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祁镇的礼舍村,旧时为江苏无锡西北小镇,别看它地方小,名气却颇大,是一个百年古镇。更重要的是,这里走出了中国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孙冶芳、薛暮桥,被誉为经济学家的摇篮。
礼舍主街全长200余米,街道不算太长,但有特别之处。一是街道中间与二头略高,恰似元宝形状;二是街道不是笔直,故又称龙形街。
礼舍街的两侧集中居住着60余家乡绅地主,其中90%以上为薛氏一族。为光耀门庭、显示气派,门楣上均题上堂名,如永善堂、居善堂、敬义堂、慎修堂、一乐堂等共二十四家。
1892年,薛立夫率先设立“公昌”茧行,以后促成玉祁等地发展茧行13家,随后有薛子瑜倡导群众参股向日本购买无锡地区第一部自动化烘茧设备。1916年,礼舍就有织布机300余架,平均每2户一家,翌年又添织袜机,手工业工场颇兴。1917年,礼舍地主合资购买机器水车一架,被薛暮桥著文赞为“实农业机械之先声”,5年后购置碾米机3架,开办粮食加工厂。1923年,薛克勤、薛学坤等发起创办“竞明电气会社”(俗称电厂),电厂供电后,薛克勤把无声电影及自己摄制的家乡风光片拿到礼舍放映。1930年,礼舍街设立农民银行、电话局等……这件件桩桩,在当时可谓福荫乡里,开化一方。
回望之二,人文魅影运河水之灵秀,礼舍地之富裕,给礼舍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在民国期间,“一门四博士”为乡民津津乐道。薛光鄂、薛光琦、薛光钊、薛光钺四兄弟分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回国后分别出任国民政府检察院首席检察官、教育部次长、中央大学教授、江苏省长公署参议。
新中国成立后,“两院四院士”又使这方故土流光溢彩。中国科学院院士薛暮桥、薛禹群,中国工程学院院士薛禹胜,在我国科技经济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最值得自豪的是被经济学界称为“双子座”的孙冶芳和薛暮桥,这对叔伯兄弟,他们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有“七分资本、三分封建”的礼舍老家度过的,目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活跃和薛家地主集团的衰落,成为他们最初观察和思考社会经济问题的起点。薛暮桥系统地提出了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建议,把有关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理论和政策论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另外还有被誉为“国手神刀”的微雕工艺美术大师薛佛影,著名国画家秦古柳,著名医学专家薛邦祺,女性教育家薛正;有中国消防器材的创始人薛震祥,原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薛禹谷等。
据初步统计,二十世纪以来礼舍走出了120位各界精英,按境内人口计算:平均每30人中就走出一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因而礼舍被称作“教授村”。
礼舍出怪人!礼舍出能人!礼舍出奇人!走进历史的礼舍,犹如走进有悖于时俗的另一方天地,迎面而来的是一股文化陶冶和兴办教育之风。1905年,薛氏三公(乃飞、永铭、福荣)引进西方教育理念,把薛氏义塾改办群智学堂,这比荣德生在无锡荣巷创办的公益学堂还早一年;接着薛寿祺等创办女子开明学堂。1912年起薛永铭共创办11所小学。1916年,薛寿祺等又筹办青城市新民图书馆,藏书1000余种近5000册,翌年,薛子安等集资建成新式洋楼一座归图书馆所有。1926年薛仲华创办玉祁境内第一所中学——立达中学……竟言兴学之盛,令人叹为观止。
回望之三,风雨老屋今日的礼舍,能看在眼里的,惟有些碎瓦、古砖、残墙。小镇的古建筑多数已毁,雕栏画栋被焚殆尽。古街两侧先前拆毁遗留在天井院落中的门槛石、磐陀石、狮子石、元宝石、方块石、柱子石、汉白玉石、上马玉石、井栏青石等建筑体材料,余留的风貌潜质,让后人从那些口口相传的故事里咀嚼古镇往昔的辉煌。
坐落于西街的薛氏宗祠,始建于明隆庆年间(1570年),重建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整座建筑为三楹一巷,前后二进,中设墙门一座。如今已不见原貌,只有南墙门上的一副楹联:“礼舍世居,望重河东;经文纬武,源远流长”向人们诉说着礼舍薛氏16房支系匹配,人丁兴旺,荣耀乡里。“九十九间半”属于一段鼎盛的编年史。由薛氏十七世薛谦培筹建,其父薛熊光为候选员外郎,赏戴蓝翎,称得上是一位大官。薛谦培官至直隶州州判,世授文林郎,他对建筑营造法式略知一二,见识过北京故宫和名宦巨商之豪宅,故以“内观分室独立,外观连成一体之布局”设计。南侧一造九间,北侧一造十二间,每间六架式,中间一间宽九尺九为正门,自南往北连成长廊,两边房舍毗连对称。前后共九造,有天井、小花园、晒场。但见仓廪栉比,整齐划一,气势恢弘、朴实无华,堪与南京甘家大院九十九间半媲美。永善堂,共三间门面四进二侧厢,全长88米,占地面积910平方米,是薛氏望族以“为善最乐”为信条所建:“凡群族之贫寡孤独,生养死葬,嫁女婚男,以及读书应试而无力者,靡不仰给。”可见当年永善堂是个扶贫帮困、互助救济的慈善机构。
礼舍留存的文物旧址还有不少,薛暮桥旧居与薛佛影旧址,秦家大院,院落中的百年古井还在使用,薛氏义庄、义塾,以及烘茧行、水龙宫等……
【注】薛禹胜院士在浙大,他的父亲曾经是荣氏集团总裁。其妹妹薛禹谷是著名微生物学家,早年毕业于浙大农化系,后调北京工作,曾任文革后第一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建国后第二任),现仍在世,著有《微生驻痕》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