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薛氏名人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薛氏名人

江苏薛氏——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薛鸣球院士

2/12/2014 5:05:10 PM | 4323992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2003年,“神州五号”航天飞船的上天无疑是最令国际科学界瞩目的大事。当国人长久地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和扬眉吐气式的酣畅中时,苏州大学的师生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份发自内心的自豪和欣慰,因为,“神五”的上天离不开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 “总设计师”——薛鸣球院士的运筹帷幄。 

    谋发展,苏大求贤迎院士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苏州大学在科研成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所综合性大学已是颇具规模。然而,在成绩面前,校领导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了发展重点学科,引进尖端人才,提升学术地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悄然酝酿的引进人才计划中,一个重量级领军人物——中国仪器光学、光学设计、空间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薛鸣球进入了校方的视野。

    薛院士是江苏宜兴人,他26岁从浙江大学毕业后就离开了江南,前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此一头扎进了光学研究领域。当时中国国防光学、空间光学领域的光学测量设备项目刚开始启动,年仅28岁的薛鸣球以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勤奋、刻苦的精神,在科研上崭露头角。他研究设计的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曾被毛主席视察过,并留下珍贵照片;他设计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口径高倍率远距望远镜长期用于海防观察。

    1981年,应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烈要求,薛鸣球放下在长春蒸蒸日上的事业,只身一人到了大西北,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这期间,他把目光瞄向空间光学的未来发展趋向,成为863-2详查普查两用相机光学思想提出者,该项目于2000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他是921“神舟”遥感光学系统设计负责人,举世瞩目的“神舟号”宇宙飞船上就有着他的研究成果。

    在应用光学和光学仪器理论方法的造诣和对中国国防任务做出的重大贡献使他获得了许多荣誉:1984年,他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0年被批准享受部分高级专家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和“陕西科技精英”称号。1995年,他迎来了科学人生的最高丰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新功:老骥奋蹄人更惊

    1998年,苏大校领导数次登门拜访,从西安的研究所,到宜兴老家的田埂上,苏大领导的求贤若渴让薛老一次又一次感动,并越来越坚定了他回到家乡做贡献的决心。

    1999年的冬天, 苏大投资1600万元建立的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是薛院士第三次创业的起点,对于苏大来说,以这样的巨额投资建一个研究所,已经是当时绝无仅有的大手笔了。薛院士感受到了苏州大学对他这位沙场老将的殷殷期盼。

    2000年5月18日,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江苏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支持下,借苏大百年校庆契机正式挂牌。在挂牌的同时,成立了以薛鸣球院士为主任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聘他为苏大现代光学技术所所长。

    五年来,在薛院士循序渐进式的引导下,研究所在光学工程领域声名鹊起。

    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级重大课题“高分辨率空间TDI CCD相机光学系统研制”中的光学系统设计,该项目是我国“十五”期间启动的最高水平的空间光学遥感器之一,对掌握未来战争中的制信息权有重大的意义。

    “863”高技术项目“超轻型高分辨率CCD相机的关键技术研究”已于2003年初启动,该项目要求在不降低现有空间光学遥感器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重量和体积要减小几倍,技术难度极大,对于光学系统、光机结构等方面的设计与研制极具挑战性,要实现的目标是具有国际水平的。课题组不懈努力,克服了光学系统设计和机械结构方面的难题,掌握了超轻型高分辨率空间相机光、机、热等的设计技术,目前,此项目已通过验收。

    研究所还承担了国家级重大课题“高分辨率空间TDI CCD相机光学系统研制”中的大口径光学非球面的加工与检测,该项目所用的光学非球面的口径是过去、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我国空间相机之最,能承担这样的课题,进一步证明了该研究所在国内非球面加工与检测方向的地位是难以或缺的。

    项目的高规格提升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并带动了苏大光学工程学科的突进式发展。2002年,苏大光学工程学科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了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授权。2003年12月,苏州大学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五○八所联合建立的空间精密光学工程中心正式揭牌。光学工程中心的成立被国家总装备部航天局有关负责人评价为“是一次强强结合的好模式”。这次结合创造出了几个国家第一:中心内的仪器配备是最先进的,是国内唯一一套新一代光学非球面加工检测设备,该中心已加工出了难度很大的一块碳化硅镜面。国务委员陈至立一行到苏大视察时对这一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创业难:白头虽老赤心存

