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家风家训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家风家训

河东汾阴薛氏的中古文化辉煌

9/29/2013 1:17:09 PM | 4328026次阅读 | 来源:

  近日研究汾阴薛氏族谱,检索了魏晋南北朝历史文献与河东薛氏家族成员魏晋至隋唐的列传史料,从而加深了对汾阴薛氏人物的了解。魏晋之际的汾阴薛氏号称“蜀薛”,是由蜀地迁徙到河东汾阴的地方豪强。始祖薛齐公,降魏前任蜀汉巴蜀二郡太守,降魏后任曹魏光禄大夫。齐生懿,袭焉陵侯。懿生恢、雕、兴三子,长子恢任河东太守,号“北祖”;次子雕号“南祖”;三子兴号“西祖,任河东太守。陈寅恪、毛汉光先生认为汾阴薛氏并非华夏高门兖州薛氏的后代,最初只是蜀地少数民族的一支,但从魏晋历南北朝至隋唐,汾阴薛氏已发展为隋唐通世大族,其子孙在各朝的任官率极高。柳芳《氏族论》将汾阴薛氏归入关中郡姓,与韦、裴、柳、杨、杜,构成关中的六大望族。汾阴薛氏主要分为南祖和西祖两支,北祖家族在北魏初期即式微。南祖沿着武力豪族的道路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文化方面则没有什么建树。子孙们多尚勇,具武豪侠士之风,而不重视文化熏陶,代表人物有薛安都和薛仁贵;西祖则沿着由武力强宗转变成文化士族的道路发展,子孙逐渐具备了较高的文化修养。西祖成员不仅在政治上拥有显赫地位,而且在文化上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河东之地从夏商周秦上古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中古时期,一直是政治文化中心地域。汾阴位于黄河之东岸,汾河之南岸,战国,魏设汾阴邑,汉置汾县,唐设万泉县,宋称荣河县,元归猗氏县,明清设荣河县。1954年荣河县万泉县两县合并称万荣县。

  汾阴最著名的文化是中华后土祭祀文化。后土祭祀,历史悠久,内涵厚重。轩辕氏祀地祗扫地为坛于雎上,建有轩辕扫地之处,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祭祀场地。汉武帝刘彻,多次幸汾阴后土祠祭祀,并作著名的《秋风辞》留传于世。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是刘彻在去汾阴途中获得战事捷报,即兴作词赋歌,秋风辞的句式结构紧促干练,起用了起、飞、落、归,泛、济、横、扬、鸣、发等连续的动词组合佳句,物换星移,由物到人,乐极哀来,感慨深沉。这首秋风辞,成咏难忘,对后代诗人墨客影响极深。东汉末年的曹丕写《燕歌行》,描写秋天的“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和唐诗的“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诗词佳句均受《秋风辞》的影响和启示。由于汾阴后土祭祀文化彰显自黄帝至历朝帝王祭祀后土祠宏伟盛大豪华景象,因此对后世的文风均具有较大影响。如初唐时期的诗人李峤(曾任吏部尚书、中书令,因直言来俊臣陷害狄仁杰案得罪武氏遭贬)的《汾阴行》就深受秋风辞文风的影响。李峤是武则天至唐中宗时期最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诗多为咏风颂物之作,词新典丽。李峤采用乐府歌行体里常见的“君不见”三字领起,“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将叙事和议论,写景与歌颂巧妙结合,既具歌行遗风,又含七古余风,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偶句排比,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是“初唐体”的代表之作。全篇用词圆美流转,音韵婉畅,但又具深沉慨叹,慷慨激昂风格。《汾阴行》最后四句“山川满月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又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在听梨园子弟颂咏此歌时,赞口不绝道:“峤真才子也”。

  汾阴薛氏在隋唐时期,已成为河东之郡望,汾阴之紫府。薛氏文化,在隋唐两朝已形成家族式文化特色,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唐代“河东三凤”。随着薛氏家族进入中央集权团队,薛氏文化的影响力就更加强盛。汾阴薛氏西祖支系的薛道衡,是隋代文学的最高代表,也是我国中古时期河东薛氏家族出现的第一位大文学家。道衡之子薛收岁李世民开创唐朝业绩,是唐王李世民的高级幕僚和知己;孙薛元超、曾孙薛曜、薛稷及玄孙薛奇童等人,作为薛氏家族中的薛道衡一支后人,他们沿着先人开辟的文学道路,通过自身创作等方式为薛氏家族在唐代文坛开辟出一方家族文学的阵地。

  1、汾阴西祖地方豪强的尚武从政之路

  汾阴薛氏西祖支系是汾阴文化的开创者,自隋朝薛道衡被誉为“关西孔子”起,到“河东三凤”,直至唐中书令薛稷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关东薛氏文化的基础和核心。而西祖文人辈出,却源于其先祖武功创业,并奠基了西祖文化兴族的从政之路。

