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一字多音多意、同音多字的情况很多,如“进士尽是近视”,光听发音是很难区别的。旧时由人的姓氏与避讳之字字不同而音同引出的笑话就十分有趣。如陈先生坐船,若遇有人问贵姓,他是绝不会回答姓陈的,要姓“浮”,因为“陈”与“沉”同音,姓陈就犯讳忌。生意人十分讳忌“折(shé)本”。如果余姓生意人回答他人问贵姓,他一定回答姓“赚”,问话人要称其“赚先生”。同样道理人们称猪舌头叫“赚头”或“口条”,生意人出门在外遇见蛇称“钱串”,以示吉利。
相传过去有一位秀才,大年初一陪几位好友去一人家拜年,主人对秀才不甚熟悉,于是拱手相问:“先生贵姓?”秀才生性浪漫,不拘小节,但又怕大年初一主人犯讳,只是笑而不答。主人大约猜出秀才的意思,便说:“但说无妨。”秀才见主人执意要阔,便说:“主家莫见怪,说出来怕你不慎吃了。”主人抚掌而笑,说:“尊姓范(饭)?”秀才说:“不是。”主人说:“姓蔡(菜)?”秀才答:“不是。”“姓余(鱼)?”“不是。”其实主人也是个豁达之人,于是一口气说了:“姓唐(糖)、姓姬(鸡)、姓羊、姓牛……”秀才见主人硬是一问到底,便脱口而出:“鄙人姓史(死、屎同音)。”结果,情形十分尴尬,因为秀才不能答姓“活”,因“活”与“何”同音,否则就改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