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薛氏渊源 您的位置:首页中华薛氏薛氏族史薛氏渊源

清政廉洁父母官,爱民如子薛仁贵缘何青海大非川战败

6/5/2014 4:18:43 PM | 4298824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要说薛仁贵一生中唯一的败仗,那就是青海大非川之败了,有的只知道薛仁贵简单事迹的人,看见薛仁贵的评论总会说,唐朝初年薛仁贵青海大非川大败,是唐初最大的败绩,导致丢失安西四镇等重大损失,我只能说我很无奈,当不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情况的时候,请不要妄加评论。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吐蕃进军西域,薛仁贵已经56岁了,只要稍稍仔细了解就可以知道薛仁贵的在这场战争中的计谋。唐书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这是主帅薛仁贵同副将郭待封之间的一段对话,意思就是乌海路途远而且险要,车很难行动,如果带着辎重走的话,就把破敌的机会给延误了,我们打败敌人就班师回朝,如果再把辎重从远处来回搬运很麻烦。这地方瘴气很浓,大部队不留太久,这地方的地形正好适合安营扎寨,给你2万人留在这里看辎重粮草,我带兵快进破敌人。注意这句话“破贼即回,又烦转运”,灭完敌人就班师回朝了,运送辎重很麻烦,薛仁贵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吐蕃军会立刻主动来找他?就地与唐军结束战斗?那薛仁贵为什么要轻装前进去找吐蕃军?这不又走远了,况且这是大仗,不是消灭一万人可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呢?这就是薛仁贵的计谋了--抛砖引玉,他前进到乌海干掉吐蕃一万来人,他算得出吐蕃一定会判定唐军这样的速度攻击,一定是轻装部队,而粮草肯定是放在后方了,吐蕃一定会马上集中兵力去找唐军的粮草,因此他的军队集结会仓促,后魏元忠弹劾薛仁贵的一句话也证明了这点“彼吐蕃蚁结蜂聚,本非勍敌,薛仁贵、郭待封受阃外之寄,奉命专征,不能激励熊罴,乘机扫扑。”而且这是吐蕃和土谷浑的联军,而他到达郭待封的防守的地方的时候,郭待封是据险而防守,以逸待劳,用2万军队守城当住20万仓促集结的军队,阻挡他一段时间没问题,这时候薛仁贵再杀回来,薛仁贵的军队是乘胜而回,鼓励他的将士,是去救兄弟,而且是救粮食去了,等到薛仁贵回,吐蕃那是疲惫之师,薛仁贵从后面出现,郭待封再出来,这是前后夹击,10万军队就可以大破吐蕃20万,这就是为什么他说运送辎重麻烦,因为他想的就是把吐蕃军勾引出来,然后就地全部解决,薛仁贵之前可用2000人干掉好几万人过,这是多么周密的计谋啊,兵法曰“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人问了,薛仁贵这不是犯兵家大忌吗?恩,他就犯了,真正的艺术型军事指挥家是因地制宜的使用计谋的,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只会按部就班的将军打不出漂亮仗。咱开国大将陈庚还使用过两次埋伏的计谋,这不也是兵家大忌吗?可是人家是大胜.可见薛仁贵的计谋到的何等地步。按照安排,吐蕃基本就栽在这里了,可是因为一个人,这一切都成设想了。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那个人就是薛仁贵的副将,名将郭孝恪的二儿子,郭待封,也就是给薛仁贵看粮草的那个,那郭待封是名门之后,并且出征前官位甚至和这个农民出身的薛仁贵一样高,凭什么当他的副将啊,所以书上就写了“多违节度”,总违反命令。按照开始的计划实施,薛仁贵先打到乌海,胜利了,砍死一万来人。这下一步就完蛋了,郭待封没听薛仁贵的,继续带着粮草前进,薛仁贵知道这事情以后差不多就预感要完了,他再带部队回去接郭待封,在平地上让敌人的优势兵力给包围了,那就彻底完了,他下令让郭待封快点走,郭待封也没急行军。等快到了乌海了,还没碰上薛仁贵呢,人家吐蕃的20万军队真出来了,郭待封这小子把粮草辎重全丢了。薛仁贵听到这个,也就知道基本完蛋了。然后吐蕃纠集60万军队和薛仁贵这支7万人无粮食的军队决战,还是归于薛仁贵能打啊,才能保下一些军队,吐蕃应该也损失很多,否则他完全可以杀了薛仁贵,为什么不杀呢,他被薛仁贵这种气势给震住了,他们想象得到,这次他们利用了唐军将帅不和的矛盾,取得了胜利,但是如果再来一个薛仁贵,他们就受不了了,可以说后世唐朝再鲜有薛仁贵这样的人物了。这次战争并没有全军覆没,且《旧唐书》上也没有记载,只是宋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写了,但是议和罢兵和全军覆没明显矛盾,旧唐书的记载应该是真的。本来这场战争完全可以压制住吐蕃,估计也不会发生92年之后长安被攻破的惨景了。

