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各支谱序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志各支谱序

河东薛氏谱系与士族发展的探讨

9/29/2013 11:54:03 AM | 4325448次阅读 | 来源:

    中国家谱起源早于周代,在文字产生前最为古老的一种谱牒是通过口传心授,凭记忆和口传耳闻代代相传,如《五帝本纪》就是汉史学家司马迁根据传说撰写的。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春秋战国,我国先后出现了甲骨和青铜谱牒,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之为“金文谱牒”,汉代碑谱随铁器诞生石碑开始流行,碑谱上刻有家族世系、成员名字、繁衍情况、官位、封地等,到隋唐逐渐演变为墓碑。唐代以前《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是司马迁通过家谱资料,用记传体撰写的,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应用于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较多。唐代以后谱牒与士族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情况大致如下:
    (一)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着密切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只有士族和官宦旺族才能编入官修的“氏族志”即官谱。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少数豪强家族.自晋安西将军懿避寇汾阴,后世子孙遂于裴氏、柳氏为河东三著姓。大约在西晋未年开始衍化成三大支,北支薛恢,南支薛雕,西支薛兴是受姓之祖。北祖一房自南北朝开始式微;南祖一支在整个北朝时期始终一直保持了地方豪强的特色,凭借其地方势力和勇武豪侠,在动乱或战争年代特别活跃,或立军功取得高官厚爵自保,薛氏南支的地方豪强性格一直到隋唐时才有所减弱;西主兴,字季达,河东太守,安邑莊公。三子:紇、清、涛。涛字伯略,中书监,袭安邑忠惠公,与北祖、南祖、分统部众,世号“三薛都统”。三子:疆(家谱中又叫强)、遗、清。疆字公伟,秦大司徒,冯翊宣公。三子:辩、邕、宠。辩字元伯,后魏雍州刺史。汾阴武侯。生谨,字法慎,内都坐大官、涪陵元公。五子:洪祚、洪隆、瑚、昂、积善号“五房”。亦为瀵上五门薛氏大房,西祖一支由北魏中期开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转变和发展,逐渐具备了士族的文化特征.其社会作用从地方性、军事性逐渐转向全国性和政治性,其发展持续不绝。循序渐进,到隋唐已发展成为具有全国有影响的高门世族。加之薛氏家族与皇室及宗室的联姻:如薛元超尚和静县主,薛瓘尚城阳公主,薛绍尚太平公主,薛崇一尚惠宣太子女宜君县主,妹为玄宗废太子李瑛妃。薛稷子伯阳尚仙源公主,又薛元超之姑为唐高祖婕妤,薛绍女封万泉县主,其子又尚建平公主 ,薛苹又为唐代宗从母弟。由于薛氏家族与李唐皇族关系之密切,使薛氏家族发展到空前繁荣。但由于薛氏南西二支在南北朝和隋唐的发展过程中受到政治、文化、军事、和地域及诸多社会原因,由地方性向中央性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发展方向也有极大差异,所以二支演变结果自然不尽相同,表现出巨大的差别。当时西支一房已成为豪门士族而南祖一房始终未能上升为士族,正是魏晋时期地方豪强发展方向的两种典型。虽然“河东薛氏,涵养于魏,兴于周,隋唐盛极,二支发展情况各有不同。”但薛家有不少著名的文臣武将,名儒硕士出其门中,所以名列官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
