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热潮中,各地都在古籍、考古等方面挖掘古代文化遗产来做强地方的文化彻夜。以远古来说,著名的创造发明有很多,如伏羲作八卦,讲哲理;神农尝百草、创医药;黄帝造宫室,便居住;嫘祖养蚕缫丝,制衣服;仓颉造字,记文明;伶伦作乐,倡艺术;仪狄造酒、美生活;奚仲造车,利于行;挥(或倕)作弓矢,便狩猎……这些创造发明,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近闻造车鼻祖——奚仲故里被专家学者考定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的古奚邑,初冬时节,我邀上三朋五友来到奚仲故里,寻访了车神奚仲造车的人文踪迹。
复原奚仲发明的单辕车
古书典籍话奚仲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交通工具特别是各种车辆已经相当发达,在论及车的发明者时,大部分史籍都明确记载奚仲造车。奚仲,夏朝异姓诸侯,为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后,任姓,因擅长造车,曾任夏朝“车正”大夫,封为薛地,为薛国始祖。
众多的文献资料记载夏代“居于薛”的奚仲发明了车,《中国名人大词典》记载:“黄帝作车,少昊加牛,奚仲加马”。谯周《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少昊驾车,禹时奚仲驾马,仲又造车,广其制度也”。据此来推测,黄帝发明最原始的车子,以马驾车则是到奚仲时才开始,并广而推行。奚仲发明的马车由于时代久远,没有实物考证,但在甲骨文卜辞中,已出现象形文字“车”,从字形结构来看,由轮、轴、舆、辕等部件组成。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一书,称赞奚仲发明的马车“方圆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奚仲造车且造车于奚公山的记述,在众多的古代典籍文献中言之凿凿;这些记述使得原本在鲁南群山峻峦中并不高耸、奇崛的奚公山平添了许多悠远、神圣的色彩。当然,车的发明和完善未必是奚仲一人所能为,然而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尊奚仲为“造车鼻祖”,三、四千年前的“奚仲造车”,也成为中华文明曾领先世界的标志之一。
古籍中的记载让我们不能直观地看到车的的模样,在鲁南民俗博物馆的奚仲车辆展厅里,我们见到了根据文献复原的奚仲发明的马车。这种马车是一种单辕车,在车舆下方向前伸出一根较直的辕木,牵引车辆的马匹分别套在辕木左右两侧。奚仲发明的马车,以马代替人力,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交通效能,增强了人们的地域拓展能力,有利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和信息交往,促进了交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奚公山上观胜景
奚公山,因奚仲而得名,古时属滕县,现属枣庄市薛城区,位于陶庄镇境内。奚公山西南有奚村,即战国时薛之下邑奚邑故城,如今,仍可在麦田中寻见东周时期的陶片。奚公山后面,紧傍千山头,意即千山之首,横亘于枣庄境内中部的一列山脉,自此而始,迤逦起伏,自西向东延伸一百多里,是从北面尼山和东北部蒙山延伸至此,似卧龙居群山之首。当我们登上奚公山时,山上林间溪水潺潺,山下蟠龙河碧波荡漾,风景秀美。
据传奚仲死后,被安葬在奚公山之巅。山顶现存两个封土堆,南北相连,据说南边古墓是造车鼻祖奚仲的墓,北边古墓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曾任鲁氏三恒季孙氏宰的冉求之墓。在奚仲墓的前方,现残存一碑座,墓碑在文革中已毁,原碑上刻有:“公为奚冉二墓修筑”八个字。据《滕县志》记载:唐宋时期,后人为了纪念奚仲,在山顶建造了香堂,在山的东侧营建了规模宏大的“车服祠”。几百年来,薛地官员和百姓都视奚公山为仙山圣地,明代兖州府鲁王奉旨前来审理刘玄阳被诬告一案时,曾下令封山,严禁百姓上山樵采,直至今日“鲁府封”石碑犹存。传说当年,鲁王路经薛支河到奚公山上拜祭奚仲时,深感上山的道路不便,遂拨官银,并命县衙绅士资助,修一桥名为“鲁封桥”,即鲁王封山时修的桥,古桥犹存,今名“鲁桥”。
奚公山山势盘桓曲折,林深谷幽,气势雄伟,古木参天,洞深泉多,流水潺潺。解放前,庙、观、寺、庵遍布,晨钟暮鼓、经声佛号,声闻十余里,游人至此,如入仙境,故奚公山有仙山胜地之称。据说奚公山上的庙宇多为唐宋时建,如三星观、玄都观、观音庙、吕祖堂、仰止阁、清华阁等,可惜大多庙宇在文革中被毁,现青华阁尚存。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奚公山钟灵毓秀,香客云集,特别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十二庙会,方圆百里的群众都来此烧香许愿,热闹至极。
奚邑城中寻踪迹
我在此次奚仲故里行中,寻访了一些乡村饱学之士,他们向我叙说了奚仲造车的许多故事。在奚仲文化研究者刘宗英老师的带领下,我踏访了造车鼻祖奚仲的故里——古奚邑。古薛河从奚邑城中通过,穿过古薛河的悠悠河水,我们在邑城中寻找奚仲造车的历史踪迹。
奚邑城城址地面高于四周,后经明代薛河开挖南支河通过城中,经洪水冲刷,又加土地平整和烧砖用土,现在城址渐渐湮没。刘老师告诉我,奚邑城为原始社会任姓奚氏族的发源地,是古薛国的第一个都城。北魏《水经注》载:“薛,仲虺之都,本在鲁地,奚仲迁于邳,又以邳为薛,今滕县东南五十里薛城是。”奚邑城的面积比较大,由于时间久远,历史的踪迹已经湮灭在时间的河流中。奚邑城北现存遗址有鲁封桥、奚仲造车处;东有仲虺墓、仲虺庙,西南有奚仲驯马场、奚仲井,再往南三里许有西仓古桥,文物普查时,在奚邑城周围发现了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多处,出土了很多珍贵文物。
当我踏访到奚公山东侧岩石上的一条巨迹时,当地老百姓告诉我那是奚仲造车时留下的辙印,我看后,情不自禁的笑了笑,四千多年前奚仲造车的辙印真能保存到今天吗?这虽然是后人的附会,但为奚公山的神圣增添了一些传奇色彩。在此次奚仲故里行中,我们苦苦探寻的中国车文化之根,就在眼前这个看似突兀的车辙印吗?此刻,我有意识地低头看了看脚下,试图寻找那最初的车辙印,可是地上辙印很多,我眨了眨眼,已辨认不出那是历史的印迹,那是现实的印迹。四千多年过去了,历史的辙印已经漫漶,当年奚仲造出第一辆车的辙印早已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