在象州,薛仁贵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被正史的有限篇幅给去掉了,但是人民不会忘记,在河东薛氏的家族志以及其他一些史书上清晰的记载着他感人的故事.在被贬象州期间,薛仁贵协助州官,治政安民,首先平息了匪患,又动员富户救济灾民,当久旱逢雨之时,又率领农民拦水浇田,其它打抱不平、调解纠纷、敬老爱幼等仁风义举枚不胜举,州民感之不尽。当薛仁贵奉命再次出征离别象州时,州民当道跪留,哭声震天。当次年得知薛仁贵病故时,州民建庙建冢以祀,感恩戴德

 

 

     任何战争的溃败都有其溃败的根源,大非川之战战败的根源其实还是源于唐朝的府兵制度的过时,和唐朝的第三代将领的匮乏,至薛仁贵、裴行俭后唐朝第三代将领几乎断代了,像后来的张守圭、薛讷、阿史那忠这些将领在薛仁贵死了将近20年才崭露头角,大非川之战前期选将当时成为唐朝最头痛的问题,以当时的情况看,主将的选择薛仁贵是绝对正确的,关键还是在于副将的选择。郭待封曾参与过灭高句丽之战,不过是做为李绩的副将,当然可以看成朝廷重点培养的对象,实际上在灭高句丽战役上面郭待封并无实质的战绩,而大非川之战将其用为薛仁贵的副将也理所当然的是为了将其栽培。曾经刘仁轨上表提拔薛仁贵长子薛讷为薛仁贵的副将,不知什么原因被朝廷否决,以至于薛郭两人的矛盾显现出来。薛仁贵是个伟大的军事战术家,而郭待封除是郭孝恪的儿子以外,其实就是个草包,一个天才却由一个草包来做配合,那只会拖人家后腿。

 

   根据大非川战前薛仁贵的分析和整个战役的具体部署,可以看得出,薛仁贵是对整个战局有着一个相当精确的分析,在薛仁贵出兵的同时,唐以西突厥首领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牵制吐蕃在西域的兵力,与薛仁贵遥相呼应。可见,唐廷为此次征战下了一番功夫,薛仁贵使“围魏救赵”之法,同时西域布置的兵力起牵制作用,战略部署也可谓高明。郭待封首先不听命令,将粮草辎重带离防守区域,然后又以樟气和高原反应为理由将粮草缓慢押运,导致整个战役的蹦盘,其主要责任是无法推卸的。大家都知道,苏定方灭了西突厥后,安西都护府久疏于战事,军队士兵的战斗力也是比较弱的。 大非川之战的战败原因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唐军安西都户久疏与战事,实战经验薄弱,安西兵战斗力不足。

 

   2唐朝政府队是仓促应战,战前准备不充分。

 

   3唐朝府兵制的弊端在这一事情完全显露,国家将领匮乏。

 

   4郭待封贻误军机。

 

   5敌军主将葛尔钦陵是吐蕃全史第一名将,战神,善于用兵。

 

   6薛仁贵面对郭待封的行动没有做及时的调整。

 

   7吐谷浑亲吐蕃,没有人民优势。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