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要闻导读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导读

北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的文化、博物馆项目

12/8/2020 10:32:11 AM | 2504106次阅读 | 来源:文博头条




2020年12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涉及到文化产业、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的关键词包括:


  • 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健全完善

  •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

  • 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 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 加强“三条文化带”传承、保护和利用

  • 建设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

  • 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和大运河博物馆

  • 推进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

  •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

  • 打造一批国际级文化展示平台

  •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

  • 建设博物馆之城

  • 打造一批文化体育新地标

  • 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

  • 促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

  • 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

  • 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

  • 加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化运营管理

  • 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 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群

  • 持续深化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

  • 推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用好文创板平台

  • 建设版权运营交易中心和艺术品交易中心

  • 培育头部文化企业

  • 做强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

  • 建设设计名城

  • 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建设

  • 促进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 举办历史文化名城论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活动

  • 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重大文化交流

  •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 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 城市副中心三个文化设施建设

  • 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建设

  • 奥运博物馆建设等(以上为文博头条初步梳理)



文件全文: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文件重点梳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委就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01

到2035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展望2035年,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将显著增强、“四个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更加适应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需要,成为拥有优质政务保障能力和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加成熟,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

“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城市副中心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中国首善之区基本建成,平安北京建设持续巩固拓展,韧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健全完善,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更加充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碳排放率先达峰后持续下降,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市民“七有”“五性”需求在更高水平上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健康北京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02

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

1、全力做好政治中心服务保障。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结合功能疏解、搬迁腾退,推进老城重组,优化核心区功能布局,营造安全、高效、有序的政务环境。加强中南海—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沿线、玉泉山及周边空间管控和综合整治,严控建筑高度,强化安全保障。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推进国家功能区建设。持续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完善重大国事活动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健全“四个服务”相关体制机制。

2、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持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建设人文北京。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和首都高端智库建设。聚焦建党100周年等历史节点,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实施北京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建设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北大红楼)、抗日战争(卢沟桥和宛平城)、建立新中国(香山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片区,打造全国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注重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保护好两轴四重城廓棋盘路网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扩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范围。统筹做好文物保护、腾退开放和综合利用。加快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推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传承、保护和利用,建设好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推进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加强“三山五园”地区整体保护,建设好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国际级文化展示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之城。积极发展实体书店,广泛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京城。建设新型网络传播平台,打造全国标杆性区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办好文化惠民活动。补齐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市南部地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短板,打造一批文化体育新地标。提高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效率,促进公共文化供给多元化、服务方式智能化。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打造更多网红打卡地。加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规范化运营管理,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打造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持续深化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推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用好文创板平台,建设版权运营交易中心艺术品交易中心,培育头部文化企业。做强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品牌文化活动,建设设计名城。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建设,促进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举办历史文化名城论坛、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等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国际重大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3、加强国际交往中心设施和能力建设。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进一步增强外交外事活动承载力。扎实推进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建成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启动建设第四使馆区,完善大兴国际机场城市副中心等地区国际交往服务功能。加强国际交往功能区周边综合整治和环境提升,完善商务等配套功能。规划建设国际组织集聚区,争取一批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专业机构落户。


加快国际会展业发展,建设新国展二三期,启动大兴国际机场会展设施建设。承办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国际文化旅游活动,持续办好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加快推进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建设国际语言环境。积极参与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与国际友城交往,深化民间交往合作。


4、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制定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建设科技北京。办好国家实验室,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怀柔科学城)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推动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布局建设,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持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纳米能源、应用数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统筹布局“从0到1”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聚焦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关键设备、新材料等短板,完善部市合作、央地协同机制,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绿色通道。


推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进一步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发挥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作用,率先建成国际一流科学城。进一步突破怀柔科学城,推进大科学装置和交叉研究平台建成运行,形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进一步搞活未来科学城,深化央地合作,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引进多元创新主体,推进“两谷一园”建设,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进一步提升“一区”高精尖产业能级,深入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顺义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建设,承接好三大科学城创新效应外溢,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强化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带动作用,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试验区,推动“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等落深落细。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提升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能级。促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支持在京高校和科研机构发起和参与全球重大科学计划,办好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等国际性科技交流活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落实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积极培育硬科技独角兽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03

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1、持续推动疏解整治促提升。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深入落实中央“控增量”“疏存量”政策意见,动态完善新增产业禁止限制目录,完善功能疏解引导和倒逼政策。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持续开展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有序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保留一定重要应急物资和城市生活必需品生产能力。严格落实人口调控责任制。创建基本无违法建设区。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推动腾笼换鸟,改善人居环境,优化提升首都功能。


