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家风家训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家风家训

历经夏、商、周三朝的故薛国

9/29/2013 1:15:32 PM | 4324807次阅读 | 来源:

    古薛国位于今山东滕州古薛城。明万历《滕县志·古迹志》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薛国自夏禹奚仲立国至战国中期愍侯洪被齐国所灭,历经夏、商、周三代,凡64世,共享国一千七百七十一年。愍侯洪之子,薛公子登被楚王请到楚国,封为沛公。其子孙在秦汉,直至隋唐、五代十国时期,一直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一、夏禹时的薛国 
    奚仲因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薛国(今山东滕州古薛城),称薛侯。明万历《滕县志·古迹志》载:“薛城,在薛河北、县南四十里,周二十八里,盖古奚仲所封国”。
《文子•自然》记载:“昔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畴,奚仲为工师”。‘工师’奚仲“造车、造船、造橇、造檋,使得司空大禹治水时,能够“陆行乘车,水行乘舟,山行乘辇,泥行乘撬,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以决九川,以致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十二,师外薄四海”。
    大禹治水过程中,“车、舟、辇、撬”之功不可没。大禹治水用的是奚仲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进行测量;用奚仲在治水中创制的、简陋的石、木和骨制的凿、锤、锹、镐、铲、耙、担、筐等开挖工具,进行劈山凿洞、挖水渠等。
在传说中,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定海神针。‘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定海神针’、和‘开山斧’,实际上就是奚仲发明的测量工具和开山工具。大禹“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司空大禹治水成功,与工师奚仲的舟车之助是分不开的。因此,奚仲在史前的声望很高。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世代传颂。奚仲用他的聪敏才智为治水做出的贡献,同样应该被后人传颂。
舜死后,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并被尊称为大禹。在现今的浙江绍兴附近的茅山大会诸侯,论功行赏。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大禹拜升奚仲为‘车正’,并封侯于薛国,称薛侯。
    史书上对奚仲的出身有两个版本:据《元和姓纂》《姓氏考略》记载:奚仲是黄帝与四妃嫫母所生的幼子禺阳的后裔。另据《帝王世系图》,奚仲是黄帝孙、颛顼(读zhuan-xu)帝之子阳的后裔。不过,奚仲是黄帝的裔孙,是没有争论的。 
    二、商朝时的薛国
    仲虺(读hui),奚仲十二代孙。在殷商灭夏过程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夏末时,仲虺迁于邳,所以又称薛邳。殷商时期,是薛邳的鼎盛时期。
商、莘(伊尹)、邳(仲虺)三国联盟灭夏,莘、邳的实力,能与殷商匹敌。据《商书》记载,殷商的政体是以商为主,莘、邳为王师,三家联合执政。商汤建国,汤作《汤诰》,宣布夏命已黜,汤命维新;仲虺作《仲虺之诰》,宣告商王朝的立国纲领,要求汤王及其子孙必须“自得师”。从发“双诰”可见,商初并不是只有一主。
    从《商书》和诸子记载看,所谓“自得师”,即确认伊尹、仲虺及其子孙,世世代代为“商王师”。即商家为王,伊尹、仲虺两家为师。
    师权很大:有神权,即传达天命之权;有废立之权;有训王之权。王师地位不亚于商王。《尚书•君奭》载:“在商王太戊时,有若伊陟(伊尹后裔)、臣扈(仲虺后裔),格于上帝”,他们与商王有同等地位。
太戊之后,商王室出现“九世之乱”。商、莘、薛联盟关系一度中断。商和薛国国力大衰;莘国则在史书中消失。商王武丁时,薛侯祖巳(读si)深谙兵法,薛国国力大增,在王朝中恢复了王师地位,并兼有兵权。祖巳协助武丁伐淮夷荆楚,深入江南,使商朝进入极盛时期。
商后期,祖巳七世孙薛成侯由下邳迁都于挚,改称挚国(《辞海》说挚、薛古音相近通用,挚即薛),薛国称薛、称邳,亦称挚。
    商末,商王纣暴虐,自恃才智过人,不把王族叔兄、四方诸侯领袖放在眼里,用极其残酷的醢、脯、烹、剖心、炮烙等刑罚,肆意杀戮王公大臣,朝野无人敢近。薛侯祖伊用极严厉的口吻“训王”。《商书》记载:“纣虽不改,而终不怒”。为何纣不敢施怒于祖伊?皆因当时薛国国力强大,纣王有求于薛国。
商末,西方姬姓周方国亦兴盛起来,攀婚于挚(薛国)。挚仲任氏(历史上尊称其为‘大任’)西嫁于周伯季历,生姬昌(周文王)。《诗经》、《国语》将此作为历史大事,歌颂记述。这是周、挚两个大国的政治婚姻结盟,也是关系商、周国势消长转化的重大事件。史书称“大任嫁周,相夫教子,利用薛的先进文化,使姬周迅速强大起来,为灭商奠定了基础,大任应是‘强周灭商’的奠基人”。
  