  西祖始祖薛兴生二世祖涛,晋中书监,袭安邑忠惠公;三世祖强(疆),任后秦大司徒,冯翊宣公;强,字威明,幼有大志,怀军国筹略。西晋桓温领兵入关中时,强自商山来谒,与猛皆署军谋祭酒。强察温有大志而无成功,乃劝猛止。俄而温败。及苻坚立,猛见委任。其平阳公融为书,将以车马聘强。猛以为不可屈,乃止。及坚入河东伐张平,自与数百骑驰至强垒下,求与相见。强使主簿责之。因慷慨宣言曰:“此城终无生降之臣,但有死节之将耳。”坚诸将请攻之,坚曰:“须吾平晋,自当面缚。舍之以劝事君者。”后坚伐晋,军败,强遂总宗室强兵,威振河辅,破慕容永于陈川。姚兴闻而惮之,遣使重加礼命,征拜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郡公,转左户尚书。年九十八卒。赠辅国大将军、司徙公,谥曰宣。强生辩,后魏平西将军,汾阴武侯,并州、雍州刺史。薛辩进入北魏的中央政权(北史卷36薛辩列传)。永嘉之乱原居河东的望族裴氏与柳氏不少支族南迁,故其地方势力大为减弱。而薛氏家族迁移到河东,家族成员多是武将出身,担任武官的职务多,其地方性色彩浓厚。从河东地理位置上来看,薛氏当时的势力范围集中展布在龙门、稷山一带,即河东的最北端。这是北魏入关中的主要道路,必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薛氏既要时刻面对狂飙而过的胡骑,又要面对西方关中地区的氐羌,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使薛氏成为当时大族中最具地方豪强性格的一族。

  汾阴薛氏崇尚武功,而魏晋南北朝时,门第观念盛行,高门士族很少出任武职。汾阴薛氏由于是从四川迁入河东,正好通过武职获得升迁之路,这也成就了汾阴薛氏家族的仕宦目标。故在这一时期,汾阴薛氏的薛强、薛辩、初古拔、薛端、薛脩义等都成为当时的著名将领。薛强、薛辩在河东汾阴开创了薛氏堡壁及坞壁经济,作为乱世“小城”的经济发展模式,巧妙地将当时的豪族经济转变为堡垒经济,成为当时抗击胡人的主要军事据点。这些堡壁,地势极为险要,易守难攻。薛强创建的坞壁经济是依据汾阴地理险势,借险而建、耕战兼备、退守自如。在北朝动乱年代,薛强就是利用薛氏堡壁的防御功能,迫使苻坚放弃东进阀晋战役,并迫使姚兴的后秦政权征拜薛强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郡公。这一时期,汾阴薛氏家族的军事战略目标就是凭借汾河-黄河地理险势,构建军事堡壁和塢壁经济,保存及发展家族式的地方经济。

  在经历了薛强、薛辩父子的从武征战两代人的奋斗后,从薛辩之子薛瑾支系起,汾阴薛氏开始重视家族文化的建设,兴学设馆,传授儒家文化。薛瑾对家族的重大贡献就是将尚武文化转变为尚文的薛氏家族文化,逐渐从地方豪强特色向文化仕宦方向发展。

  2、汾阴薛氏的文化兴族及文官从政之路

  薛瑾(汾阴薛氏五世祖),薛辩子,字法顺。北史记载,”容貌魁伟,高才博学。随刘裕渡江,位府记室参军。辩将归魏,密报谨,谨遂亦来奔。授河东太守,后袭爵汾阴侯”。薛瑾在军事上很少战功,且多次遭贬,逐转向兴文昌儒道。“谨自郡迁州,威恩兼被,风化大行。时兵荒之后,儒雅道息,谨命立庠序,教以诗书。三农之暇,悉令受业,躬巡邑里,亲加考试,河汾之地,儒道更兴。真君元年,征授内都坐大官,辅政。深见赏重,每访以政道,车驾临幸者前后数四。后从驾北讨,与中山王辰等后期,见杀。寻赠镇西将军、秦雍二州刺史,谥曰元公”。

  薛谨五子:洪祚、洪隆、瑚、昂、积善,号“五房”,即薛氏五门大房。长子初古拔(本名洪祚),除散骑常侍,拜驸马都尉,南豫州刺史,封平阳公。

  洪隆,拔弟,河东太守;薛瑚,洪隆弟,河东太守,仇池都将;其子薛聪,北魏书侍御史,直阁将军、都尉,齐州刺史;聪子薛孝通白银青光禄大夫、景懋抚军,北雍州刺史,常山太守。孝通子薛道衡是隋朝著名诗人,被誉为“关西孔子”。

  自薛瑾至薛道衡,汾阴薛氏西祖四代人逐步开创并形成了河东薛氏儒家文化和以文兴族的仕宦之路,并开始进入中央统治集团的核心,壮大了汾阴薛氏的家族力量和声望。

  据北史载,薛聪,字延智,入仕北魏孝文帝,已经进入朝廷的权利核心。史书载其“方正有理识,善自标致,不妄游处。虽在暗室,终日矜庄,见者莫不懔然加敬。博览坟籍,精力过人,至于前言往行,多所究悉。词辩占对,尤是所长。遭父忧,庐于墓侧,哭泣之声,酸感行路。友于笃睦,而家教甚严;诸弟虽昏宦,恆不免杖罚,对之肃如也。未弱冠,州辟主簿。太和十五年,释褐著作佐郎。于时,孝文留心氏族,正定官品。士大夫解巾,优者不过奉朝请。聪起家便佐著作,时论美之。后迁书侍卸史,凡所弹劾,不避强御;孝文或欲宽贷者,聪辄争之。帝每云:“朕见薛聪,不能不惮,何况诸人也?”自是贵戚敛手。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直阁如故。聪深为孝文所知,外以德器遇之,内以心膂为寄。亲卫禁兵,委总管领。故终太和之世,恆带直阁将军。群臣罢朝之后,聪恆陪侍帷幄,言兼昼夜。时政得失,预以谋谟;动辄匡谏,事多听允。而重厚沈密,外莫窥其际。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谓之曰:“卿天爵自高,固非人爵之所荣也。”又除羽林监。帝曾与朝臣论海内姓地人物,戏谓聪曰:“世人谓卿诸薛是蜀人,定是蜀人不?”聪对曰:“臣远祖广德,世仕汉朝,时人呼为汉。臣九世祖永,随刘备入蜀,时人呼为蜀。臣今事陛下,是虏非蜀也。”帝抚掌笑曰:“卿幸可自明非蜀,何乃遂复苦朕。”聪因投戟而出。帝曰:“薛监醉耳。”其见知如此。二十三年,从驾南征,兼御史中尉。及宣武即位,除都督、齐州刺史,政存简静。卒于州,吏人追思,留其所坐榻以存遗爱。赠征虏将军、华州刺史,谥曰简懿侯。魏前二年,重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延州刺史。”

