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啦”,这是近日北京市顺义区大孙各庄镇薛庄村一句最受村民欢迎的流行语,几乎人人挂在嘴边。原来不久前,薛庄木雕被评为顺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民间工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薛庄木雕主要流传于顺义区大孙各庄镇薛庄村及周边地区。上世纪70年代,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历史系教授赵润灵被下放到大孙各庄镇薛庄村进行劳动改造。知识分子出身的赵教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能教教书,研究研究学问。于是对考古很有兴趣的赵教授便在家刻苦研究雕刻技术,用这种形式来代替田间劳动。由于作品广受好评,需求量逐渐增多,一个人做不完,于是赵教授跟村书记商量了一下,将村里几个手脚灵巧、头脑灵活的人召集在一起,边教边做。许多人学成之后自立门户,算是将木雕这门民间艺术开枝散叶。
虽是后起之秀,但薛庄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突出手工艺术的薛庄木雕作品都要经过选料—剜脏褶绺—构思—精雕细琢—修饰—打磨抛光的制作工序,作品的名称也大都来源于人们美好的愿望或各种典故,有着主观意愿的色彩。其中比较有趣的作品如“五不猴”有“五不”,叫做“非礼不听”、“非礼不说”、“非礼不看”、“非礼不做”、“非礼不贪”。其他如“猴戏蟹”、“母子猪”、“龙凤呈祥”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徜徉于薛庄木雕之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薛庄木雕艺术的兴起,在促进该镇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各个农家小作坊的兴起减少了闲置劳动力之外,现在薛庄还有一个专门的雕刻厂,不仅一下子解决了几十人的就业问题,厂长绳宝良作为赵教授第三代弟子更是不断挖掘木雕文化,把传统木雕打造成为一种民族工艺品牌,推向了国际舞台,其作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以说是声誉世界。随着经济价值的提升,一件薛庄木雕作品少则十几元,多则几百几千甚至上万元,村民们的增收效果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