2、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牢固确立绿色发展定位,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打造便利可达的城市滨水生态体系,建设潮白河生态绿带,创建大运河5A级景区,推动和天津、河北通航。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行绿色建筑,建设北京绿色交易所。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建成行政办公区二期,实现第二批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入,带动更多功能和人口转移。高标准运营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一期,谋划建设二三期。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三个文化设施、通州堰、六环路入地改造、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路县故城遗址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确保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小镇精彩亮相。围绕“3+1”主导功能谋发展,大力建设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台马科技板块和中关村通州园等片区,办好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高端商务、文化旅游、数字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央企、市属国企等优质资源落地。推动老城双修,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提高城市治理智慧化水平。抓好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落地实施,推动一体化发展。引导适宜产业向北三县延伸,打通道路堵点,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优化居住、养老等配套布局。


3、推动形成更加紧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作用,带动环京重点地区发展。坚持把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作为分内之事,建成“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规划建设,推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唱好京津“双城记”,加强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推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的融合。


大力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推进京雄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推动铁路客运和货运外环线建设,推动过境货运功能外移,推进丰西、双桥编组站外迁


加快京滨城际京唐城际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城际铁路联络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深化区域大气、水和固体废物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支持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在津冀布局,加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深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就业、养老、社保等政策衔接,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体制机制。


4、高标准完成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任务。成功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高质量完成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赛事组织、场馆运行和外围保障,提升筹办工作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坚持“三个赛区、一个标准”,统筹做好交通、餐饮、住宿、医疗、安保等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做好市场开发、宣传推广、媒体运行等工作。精心策划组织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文化活动。依据疫情变化调整办赛策略,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和预案。加强冰雪运动队伍建设,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带动市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冰雪运动。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提升智慧城市服务水平。因地制宜规划推进场馆可持续利用,加快建设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延庆),建设北京冬季奥林匹克公园(石景山)奥运博物馆,打造值得传承、造福人民的双奥遗产。协同建设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

04

率先探构建北京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1、抓好“两区”“三平台”建设。


全面推动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科技、互联网信息、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文化旅游、教育、健康医疗、专业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


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国际商务服务高端产业三个片区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北京区域)建设。


推动京津冀协同开放。强化“两区”政策联动,实现“1+1>2”的效果。持续扩大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国际影响力,组建全球服务贸易联盟,建设服务贸易特殊监管区,促进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融合发展,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展会。


办好中关村论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与科技成果发布、展示、交易的重要平台


举办高水平金融街论坛,打造国家金融政策权威发布平台、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宣传展示平台、服务全球金融治理的对话交流平台。


2、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北京智造”“北京服务”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以头部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一链一策”定制重点产业链配套政策。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持智能制造、高端制造方向,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一定比重。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在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等新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智造产业集群。固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


提升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保障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


加快数字货币试验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西城、海淀)银行保险产业园(石景山)基金小镇(房山)金融安全产业园(房山)等建设,支持各类金融企业做大做强。稳妥推进数字货币研发应用,发展全球财富管理。激发科技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业活力,发展全国技术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


推动商务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提升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国际化水平,探索建立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行业联盟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织密便民商业网点,着力发展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抓好“米袋子”“菜篮子”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发展种业、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精品民宿,建设一批现代化设施农业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3、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深入实施北京大数据行动计划,加紧布局5G、大数据平台、车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赋能改造。实施应用场景建设“十百千工程”,率先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冬奥园区、大兴国际机场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鼓励线上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云上会展等新业态发展。加快企业数字化赋能,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健全数字领域法规与政策体系,完善数据共享规则和标准体系,培育数据交易市场,组建大数据交易所,促进数据资源高效有序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推动政务数据分级分类、安全有序开放,保障数据安全。积极参与数字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


4、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加消费有效供给,推动消费向体验化、品质化和数字化方向提档升级,大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做优平台企业,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强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增加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供给。推进传统商圈改造,打造一批购物小镇,提升特色商业街区品质。繁荣夜间经济。积极发展首店经济,布局免税店,促进境外消费回流。扩大入境旅游。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投资,实施一批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的重大项目。强化高精尖产业投资。持续加大对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城市南部地区等重点区域的投资力度。扩大轨道交通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强化城市更新、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畅通超大城市现代流通体系,提高高铁、国际航空货运等现代综合运输能力,支持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办好马坊等物流基地,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完善冷链网点建设,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


5、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滚动实施城市南部地区行动计划,抓好丽泽金融商务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房山北京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等重点功能区建设,优化提升南中轴发展环境,缩小南北发展落差。推动西部地区发展,建设北京京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首钢地区)提升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支持承接适宜的功能和产业,布局一批标志性重大项目,形成各具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打造首都发展新增长极。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深化平原区和生态涵养区结对协作机制,不让保护生态环境的吃亏。


6、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定北京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方案,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村地区管”体制机制,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激发农村“三块地”活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行动计划,强化产业提升和环境整治。推广王四营乡减量发展试点,全面推进“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制定“二绿”地区规划,探索实施路径,推动大尺度绿化。


7、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积极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首都机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大兴机场二期及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枢纽格局。推进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实施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行动计划,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推动天竺大兴机场综保区高质量特色发展和亦庄综保区建设。建设好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企业走出去,培育本土跨国企业集团,坚定维护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加强与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国家开放平台对接。完善京港、京澳全方位合作机制,促进京台交流合作。