  (二)薛氏自五代以下开始式微,世系亦无考据,元代薛氏家族采取回避消极态度归隐山林沉默于世。自宋代科举开始,薛氏子孙如薛居正、薛侃、薛祥、薛禄、薛显、薛蕙、薛应旗、薛允升、薛福成等,“以才入仕”者甚多,跻身上流社会者,为“名臣”的不枚胜数。所以如公卿一旦崛起于贫贱,以至公相,可盛极一时,也就带动了本姓士族的发展,(1)特别是西支薛居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祖先官赐吏部尚书,父亲官至太子宾客,五代时期武人当道,但其父精通官场事务,为人谨慎,廉洁奉公而历仕五朝,是了不起的,由于这种于乱世中求显达,在混沌中求清白的家风,深深地影响了薛居正,所以薛居正虽在五代乱世做官,很正直,是一个能臣贤相,长于文笔,著述甚丰,由他主持编成的《旧五代史》,因此名垂千古。薛居正生六子,培养五子成材,朝廷封薛氏“五俊门第”。
   (2)一据毗陵《西蠡薛氏宗谱》;二据《五牧薛氏宗谱》;三据宜兴《白塔薛氏宗谱》;四据《无锡薛氏宗谱》;五据《江苏昆陵薛氏宗谱》;六据无锡五枚《薛氏小宗谱》;七据《无锡薛氏宗谱》;八据《无锡薛氏宗谱》;九据《江苏昆陵薛氏宗谱》;十据无锡五枚《薛氏小宗谱》;十一据无锡五枚《薛氏小宗谱》等宗谱记载:薛居正后裔一世祖抗,始迁于昆陵之黄土岸,再迁於昆陵之村前,南宋初,居武进,迁宜兴白塔,再迁於昆陵之村前,而又分枝于锡邑之五枚,又分枝吾邑之岸读里。根据以上记载可以明确地说明,以上宗族都是薛氏西支薛居正后裔。
   (3)另一支根据江苏江阴《薛氏世系》载:薛氏先祖为山西枝者平济公一字玄卿薛道衡为司隶大夫,实今江南支之始祖也。根据江苏江阴《河东世谱》载:唐少保薛稷有别业在江阴,子曰瑞,稷后二十世孙讳达者,避兵燹,舍澄江而籍苏州茂苑之水昌里计十三世,实江阴之始祖;以上均是河东薛氏西支家族延续的几支。
   (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记载与薛氏谱系不一致的地方,据《魏书.薛安都传》:安都三子。道标、道异、道次,无道龙,安都孙子中无荣。又说薛仁贵本传记载:“不详父祖。”但根据《薛氏世系渊源考略》说:“薛安都生道龙,道龙生荣,荣生仲孙,仲孙生衍,衍生轨,轨生仁贵,道标与道次、道龙各有一子达、峦、荣。这样薛仁贵一系基本清楚。南支另一支薛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无记载 ,晋永嘉之乱,河东人薛推随中原士族南渡,数传至薛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徙居福建晋安,是为入闽薛姓始祖。根据记载:“推生愿,愿生琮,琮生怀,怀有三子:遂、项、训;训生贺,贺生许,许生宝尚、宝威、宝尚有三子:德盛、德茂、德通;宝威有三子:德礼、德行、德彻;德盛有三子:法超、法嵩、法锵;法超生二子:令之、楚之;令之生国进。”如果以上内容属实,南支一派传之有续。凡薛氏南支始祖为薛仁贵、薛推均可以此为脉络。
   (四)、明清时期南、西支、其他旺族代表人,现据正史有传者分别记于后:(1)、薛侃(1486—1545),字尚谦,号钝子、常思子。《明史》有传,正德丁丑(公元1517年)进士,历官行人司正,赠御史,传阳明学,为岭表大宗。薛侃之家世,亦为南宋时由闽入潮的福建人。据《薛氏族谱》所载:“一世祖讳兰,字文芳,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遂迁于潮,卜居揭阳龙溪之凤陇。”另据《族谱》所载,除其二世祖薛鼎曾经于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中进士以外,直至其父辈,家族中再无仕宦之人,其父“骥,字孔乘,号让斋,以先生贵,赠文林郎行人司司正。继以先生弟侨贵,加赠奉政大夫兵部郎中”,根据《族谱》和《行状》所载,薛侃早年的经历很简单,“先生自幼受学于兄俊,天资颖迈”,此后,薛侃虽然也曾经出仕为官,但是其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传播和推广王阳明学术,薛侃弟侨与侄宗铠同登嘉靖二年(1517)进士。三薛传授王阳明之学,史家誉为“岭南之宗”。由于三薛科甲济美,是理学忠臣,故有“三凤齐鸣”之誉。(2)明代永乐十六年薛预第一个登进士出任福建南靖县,相继又有薛祥、薛远、薛广登进士、中举人,成为薛村的荣耀。被誉为“海南四贤”之一的薛远,明正统七年(1442)中进士,因和当时海南的刑宥、丘、林杰三名进士一月之内同朝拜命为浚官,传为美谈,被誉为海南四贤。薛祥,字彦样,薛村上房第十世孙,明初无为州人,元未随从巢湖俞通海举兵中原,屡立战功,洪武十三年召为工部尚书;薛祥之孙薛远,聪明好学,耿介方正,深得皇帝嘉许,进位南京兵部尚书;祖孙二尚书在不崇门阀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3)薛应旗(约1499—1574),字仲常,号方山。