  薛聪子孝通,字士达。博学有俊才。萧宝夤征关中,引参骠骑大将军府事,礼遇甚隆。及宝夤将有异志,孝通悟其萌,托以拜扫求归,乃见许。同寮咸怪,止之;但笑而不答,遽还乡里。宝夤后果逆命。北海王元颢入洛,宗人薛永宗、修义等又聚徙作乱,欲以应之。孝通与所亲计曰:“北海乘虚远入,吴兵不能久住,事必无成。今若与永宗等举,灭族道也。”乃率其近亲,与河东太守元袭婴城固守。及宝夤平定,元颢退走,预其事者咸罹祸,唯同孝通者皆免。事宁,入洛,除员外散骑侍郎。尔硃天光镇关右,表为关西大行台郎中,深见任遇。关中平定,预有其力,以功赐爵汾阴侯。庄帝既幽崩,元晔地又疏远,更议主社稷。孝通以广陵王恭,高祖犹子,又在茂亲,夙有令望。不言多载,理必阳瘖。奉以为主,天人允叶。世隆等并以为疑。孝通密赞天光察之。广陵王曰:“天何言哉?”于是定册,即节闵帝也。以首创大议,拜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兼中书舍人,封蓝田县子。孝通求以官赠亡兄景懋,又言己有侯爵,请转授兄息子舒。节闵览启伤感,以侯爵既重,不容转授,乃下诏褒美。特赠景懋抚军、北雍州刺史。孝通寻迁中书郎,深为节闵所知重。普泰二年正月乙酉,中书舍人元翙献酒肴,帝因与元翌及孝通等宴,兼奏弦管,命翙吹笛;帝亦亲以和之。因使元翌等嘲,以酒为韵。孝通曰:“既逢尧舜君,愿上万年寿。”帝曰:“平生好玄默,惭为万国首。”帝曰:“卿所谓寿,岂容徙然!”便命酌酒赐孝通,仍命更嘲,不得中绝。孝通即竖忠为韵。帝曰:“卿不忘忠臣之心。”翙曰:“圣主临万机,享世永无穷。”孝通曰:“岂唯被草木,方亦及昆虫。”翌曰:“朝贤既济济,野苗又芃芃。”帝曰:“君臣体鱼水,书轨一华戎。”孝通曰:“微臣信庆渥,何以答华嵩?”于时,孝通内典机密,外参朝政,军国动静,预以谋谟。加以汲引人物,知名之士,多见推荐。

  太昌元年,孝通因使入朝,仍被留京师,重除中书侍郎。永熙三年三月,出为常山太守,仍以经节闵任遇故也。及孝武西迁,或称孝通与周文友密,及树置贺拔岳镇关中之计,遂见拘执,将赴晋阳。及引见,咸为之忧。孝通神气从容,辞理切正,齐神武更相钦叹,即日原免。然犹致疑忌,不加位秩,但引为坐客,时访文典大事而已。齐神武让剑履上殿表,犹使为文。曾与诸人同诣晋祠,皆屈膝尽礼。孝通独捧手不拜,顾而言曰:“此乃诸侯之国,去吾何远,恭而非礼,将为神笑。”拜者渐焉。兴和二年,卒于鄴。魏前二年,周文帝追轸旧好,奏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齐神武武平初,又赠郑州刺史。孝通文集八十卷,行于时。已经在文学上成就了极高造诣。