    三、西周、春秋战国时的薛国
    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对商王的后裔、商朝贵族、地方殷族,采取不同政策,分别对待。《史记•殷纪》记载:封商王后裔为诸侯宋国,直属周管理。《周书•多士》中说:将商贵族十二家中,除薛邳外均迁居洛邑,服从王官的监管。周对分居各地殷族的政策,则一律降格。《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武王灭商,成王确定将殷商的著名十三族,降为鲁、卫两国的“宗族奴隶”。
薛邳是殷商的主要盟国,由于与周有婚姻关系,周武王没有将挚氏贵族迁往洛阳,对薛国及其子系挚国、畴国、谢国、章国、终国、吕国、祝国、泉国、毕国、过国都没有歧视,继续维持他们的贵族和封国的地位。薛国的侯爵大国地位未变,国势略逊于商王余族‘宋’。
春秋时期,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日益缩小,一些日渐强大的诸侯国,则欲图称霸诸侯。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对周边各国均采取霸权政策。薛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对当时诸侯争霸采取不参与政策,始终没有臣服于齐国。齐桓公恼羞成怒,假借周天子的名义,降罪于薛侯,将薛侯的爵位由侯贬黜为伯。
    薛国历经齐、宋、晋、楚四霸(公元前681年至楚庄王卒公元前591年)近百年间,始终未从霸结盟,亦未见霸主向薛讨伐。这说明薛在春秋中前期还是国力较强的,是唯一不向霸权屈服的侯、伯大国。
    公元前522年,薛国为了抗楚,首次依从晋国,派兵包围彭城。当年楚军侵入宋国吕、留,曾逼近薛、邳边境。此后的二十七年,薛国从晋结盟,参与救陈、伐郑、伐齐、灭偪阳等政治、军事活动共十五次。薛国的伯爵地位被霸主晋所认定。说明薛国的从晋结盟,抵抗楚、齐、宋三强的目的,已经达到。但六十多年间,出兵、出资、出物,为霸主争荣,为他国效力,劳民伤财,国力耗尽,外患未除,内乱即起。《辞海》说:“薛,春秋后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城为齐邑”。也就是说薛国国土已萎缩至江苏邳县附近,原来的薛城成了齐国领地。
    战国时期:薛国迁下邳后,称邳国,为伯爵。仍处于楚、宋、齐三大国包围中,国力较在薛时更弱。
薛国为谁所灭,古籍众说不一。《世本》、《新唐书•薛姓表》说:“为楚所灭”。《方与纪要》、《图书集成》说:“亡于齐”。《通鉴》、《战国策》、《通考》说:“为宋所灭”。
    出土文物证明,春秋后期薛国迁至下邳,改称邳国。公元前348年后,齐国封邹忌于下邳,证明下邳为齐所占。《中国历史地图集•战国》标注:公元前350年前后,下邳在齐国境内。证明邳国国土为齐国占领,邳国应为齐国所灭。
    薛邳亡国后,薛公子登到楚国,楚怀王封其为沛公。因此,许多历史学家认为薛国为楚国所亡。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