武进(今属江苏)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历任浙江慈溪县知县、江西九江府儒学教授、南京吏部稽勋司郎中、考功司郎中等职。二十四年(1545年),因得罪首辅严嵩,被贬为建昌通判。严嵩失势,得以辗转升迁。未几,致仕归故,覃思著述。作为明代知名史家,薛应旂著有《浙江通志》、《甲子会记》、《宋元资治通鉴》、《考亭渊源录》、《宪章录》、《隐逸传》、《高士传》、《薛方山纪述》、《四书人物考》、《方山文录》等,可谓宏富。其中《宪章录》是薛应旂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最为看重的一部当代史著。昆陵常州著名望族薛应旗与唐顺之倡导以经术用事,以文章应世的主张,形成了新一代经世致用的思想。后成为东林学派骨干顾宪成、顾允成兄弟俩的“业师”。(4)薛蕙(1489-1541),字君采,号西原。毫州人。明中期的著名学者、诗人。《明史》有传。考其生平大要: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1514 年)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四年(1519)因谏武宗南巡,受杖夺棒。旋引疾归。后复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崇祯二年(1630年)薛蕙被追封为太常少卿。(5)薛显(?一1387),明初将领。萧县(属今安徽)人。元末为赵均用部元帅,后率部降朱元璋,授亲军指挥。曾从常遇春攻湖州,大败张士诚,进行省左丞。朱元璋称其勇略冠军,可当一面。洪武三年(1370),封永城侯。旋谪居海南,洪武21年死于山海关,归葬砀山薛口村。薛显死后,朝廷赠封永国公,谥“桓襄”。其家墓1971年曾被平1981年重筑坟冢,底部直径约5米,冢高2.5米,墓前竖有民国十三年重立墓碑。碑文为“明故大将军永国公薛公讳显谥桓襄之墓”。落款为“中华民国十有三年岁在甲子孟夏元谷旦砀山邑人公立,铜山张伯英题”。
    (6)清代思想家、外交家、和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薛福成,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是清朝未年薛姓子孙中的佼佼者。(7)、薛雪:自号一瓢,又号扫叶老人,约生于1681年,卒于1770年,江苏吴县人。少年时期曾学诗,后著有《一瓢诗话》。另外,他还擅长画兰花,且常练拳击、枪戟、骑马,博学多通,是当时颇负盛名的风雅之士。后习医,更为精熟,并有许多独创之见,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称他为名医是当之无愧的。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曾选辑《内经》原文,成《医经原旨》,又传他曾著《湿热篇》。(8)、薛允升: 清代同治年间状元,为人正直,清时官至山西按察使、刑部尚书等职。一次,一个伺候西太后的太监犯了法,西太后希望刑部能够网开一面,从轻发落,但薛允升坚持依法处罪,于是得罪了太后老佛爷。尽管薛为官清正,并无过失,但仍一度被太后剥夺了权力靠边站了。八国联军入侵,薛因随西太后和光绪帝逃往西安,后得以官复原职,仍授为刑部尚书。但不幸于次年“回銮”时病逝途中。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五)士族的发展迁移和修续家谱与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必然的联系,贯穿于历史,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家族的存亡,家族史是一种奇妙的传承性,它来于先人,传于后世;如果太平年代,家家相保,家居无虞,耕者有其田,人人有工作,其乐融融,自幼到老,祖坟桑梓可睹,虽邻里也能历历推其世数,何况宗族。乱世情况就不同了,历史上几次战乱,如西晋未年“永嘉之乱”,唐朝发生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未“靖康之乱”;使士族颠沛流离,离乡背井,谱牒废驰,人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族,骨肉无统。