  孝通子,道衡,是汾阴薛氏在文学上最为著名的儒官,并进入隋朝中央集团仕官,在当朝极具影响,但也因其文章了得而得罪隋炀帝,喊冤赐死。

  薛道衡的文学成就,开创了薛氏西祖支系的文化风格,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据随书记载,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见子产相郑之功,作《国侨赞》,颇有词致,见者奇之。其后才名益著,齐司州牧、彭城王浟引为兵曹从事。尚书左仆射弘农杨遵彦,一代伟人,见而嗟赏。授奉朝请。吏部尚书陇西辛术与语,叹曰:“郑公业不亡矣。”河东裴谳目之曰:“自鼎迁河朔,吾谓关西孔子罕值其人,今复遇薛君矣。”(“关西孔子”之誉,由此而来)武成作相,召为记室,及即位,累迁太尉府主簿。岁馀,兼散骑常侍,接对周、陈二使。武平初,诏与诸儒修定《五礼》,除尚书左外兵郎。陈使傅縡聘齐,以道衡兼主客郎接对之。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魏收曰:“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待诏文林馆,与范阳卢思道、安平李德林齐名友善。复以本官直中书省,寻拜中书侍郎,仍参太子侍读。后主之时,渐见亲用,于时颇有附会之讥。后与侍中斛律孝卿参预政事,道衡具陈备周之策,孝卿不能用。及齐亡,周武引为御史二命士。后归乡里,自州主簿入为司禄上士。高祖作相,从元帅梁睿击王谦,摄陵州刺史。大定中,授仪同,摄邛州刺史。高祖受禅,坐事除名。河间王弘北征突厥,召典军书,还除内史舍人。其年,兼散骑常侍,聘陈主使。道衡因奏曰:“江东蕞尔一隅,僣擅遂久,实由永嘉已后,华夏分崩。刘、石、符、姚、慕容、赫连之辈,妄窃名号,寻亦灭亡。魏氏自北徂南,未遑远略。周、齐两立,务在兼并,所以江表逋诛,积有年祀。陛下圣德天挺,光膺宝祚,比隆三代,平一九州,岂容使区区之陈,久在天网之外?臣今奉使,请责以称藩。”高祖曰:“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江东雅好篇什,陈主尤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及八年伐陈,授淮南道行台尚书吏部郎,兼掌文翰。王师临江,高颎夜坐幕下,谓之曰:“今段之举,克定江东已不?君试言之。”道衡答曰:“凡论大事成败,先须以至理断之。《禹贡》所载九州,本是王者封域。后汉之季,群雄竞起,孙权兄弟遂有吴、楚之地。晋武受命,寻即吞并,永嘉南迁,重此分割。自尔已来,战争不息,否终斯泰,天道之恒。郭璞有云:‘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今数将满矣。以运数而言,其必克一也。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灭,皆由此道。主上躬履恭俭,忧劳庶政,叔宝峻宇雕墙,酣酒荒色。上下离心,人神同愤,其必克二也。为国之体,在于任寄,彼之公卿,备员而已。拔小人施文庆委以政事,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任蛮奴是其大将,一夫之用耳。其必克三也。我有道而大,彼无德而小,量其甲士,不过十万。西自巫峡,东至沧海,分之则势悬而力弱,聚之则守此而失彼。其必克四也。席卷之势,其在不疑。”颎忻然曰:“君言成败,事理分明,吾今豁然矣。本以才学相期,不意筹略乃尔。”还除吏部侍郎。后坐抽擢人物,有言其党苏威,任人有意故者,除名,配防岭表。晋王广时在扬州,阴令人讽道衡从扬州路,将奏留之。道衡不乐王府,用汉王谅之计,遂出江陵道而去。寻有诏征还,直内史省。晋王由是衔之,然爱其才,犹颇见礼。后数岁,授内史侍郎,加上仪同三司。道衡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朱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在任清简,吏民怀其惠。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岁馀,上表求致仕。帝谓内史侍郎虞世基曰:“道衡将至,当以秘书监待之。”

  道衡文采横溢,作《高祖文皇帝颂》,隋炀帝不悦,道衡冤死于自己的文章。

  帝览《高祖文皇帝颂》而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于是拜司隶大夫,将置之罪。道衡不悟。司隶刺史房彦谦素相善,知必及祸,劝之杜绝宾客,卑辞下气,而道衡不能用。

  会议新令,久不能决,道衡谓朝士曰:“向使高颎不死,令决当久行。”有人奏之,帝怒曰:“汝忆高颎邪?”付执法者勘之。道衡自以非大过,促宪司早断。暨于奏日,冀帝赦之,敕家人具馔,以备宾客来候者。及奏,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诀。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妻子徙且末。时年七十。天下冤之。有集七十卷,行于世。

  3、薛道衡的文学成就誉称为隋唐时期的“关西孔子”

  薛道衡,六岁而孤,专精好学。年十三,讲《左氏传》,作《国侨赞》,世人称奇。其父薛孝通,博学有俊才。道衡六岁时,其父孝通于兴和二年卒于鄴。魏前二年,周文帝追轸旧好,奏孝通赠车骑将军、仪同三司、青州刺史。齐神武武平初,又赠郑州刺史。孝通的文学成就具伟,有文集八十卷,行于时。

  道衡在齐、周、隋三朝,向以文才称于世。北齐时,薛道衡待诏文林馆,兼主客郎,负责接待、应对北周及陈的使者,与当时文坛才子李德林、卢思道等常相过从。

  在隋文帝时,薛道衡倍受信任,担任机要职务多年,隋文帝杨坚每次谈到他,总是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当时名臣如高颎、杨素等,都很敬重他。然而人有所长,必有所短,薛道衡也是如此。薛道衡的“短”,用隋文帝杨坚的话说,就是“迂诞”,也就是为人迂阔,不得“转”。隋史薛道衡列传记载,“高祖每曰:“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然诫之以迂诞。后高祖善其称职,谓杨素、牛弘曰:“道衡老矣,驱使勤劳,宜使其朱门陈戟。”于是进位上开府,赐物百段。道衡辞以无功,高祖曰:“尔久劳阶陛,国家大事,皆尔宣行,岂非尔功也?”道衡久当枢要,才名益显,太子诸王争相与交,高颎、杨素雅相推重,声名籍甚,无竞一时。仁寿中,杨素专掌朝政,道衡既与素善,上不欲道衡久知机密,因出检校襄州总管。道衡久蒙驱策,一旦违离,不胜悲恋,言之哽咽。高祖怆然改容曰:“尔光阴晚暮,侍奉诚劳。朕欲令尔将摄,兼抚萌俗。今尔之去,朕如断一臂。”于是赉物三百段,九环金带,并时服一袭,马十匹,慰勉遣之。”

