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求生存,盛世修家谱。1月10日,惠山区玉祁街道礼社老街上的薛氏祠堂内,一面墙壁上挂起了40多册薛氏宗谱底稿。这是礼社村16名老人历时8个多月的心血结晶。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些老人在续修宗谱过程中不墨守成规,而是与时俱进。他们借助网络工具来检索、联络在外的宗亲,请异姓长者口述“历史”来寻找线索,还以务实、创新的态度收录外孙辈“血脉”。
在薛氏祠堂,记者见到现存20余册的1927年版《礼社薛氏宗谱》。据介绍,礼社薛氏始祖为薛琚,他于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定居礼社,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至今,礼社薛氏家族已有580余年的历史,在耕读传家、勤劳致富、筑街兴市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人才,其中近现代有“一门四博士”薛光锷、薛光琦、薛光钺、薛光钊四兄弟为代表的一批英杰,现当代有薛暮桥、孙冶方(原名薛萼果)两位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众多名人。
“上一次续修宗谱至今已有85年了,再次续修迫在眉睫。”78岁的薛培芳老人是续修《礼社薛氏宗谱》的主编,续修宗谱虽困难重重,但这是很多礼社薛氏族人的心愿,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有24名薛氏族人出资捐助,其中17名企业家各捐资1万元,远在北京的薛暮桥小女儿薛小和获知续修宗谱一事非常高兴,也出资表示支持。去年3月3日,礼社薛氏族人召开了薛氏宗谱续修筹备会议。去年清明节后,由16名老人组成的薛氏宗谱续修委员会开始工作。其中,69岁的退休教师吕国兴曾主编过《吕氏宗谱》,被请来协助续修薛氏宗谱。吕国兴的叔叔吕锡初已87岁了,头脑清晰,对礼社的历史非常熟悉,也被请来口述史实,为续修宗谱提供线索。薛氏的女婿曹国治,在一群老人中年龄算轻的,他很会使用电脑,也被请来协助工作,他将一些信息录入电脑,用“百度”等网络工具来搜索在外的薛氏族人。薛培芳老人也申请了QQ号和电子邮箱,方便与外地的薛氏族人联络。
“根据时代的需要,我们把薛氏的外孙辈也收录到了族谱中。”薛培芳说,他们上门寻访中发现,有些薛氏人家的后代为独生女,成人后出嫁了。旧时,女性不入族谱,后来社会进步了,修谱时跟男性一样收录。如今,考虑到薛氏的外孙和外孙女同样为薛氏后人,修谱时有必要进行收录。
目前,礼社薛氏族人分布在香港、澳门、北京、上海、昆明、重庆、杭州、苏州、舟山等地。其中,薛氏祠堂“伦叙堂”下的3800多人中,仅600多人在礼社本地。8个多月来,16名老人已寻访了800多家,收录了近3000名薛氏宗亲。
“我们想尽量收录完整,担心被遗漏者见怪。”薛培芳说,他们中有人专程去上海、南京、苏州寻访,找到了一些薛氏宗亲。无锡市区也有很多礼社薛氏宗亲,但由于家庭地址和工作单位的变迁,他们寻访联系起来很困难。他们曾到市区的沙文丼寻找一名薛氏后人,但多方查找也没找到,很是遗憾,他希望更多的礼社薛氏宗亲能跟他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