05

深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切实提高首都城市治理水平

1、持续推动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深化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重点功能区规划、专项规划与街区控规有机融合,实现“多规合一”。严格落实减量发展任务,强化全域空间管控,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严控战略留白空间。全面实施增减挂钩,持续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减量提质。健全分级分责不分散的规划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城市体检评估,落实规划实施监督问责制度,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2、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制定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存量空间资源提质增效政策机制。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更新实施模式,推动平安大街鼓楼大街观音寺等重点片区更新改造,加快形成整体连片规模效应。积极推进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发展,加强工业遗存保护利用,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深入推进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行动计划,着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持续推进老旧小区、危旧楼房、棚户区改造推广“劲松模式”“首开经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多种形式推进老城平房区申请式腾退改善推动老旧厂房、老旧商场、老旧商务楼宇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领域相关立法。


3、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协调发展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织密城市路网,推进平谷线等线路建设,建成丰台站霍营(黄土店)等大型交通枢纽。实施市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整体提升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通密线推进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建设京门—门大线加强轨道交通与周边用地及城市功能一体规划。加快货运结构调整,推进“公转铁”和多式联运。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机制,优化能源结构。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科学构建综合管廊体系,引导市政设施隐形化、地下化、一体化建设。增强能源、水资源战略储备,加快天津南港和唐山LNG储备设施建设,推动南水北调中线扩能、东线进京工程市内配套项目,建设西郊、密怀顺等地下蓄水区,完善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大幅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城区积水点动态清零,建设海绵城市。加强人防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军民兼用。


4、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建设数字孪生城市,高标准构建城市大脑网格化管理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手段等创新。建设自行车道网,改善慢行出行环境。构建健康街区评价指标体系,营造人本友好、安全、健康的城市公共空间。


5、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基层治理体系。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街道乡镇职责清单和赋权清单制度,加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协管员队伍整合,统筹推动撤村建居、街道和社区规模调整。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持续为社区减负。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办好社区议事厅等多种平台,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街巷长、社区专员、小巷管家等作用,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实施新一轮回天地区行动计划,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打造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大型社区治理样本。

06

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着力建设健康北京

1、健全首都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深入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落实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做优做强市级疾控中心,规划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址,推进市、区两级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统筹布局P3实验室。加强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制定实施新一轮健康北京行动计划。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健康联合体试点,实现全市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动态全覆盖。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实现每区都有三级医院及标准化建设的妇幼保健院。加大中医药创新和人才培养支持力度,设立市级中医医学中心推进研究型医院建设,示范建设研究型病房,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科研攻关,支持新型疫苗、诊断技术、治疗药物、高端医疗设备等研发应用。建立高水平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加强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使用,推动互联网诊疗服务。


2、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完善街道社区就近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养老服务驿站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养老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培育养老新业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养老资源在周边布局,推动异地医保一体化结算。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保持城市活力。


3、着力提升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推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打造百姓身边的“一刻钟健身圈”。促进体育新消费,推动健身休闲等体育产业发展。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引进国际高端体育赛事,完成工体改造,办好亚洲杯足球赛。

07

聚焦“七有”“五性”,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研究制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稳步提升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取缔非法收入。


2、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规范社会力量办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学区制管理和集团化办学,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优先补足重点区域和结构性缺口。完善市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统筹机制,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在京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市属高校内涵、特色、差异化分类发展。加快推进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建设。推进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打造“未来学校”。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3、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有序均衡供应住宅用地,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鼓励存量低效商办项目改造,深入推进集体土地租赁住房试点,持续规范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优化住房供应空间布局,促进职住平衡。深入实施物业管理条例,健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形成社区治理合力。发挥业委会(物管会)物业行业协会作用,开展物业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着力提高物业服务水平。鼓励用市场化手段破解老旧小区、失管弃管小区物管难题,推动物业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4、着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服务群众的响应机制和打通抓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工作机制。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好发挥12345市民服务热线作用,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用好民生大数据,推动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08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坚持“一微克”行动,以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为抓手,聚焦机动车、生产生活、扬尘等领域,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巩固平原地区“无煤化”治理成果,科学有序推进山区村庄煤改清洁能源。严控、调整在京石化生产规模。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实施二氧化碳控制专项行动和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


2、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障。坚持河湖长制,统筹治理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加快补齐城乡水环境治理短板。持续推进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拒马河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完善流域、区域水生态补偿制度,保护好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实施好节水行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实现经济社会用水总量零增长,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3、提升生态环境空间容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建立林长制。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实现生态空间只增不减。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抓好核心区绿化,开展长安街中轴线沿线绿化景观优化,推进“院中一棵树”口袋公园道路林荫化设。推进温榆河公园一二期南苑森林湿地公园等成长型公园建设,推动绿隔地区城市公园环、郊野公园环建设。推动城市绿道和森林步道建设。深度挖掘传承世园会遗产,办好园艺小镇。全面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继续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全面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大拆违还绿、留白增绿力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XzyAZnAyDjtBgtlA-ewKg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