  薛道衡的文采和谋略使其名震三朝,但正如史评所说,薛道衡善于谋事而不善于谋身。兴于文才也,死于文采也。薛道衡的《高祖文皇帝颂》令隋炀帝极为不悦,顾谓苏威曰:“道衡致美先朝,此《鱼藻》之义也。”

  现全文照录于下,《高祖文皇帝颂》词曰:

  太始太素,荒茫造化之初;天皇地皇,杳冥书契之外。其道绝,其迹远,言谈所不诣,耳目所不追。至于入穴登巢,鹑居鷇饮,不殊于羽族,取类于毛群,亦何贵于人灵,何用于心识?羲、轩已降,爰暨唐、虞,则乾象而施法度,观人文而化天下,然后帝王之位可重,圣哲之道为尊夏后、殷、周之国,禹、汤、文、武之主,功济生民,声流《雅颂》,然陵替于三五,惭德于干戈。

  秦居闰位,任刑名为政本,汉执灵图,杂霸道而为业。当涂兴而三方峙,典午末而四海乱。九州封域,窟穴鲸鲵之群;五都遗黎,蹴踏戎马之足。虽玄行定嵩、洛,木运据崤、函,未正沧海之流,讵息昆山之燎!协千龄之旦暮,当万叶之一朝者,其在大隋乎?粤若高祖文皇帝,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韬神晦迹,则紫气腾天。龙颜日角之奇,玉理珠衡之异,著在图箓,彰乎仪表。而帝系灵长,神基崇峻,类邠、岐之累德,异丰、沛之勃起。俯膺历试,纳揆宾门,位长六卿,望高百辟,犹重华之为太尉,若文命之任司空。苍历将尽,率土糜沸,玉弩惊天,金芒照野。奸雄挺祸,据河朔而连海岱;猾长纵恶,杜白马而塞成皋。庸、蜀逆命,凭铜梁之险;郧、黄背诞,引金陵之寇。三川已震,九鼎将飞。高祖龙跃凤翔,濡足授手,应赤伏之符,受玄狐之箓,命百下百胜之将,动九天九地之师,平共工而殄蚩尤,翦契窳而戮凿齿。不烦二十八将,无假五十二征,曾未逾时,妖逆咸殄,廓氛雾于区宇,出黎元于涂炭。天柱倾而还正,地维绝而更纽。殊方稽颡,识牛马之内向;乐师伏地,惧钟石之变声。万姓所以乐推,三灵于是改卜。坛场已备,犹弘五让之心;亿兆难违,方从四海之请。光临祚,展礼郊丘,舞六代而降天神,陈四圭而飨上帝,乾坤交泰,品物咸亨。酌前王之令典,改易徽号;因庶萌之子来,移创都邑。天文上当朱鸟,地理下据黑龙,正位辨方,揆影于日月,内宫外座,取法于辰象。悬政教于魏阙,朝群后于明堂,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天街之表,地脉之外,獯猃孔炽,其来自久,横行十万,樊哙于是失辞,提步五千,李陵所以陷没。周、齐两盛,竞结旄头,娉狄后于漠北,未足息其侵扰,倾珍藏于山东,不能止其贪暴。炎灵启祚,圣皇驭宇,运天策于帷扆,播神威于沙朔,柳室、毡裘之长,皆为臣隶,瀚海、蹛林之地,尽充池苑。三吴、百越,九江五湖,地分南北,天隔内外,谈黄旗紫盖之气,恃龙蟠兽据之险,恒有僣伪之君,妄窃帝王之号。时经五代,年移三百,爰降皇情,永怀大道,愍彼黎献,独为匪人。今上利建在唐,则哲居代,地凭宸极,天纵神武,受脤出车,一举平定。于是八荒无外,九服大同,四海为家,万里为宅。乃休牛散马,偃武修文。自华夏乱离,绵积年代,人造战争之具,家习浇伪之风,圣人之遗训莫存,先王之旧典咸坠。爰命秩宗,刊定《五礼》,申敕太子,改正六乐。玉帛樽俎之仪,节文乃备;金石匏革之奏,雅俗始分。而留心政术,垂神听览,早朝晏罢,废寝忘食,忧百姓之未安,惧一物之失所。行先王之道,夜思待旦;革百王之弊,朝不及夕。见一善事,喜彰于容旨;闻一愆犯,叹深于在予。薄赋轻徭,务农重谷,仓廪有红腐之积,黎萌无阻饥之虑。天性弘慈,圣心恻隐,恩加禽兽,胎卵于是获全,仁沾草木,牛羊所以勿践。至于宪章重典,刑名大辟,申法而屈情,决断于俄顷,故能彝伦攸叙,上下齐肃。左右绝谄谀之路,缙绅无势力之门。小心翼翼,敬事于天地;终日乾乾,诫慎于亢极。陶黎萌于德化,致风俗于太康,公卿庶尹,遐迩岳牧,佥以天平地成,千载之嘉会,登封降禅,百王之盛典,宜其金泥玉检,展礼介丘,飞声腾实,常为称首。天子为而不恃,成而不居,冲旨凝邈,固辞弗许。而虽休勿休,上德不德,更乃洁诚岱岳,逊谢愆咎。方知六十四卦,谦捴之道为尊,七十二君,告成之义为小,巍巍荡荡,无得以称焉。而深诚至德,感达于穹壤,和气薰风,充溢于宇宙。二仪降福,百灵荐祉,日月星象,风云草树之祥,山川玉石,鳞介羽毛之瑞,岁见月彰,不可胜纪。至于振古所未有,图籍所不载,目所不见,耳所未闻。古语称圣人作,万物睹,神灵滋,百宝用,此其效矣。既而游心姑射,脱屣之志已深;铸鼎荆山,升天之驾遂远。凡在黎献,具惟帝臣,慕深考妣,哀缠弓剑,涂山幽峻,无复玉帛之礼,长陵寂寞,空见衣冠之游。若乃降精熛怒,飞名帝箓,开运握图,创业垂统,圣德也;拨乱反正,济国宁人,六合八纮,同文共轨,神功也;玄酒陶匏,云和孤竹,禋祀上帝,尊极配天,大孝也;偃伯戢戈,正礼裁乐,纳民寿域,驱俗福林,至政也。张四维而临万宇,侔三皇而并五帝,岂直锱铢周、汉,么麽魏、晋而已。虽五行之舞,每陈于清庙,九德之歌,无绝于乐府,而玄功畅洽,不局于形器,懿业远大,岂尽于揄扬。臣轻生多幸,命偶兴运,趋事紫宸,驱驰丹陛,一辞天阙,奄隔鼎湖,空有攀龙之心,徒怀蓐蚁之意。庶凭毫翰,敢希赞述!昔堙海之禽不增于大地,泣河之士非益于洪流,尽其心之所存,望其力之所及,辄缘斯义,不觉斐然。乃作颂曰:悠哉邃古,邈矣季世,四海九州,万王千帝。三代之后,其道逾替,爰逮金行,不胜其弊。戎狄猾夏,群凶纵慝,窃号淫名,十有馀国。怙威逞暴,悖礼乱德,五岳尘飞,三象雾塞。玄精启历,发迹幽方,并吞寇伪,独擅雄强。载祀二百,比祚前王,江湖尚阻,区域未康。句吴闽越,河朔渭涘,九县瓜分,三方鼎跱。狙诈不息,干戈竞起,东夏虽平,乱离瘼矣。五运叶期,千年肇旦,赫矣高祖,人灵攸赞。圣德迥生,神谋独断,瘅恶彰善,夷凶静难。宗伯撰仪,太史练日,孤竹之管,云和之瑟。展礼上玄,飞烟太一,珪璧朝会,山川望秩。占揆星景,移建邦畿,下凭赤壤,上叶紫微。布政衢室,悬法象魏,帝宅天府,固本崇威。匈河瀚海,龙荒狼望,种落陆梁,时犯亭障。皇威远慑,帝德遐畅,稽颡归诚,称臣内向。吴越提封,斗牛星象,积有年代,自称君长。大风未缴,长鲸漏网,授钺天人,豁然清荡。戴日戴斗,太平太蒙,礼教周被,书轨大同。复禹之迹,成舜之功,礼以安上,乐以移风。忧劳庶绩,矜育黔首,三面解罗,万方引咎。纳民轨物,驱时仁寿,神化隆平,生灵熙阜。虔心恭己,奉天事地,协气横流,休徵绍至。坛场望幸,云亭虚位,推而不居,圣道弥粹。齐迹姬文,登发嗣圣,道类汉光,传庄宝命。知来藏往,玄览幽镜,鼎业灵长,洪基隆盛。崆峒问道,汾射窅然,御辩遐逝,乘云上仙。哀缠率土,痛感穹玄,流泽万叶,用教百年。尚想睿图,永惟圣则,道洽幽显,仁沾动植。爻象不陈,乾坤将息,微臣作颂,用申罔极。