    然而,成功的背后,薛院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刚到苏大的头一年,他出差非常频繁,平均一个月跑两次北京,积极参加相关会议。当时,在精英荟萃的空间光学项目会议上,“苏州大学”这一名字的出现总能引来一连串疑问:“苏州大学在空间光学方面做些什么工作?” 当薛院士高屋建瓴的观点和言简意赅的表述无数次征服了在场的专家和同行们时,苏大在光学界的重要地位便越来越得到了肯定。

    跑项目并不总是靠开个会就能一锤定音,许多时候,需要到用户单位作实地调查,和用户作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而这样的奔波对一位70多岁的老人来说,用“辛苦”这个词,已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对他的敬重。

    刚到苏大报到五天,发着低烧的薛院士从北京的一个会议上赶往沈阳辽河油田,争取一个有可能合作的光纤传感项目,下飞机后,他不顾体弱病痛立即从沈阳坐了4个多小时的汽车到达辽河油田所在地——盘锦市,之后,他又坐着吉普车,在尘土飞扬的土路上颠簸到油田。在和油田技术部负责人进行详尽沟通后,薛院士又马不停蹄赶往火车站,希望赶回北京到航天城某单位参访,以便争取到一些项目。由于时间紧张,没能买到软卧的薛院士在硬铺上撑了一夜。同一车厢内的乘客也许没人会想到眼前这位两鬓斑白的老者是一位在国防建设领域叱吒风云的领军人物,因为他看起来是那么朴实,甚至有些憔悴。而在第二天的航天城会展上,薛院士却又谈笑风生地出现在熟悉的专家、同行、用户面前。

    在一次出差西安的途中,严重的胸闷心慌让不服输的薛院士不得不坐在马路上休息,直到半个小时后,他才缓过气来。回到苏州后,薛院士仍然坚持到研究所上班,看出端倪的同事硬是把薛院士逼进校医院检查身体,发现薛院士的心跳每分钟只有40下,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学校为薛院士请来了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最好的医生,为他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才使他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争取项目的成功率可能只有30%,但我们对每一个机会都付出100%的努力。”薛院士的这句话道出了创业的艰难和他们成功的秘诀。

    育英才:高屋建瓴严要求

    “能在薛院士身边工作和学习,是幸运的!”在光学所,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人都说过这句话。一些年轻的研究生更是用“受益终身”来表达他们在薛院士身边分享他科研和人生奋斗经验方面的收获。

    光学所副所长沈为民是薛院士在苏大的第一个博士生。薛院士在参加各种大型会议时经常把沈为民带在身边,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专家和前沿的科技成果。在这样的场合,沈为民象海绵吸水一样吸纳着来自尖端研究领域的最新信息,自身的眼界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开拓。而薛院士在这种场合上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水平和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沈为民对为人处事的深邃思考。“跟随薛院士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为国家建设服务,什么是为国防事业作贡献。也许我不可能像做到他那样游刃有余,从容大度,但至少,我会努力向他学习。”沈为民用这样的话表达他对薛院士为人处世风格的敬意。

    薛院士对研究生的严格要求更表现在对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上。2004年上半年,沈为民在毕业前的第一次论文试答辩会上,因为前晚的熬夜而没能提早到会场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规定的半个小时之内,沈为民没有完成答辩,被薛院士当场批评了一顿。薛院士认为,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工作经验和良好科研基础的博士生,在临近毕业时态度如此草率,远比科研水平是否提高更值得引起深思。沈为民深深震撼了,因为他从来没看到薛院士如此严厉的神色,这也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完成博士学业的最后攻坚任务。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薛院士的指导下,沈为民高质量完成了毕业论文,在他的论文答辩会上,专家们赞叹地说:“好久没有见到这样的论文了,只有薛院士才能带出这样的学生!”慧眼惜才的西安光学所专家还真诚地向沈为民发出了加盟他们研究队伍的邀请。 

    纵观光学所这几年的发展,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的结论:薛院士,一个在空间光学领域跋涉了近半个世纪的老科学家,正以其独特的敏锐触觉捕捉着空间光学领域的瞬息之变,肩负着保卫和建设国家的神圣使命,成就着古稀之年挥师南下的创业梦想!

 

(苏州大学供稿)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