时南渡金陵诸士大夫新亭对泣典故,留下了对薛华培赍志以殁的感叹:“锦衣玉貌过江人,几踬尘埃剩我亲。万恨都移疽发背,九幽更恐债缠身。羽毛自惜谁能识,圭角难砻稍未纯。此后溪桥候明月,一披萧卷一酸辛。” 这诗中的“锦衣玉貌”句,是对出身书宦世家的薛华培写真,“过江人”,则出自《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而孙宝瑄,则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喻张四宝,认为才女卓文君虽为当时第一大才子司马相如琴声所动,抛开富贵与其私奔的爱情故事成千古美谈,但江南名花张四宝嫁集宦门之子与江南才子于一身的薛华培后,在丈夫穷愁潦倒中仍坚贞不渝以死相随,则更难能可贵。并以被西楚霸王项羽尊为亚父的谋士范增赍志以殁的典故,痛心疾首地为壮志未酬身先死的薛华培呼吁:“安得史公为写真!” 一副挽联,一曲反映晚清变法维新的挽歌,浓缩着薛华培与张四宝可歌可泣的人生。在催人泪下之际,也让人佩服孙宝瑄坚实的文学功底。
【1】《忘山庐日记》,[清]孙宝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版。
【2】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存:薛华培手稿《先妣金太夫人行述》。
【3】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存:李瀚章撰《皇清诰封一品夫人薛母金太夫人墓志铭》。
【4】光绪《叙州府志》卷三十六·人士·薛焕。
【5】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存:李瀚章撰《皇清诰封一品夫人薛母金太夫人墓志铭》。
【6】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存:薛华培手稿《先妣金太夫人行述》。
【7】《宋恕集》,[清]宋恕著,中华书局, 1993年2月出版,第810页。
【8】《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之四百二十四。
【9】《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之四百二十八。
【10】《清稗类钞》,[清]徐珂编著,1984年中华书局版,第七册贞烈类,第3121页。编辑:薛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