  薛道衡在隋代诗人中的艺术成就最高。其诗文采飞扬,浮艳绮靡,却也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从军行》,开创了边塞诗词之先河,《入日思归》含思委婉,成传诵名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之情,其中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成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之句,但先祖却也因其诗而遭嫉妒,继而被隋炀帝冤害赐死于家中。

  薛道衡诗词与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名篇有:出塞二首、昭君辞、昔昔盐、豫章行、从驾幸晋阳诗、奉和月夜听军乐应诏诗、奉和临渭源应诏诗、秋日游昆明池诗、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诗、重酬杨仆射山亭诗、入郴江诗渡北河诗、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展敬上凤林寺诗、从驾天池应诏诗、梅夏应教诗、人日思归诗、夏晚诗、岁穷应教诗、咏苔纸诗等。现敬录其中几首:

  出塞二首

  一

  高秋白露团。上将出长安。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转蓬随马足。
  飞霜落剑端。凝云迷代郡。流水冻桑干。烽微桔槔远。桥峻辘轳难。
  从军多恶少。召募尽材官。伏堤时卧鼓。疑兵乍解鞍。柳城擒冒顿。
  长坂纳呼韩。受降今更筑。燕然已重刊。还嗤傅介子。辛苦刺楼兰。
 
  二

  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汗北。
  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鴈声。
  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遶胡营。左贤皆顿颡。
  单于已系缨。绁马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高第起西京。

  《昔昔盐》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惓寝忆晨鸡。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人日思归诗》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鴈后。思发在花前。

  奉和临渭源应诏诗

  玄功复禹迹。至德去汤罗。玉关亭障远。金方水石多。
  八川兹一态。万里导长波。惊流注陆海。激浪象天河。
  鸾旗历岩谷。龙穴暂经过。西老陪游宴。南风起咏歌。
  庶品蒙仁泽。生灵穆太和。微臣惜暮景。愿驻鲁阳戈。

