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周秦以来,人之姓大多从父,即以父之姓为姓,代代相传。但是,古代也有少数随母姓的,古人叫作“冒姓”。顾炎武就曾说过:“今人多有冒母家姓者”。(《日知录》卷二十三《冒姓》)遗憾的是他未举出明代的“多有”的有关例子。从古代文献看来,冒姓的隋况在汉晋时期较多,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就说汉代有或从母姓的,从有关材料中,不仅有从母姓的,还有从外祖母姓的。例如:
《汉书·外戚恩泽侯表》有“扶柳侯吕平”。吕平是吕后姐姐吕长姁的儿子,所以会姓吕,很明显是因吕家权高势重而从母姓的。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赵王刘彭祖有宠姬名淖姬,“甚爱之,生一男,号淖子”,这也可能是以其母之姓淖为淖。
《汉书·夏侯婴传》载,夏侯婴之曾孙夏侯颇娶了平阳公主为妻,平阳公主之母姓孙,故称孙公主。夏侯颇之子孙“更为孙氏”。这是从了外祖母之姓。
从汉代的材料看来,这些从母姓者都是皇室或大贵族,从母姓的现象,很可能出于大贵族中一夫多妻制下的多子女为了按生母的地位来区分高下贵贱的需要,来区分远近亲疏的需要。《公羊传·隐公元年》有过“子从母贵,母以子贵”的记载。汉代比较重视这一点,如东汉末年,公孙瓒在宣布袁绍的罪状时,就专门强调过:“《春秋》之义,予以母贵”(《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引《典略》)。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载许荣上疏中有段话说:“今台府局吏,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皆得命议,用为郡守县令。”可见当时有一部分门第太低的庶族为了进入官场,而从了母姓。
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曾赐皇太子姓武,这是赐母姓,与上述各例又有些不同。
总之,古人从母姓者虽然不多,但并非没有。所以,对于今天有部分家庭子女从母姓的,用不着大惊小怪,这也是古已有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