解放以后随着宗权的消失,旧时记载一姓世系级显赫人物的谱牒当作“封资修”破四旧被烧毁,给中华传统文化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家谱一时失其传,遂至於不知其家世渊源,加之现代城市化建设,到处“拆迁”有些地方在城市版图上消失,人员搬迁,也给修续家谱联系族人增加了许多困难。再看宗族谱谍发展历史,由于唐代未期到五代纷争,经过长期战乱,地权转移频繁,促使世族权势衰落,造成谱牒废驰,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一般家族均无能力建立家谱、家祠。加之各朝各代又有许多限制,到宋宁宗发布修谱圣旨和嘉靖朝才“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欧阳修、苏询等为本族修谱,开创北宋私谱首例。我们薛氏宗族虽然历史悠久,但家族修纂族谱是何时,今已无法考证,明清以前,由古其上世多亡不见,谱图之法,断自可见之世,即上为高祖,下至五世玄孙,而为世较久的不多,所以明清谍谱与历代或前朝已无法序列,有时联系十分牵强,为了不滥承。我力求按照宗法观念来分别世系,叙述昭穆,做到言必有据,实事求是。尽可能辨明世系,以达到明一本而浚其源,究万脉而清其流。所以我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大唐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河东郡公薛公先庙碑铭》《唐故朝散大夫越州刺史薛公墓志铭》等墓铭志及参照明清二代存世的部分薛氏家谱和其他有关资料,考镜源流,尽可能把河东薛氏南支、西支和现在存世的谱系连接起来。通过认真查阅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并研究,再故稽家传、诰文、奏疏、墓铭志碑记,序文,以作备忘;先列世次,旁行斜上,尽量核准,然而按世数分,远、高、曾、祖、父、子、孙、力求井然有序,明辨分殊。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为本,清理出初步的河东薛氏南支西支世系图,供族人参考和探讨。  
    (六)我的一点遗憾,我们汉族虽然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只要可能家族都会记载本族的起源和迁移过程,现在有些家族里的世系表,(图)一般都追溯到本族的“始祖”和“始迁祖”,有一些资料有案可稽,有典籍载述,有环境佐证,还有传说印证,但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毕竟缺乏,加上附会,“始祖”和“始迁祖”的世系往往模糊不清,另官方史料没有具体记载各士族子孙繁衍,宗族发展的情况,加之隋唐以前的谱牒早已亡佚贻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加之薛氏自五代以后逐渐衰微,世系无考,虽然宋兴数百年,但由于派系之别,薛家中间代系遥隔,谱系有的已无法查考,更显得扑朔迷离。所以造成族人不知生世和出处,加上改朝换代动乱年代,各士族逃避兵乱,离乡背井,一夜间改名易姓,更换门庭的故事常有发生,同样也造成谱系记载不一,世次不明,居住地不一,想理顺理清确实比较困难。可喜的是清中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在统治者弘扬文化,稽古右文,编《古今图书集成》修《四库全书》的风气影响下,地方文化也随之兴起,谱牒修撰之风最为盛行。明代中叶,尤清代200多年,修谱已遍及庶民之家,现存族谱约3万多种,清代占据绝大比重,明清薛氏族谱种类也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有40余部,薛氏族谱分裔比较详细,能维护薛氏子孙生存、延续及发扬光大,是可喜可贺的,是值得我们欣慰的,所以我希望今年是虎年,一般修续谱选择在农历二月或冬至日龙虎年进行,以取“龙腾虎跃”吉祥之意,让我们一起为本家族“请谱”“上谱”,为每个成员都在家族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确定自己与他人的亲疏关系而努力。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