  秋日游昆明池诗

  灞陵因静退。灵沼暂徘徊。新船木兰檝。旧宇豫章材。
  荷心宜露泫。竹径重风来。鱼潜疑刻石。沙暗似沉灰。
  琴逢鹤欲舞。酒遇菊花开。羇心与秋兴。陶然寄一杯。

  薛道衡一生用心于文章字句,喜欢在沉静中构思。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踢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其沉思如此。“绝漠三秋幕,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笛曲,霜天断鸿声。”诗中即含悲论情调,又弥漫着粗犷壮伟之气,体现了北朝文风的特点。同时,薛道衡因多次出使江南陈朝,受南方文风的影响也较深。《昔昔盐》辞采绚丽,对仗工整,描写铺排,极为细腻,其中的“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为千古吟诵的绝唱。当时,薛道衡的诗文著作极具影响,非常流行于世,如南陈主就尤其欣赏及诗文佳句,史书记载道:“江东雅好篇什,陈主犹爱雕虫,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当时在文风极盛的江南都推崇道衡的诗作,可见其文学成就之高,之伟也。

  4、河东三凤及其文学成就

  “河东三凤”是对唐朝汾阴薛氏西祖支系的叔侄3人的誉称。三凤祖籍汾阴,现万荣县薛稷(吉)村,“三凤”是指汾阴西祖后世家族的薛收、薛德音、薛元敬。收为长雏、德音为鹜鷟,元敬年少为鹓雏。三凤之世祖为薛辩,历经北魏-北齐-北周三朝,北史在评价汾阴薛氏薛辩及其后世子孙薛端、薛瑚、薛孝通,时,赞曰:薛辩有魏之初,功业早树,门膺人爵,无替荣名。学称该博,文擅雕龙,或挥翰凤池,或著书麟阁,咸居禄位,各逞琳琅。论其任遇,实当时之良选也。自晋至唐盛二百余年,汾阴薛氏西支家族文化人物层出不穷,功德盖世。在隋朝中晚期至唐朝鼎盛时期,其家族德业文章冠盖不绝,名声显赫。魏史评曰:握灵蛇以俱照,骋逸足以并驱,文雅纵横,金声玉振,静言扬榷。

  (1)三凤人物及其从父仕宦文学经历:

  薛收,从父薛道衡,隋朝大文学家;薛收从小过继道衡族兄薛孺,孺清贞孤介,不交流俗。涉历经史,有才思,虽不为大文,所有诗咏,大致清远。开皇中,为侍御史、扬州总管司功参军。每以方直自处,府寮多不便之。卒于襄城郡掾。所莅官皆有能名。道衡偏相友爱,收初生,即与孺为后。养于孺宅,至于成长,殆不识本生。太常丞胡仲操曾在朝堂就孺借刀子割爪甲。孺以仲操非雅士,竟不与之。其不肯妄交,清介独行,皆此类也。薛孺的清贞孤介,不交流俗性格也影响了薛收的人格品行,当薛道衡被隋炀帝冤害后,薛收发誓不仕宦于隋朝,后唐王李世民起兵,十分器重薛收,收在其帐中重用之,成为李世民的开国功臣。为初唐时期薛氏族人精英进入大唐中央政权核心奠定了基础。

  薛德音,父薛道实,道衡从弟。德音自小专精好学,才智过人,以文才名于世。初仕隋,为游骑尉,后帮助魏澹编修《魏史》,书成迁为著作佐郎。隋末,越王侗称制东都,王世充僭号,薛德音为黄门侍郎。当时的一切文书及军书羽檄,都为他所撰。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征讨王世充,薛德音降,但以罪伏诛。

  薛元敬,道衡从兄薛温之孙,薛收从兄薛迈之子。迈字弘仁,性寡言,长于词辩。开皇初,袭爵齐安子,改封钟山。历位太子舍人。大业中,为刑部、选部二侍郎。薛元敬唐武德年间为秘书郎。秦王李世民召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武德四年(621年)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为十八学士之一,直接参于朝政。杜如晦尝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唐太宗入东宫,薛元敬为太子舍人。时军国之务总于东宫,薛元敬专掌文翰,号为称职。

  (2)河东三凤的文学成就

  薛收、薛德音、薛元敬秉承汾阴薛氏文化,文雅纵横,金声玉振,静言扬榷。史书赞曰,“河东三凤,俱瑞黄图。棻(fēn)为良史,颖实名儒。解经不穷,希颜之徒。登瀛(yíng)入馆,不其盛乎!”

  在河东三凤之中,薛收及其后世最为著名,文学成就盖誉当朝。薛收早丧,李世民极为伤悲,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太宗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图其像。”及登极,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又尝梦收如平生,又敕有司特赐其家粟帛。贞观七年,赠定州刺史。永徽六年,又赠太常卿,陪葬昭陵。文集十卷。子元超,孙薛稷,均闻名于唐。

  薛元敬,武德中为秘书郎,幼怀贞敏,饱学经史,坚持著述,笔耕不辍,被选录为文学馆十八学士,被唐太宗赏识器重,被招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收与元敬俱为文学馆学士。时房、杜等处心腹之寄,深相友托,元敬畏于权势,竟不之狎,如晦常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太宗入东宫,除太子舍人。时军国之务,总于东宫,元敬专掌文翰,号为称职。寻卒。

  薛德音,薛收之族兄。《魏史》撰文者之一。只因跟错了王世充,而毁了前程和性命。但其文章却为世人称颂。著有“诗集”“诗林集”“笑苑”等,被誉为文坛之秀。

  据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三薛收传史料,实录如下: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隋内史侍郎道衡子也。事继从父孺以孝闻。年十二,解属文。以父在隋非命,乃洁志不仕。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所生母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后君素将应王世充,收遂逾城归国。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勿出兵。大王亲率猛锐,先据成皋之险,训兵坐甲,以待其至。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不过两旬,二国之君,可面缚麾下。若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昌。秦帝增阿房之饰,汉后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后主曾不能察,以万乘之尊,困一夫之手,使土崩瓦解,取讥后代,以奢虐所致也。”太宗悦其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初授天策上将、尚书令,命收与世南并作第一让表,竟用收者。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时人推其二表赡而速。从平刘黑闼,封汾阴县男。武德六年,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与房玄龄、杜如晦特蒙殊礼,受心腹之寄。又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日成我,卿之力也。明珠兼乘,岂比来言,当以诫心,书何能尽!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与收从父兄子元敬书曰:“吾与卿叔共事,或军旅多务,或文咏从容。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比虽疾苦,日冀痊除,何期一朝,忽成万古!追寻痛惋,弥用伤怀。且闻其兒子幼小,家徒壁立,未知何处安置?宜加安抚,以慰吾怀。”因使人吊祭,赠物三百段。及后,遍图学士等形像。太宗叹曰:“薛收遂成故人,恨不早图其像。”及登极,顾谓房玄龄曰:“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又尝梦收如平生,又敕有司特赐其家粟帛。贞观七年,赠定州刺史。永徽六年,又赠太常卿,陪葬昭陵。文集十卷。

  薛元敬,隋选部侍郎薛迈子也。武德中,元敬为秘书郎,太宗召为天策府参军,兼直记室。收与元敬俱为文学馆学士。时房、杜等处心腹之寄,深相友托,元敬畏于权势,竟不之狎,如晦常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太宗入东宫,除太子舍人。时军国之务,总于东宫,元敬专掌文翰,号为称职。寻卒。

  收子元超。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

  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巂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巂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

  元超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元超从子稷。稷举进士,累转中书舍人。时从祖兄曜为正谏大夫,与稷俱以辞学知名,同在两省,为时所称。景龙末,为谏议大夫、昭文馆学士。好古博雅,尤工隶书。自贞观、永徽之际,虞世南、褚遂良时人宗其书迹,自后罕能继者。稷外祖魏徵家富图籍,多有虞、褚旧迹,稷锐精模仿,笔态遒丽,当时无及之者。又善画,博探古迹。睿宗在籓,留意于小学,稷于是特见招引,俄又令其子伯阳尚仙源公主。及践祚,累拜中书侍郎,与苏颋等对掌制诰。俄与中书侍郎崔日用参知政事。睿宗以钟绍京为中书令,稷劝令礼让,因入言于帝曰:“绍京素无才望,出自胥吏,虽有功勋,未闻令德。一朝超居元宰,师长百僚,臣恐清浊同贯,失于圣朝具瞻之美。”帝然其言,因绍京表让,遂转为户部尚书。稷又于帝前面折崔日用,递相短长,由是罢知政事,迁左散骑常侍,历工部、礼部二尚书。以翊赞睿宗功封晋国公,赐实封三百户,除太子少保。睿宗常召稷入宫中参决庶政,恩遇莫与为比。及窦怀贞伏诛,稷以知其谋,赐死于万年县狱中。

  薛稷子伯阳,以尚公主拜右千牛卫将军、驸马都尉,亦以功封安邑郡公,别食实封四百户。及父死,特免坐,左迁晋州员外别驾。寻而配徙岭表,在道自杀。

  伯阳子谈,开元十六年,尚常山公主,拜驸马都尉、光禄员外卿,旬日暴卒。

  史臣曰:唐德勃兴,英儒间出,佐命协力,实有其人。薛收左右厥猷,经谋雅道,不幸短命,歼我良士。上言“恨不图形,若在,当以中书令处之”,才可知矣。

  元敬藻翰明敏,而畏权势,竟不狎房、杜,深沉至慎,不亦优哉!

  元超藉父风望,弼亮宏略,谅非其罪,而再迁流。及登大任,益有嘉谋,汲引多才,以隆弘纳,其感恩之重,时其闻诸?有始有卒,其殆庶几乎!

  稷出自名家,涉于大用,及自贻谋衅,如贞亮何?姚思廉笃学寡欲,受汉史于家尊,果执明义,临大节而不可夺。及笔削成书,箴规翊圣,言其命世,亦当仁乎!师古家籍儒风,该博经义,至于详注史策,探测典礼,清明在躬,天有才格。然而三黜之负,竟在时讥,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令狐德棻贞度应时,待问平直。征旧史,修新礼,以暢国风;辨治乱,谈王霸,以资帝业。“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其斯之谓欤!

  邓世隆国史时誉,固有谅直。其复书不逊,何不知之甚也!上疏请编御集,其弼直乎!顾胤清芬,可观彝范,积善余庆,其有子哉!

  李延寿研考史学,修撰删补,克成大典,方之班、马,何代无人?仁实据摭,抑又次焉。孔颖达风格高爽,幼而有闻,探赜明敏,辨析应对,天有通才。人道恶盈,必有毁讦,及《正义》炳焕,乃异人也,虽其掎摭,亦何损于明?

  司马才章藉时崇儒,明核致业;王恭弘阐声教,礼学研详;马嘉运达识自通,克成典雅。并符才用,润色丹青,其掎摭繁杂,盖求备者也。

  赞曰:河东三凤,俱瑞黄图。棻(fēn)为良史,颖实名儒。解经不穷,希颜之徒。登瀛(yíng)入馆,不其盛乎!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