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要闻导读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导读

央媒眼里的我省4名“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7/25/2021 6:11:42 PM | 2029153次阅读 | 来源:山西组工

天镇县委书记王建江:
“万家乐”书记
图片

  2018年8月,王建江(中)深入南河堡村实地察看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并到蔬菜交易中心了解青椒种植和销售情况。

  时至盛夏,山西天镇县却有着别样的凉意。走进“万家乐”移民新区,宽敞的党群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映入眼帘,一排排灰白相间的六层小楼随着葱茏的花木延展开去,“走出大山天地宽,勤劳建设新家园”的标语赫然在目,映照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
  2019年,10232名群众从大山上的土窑洞易地搬到县城,完成“万人大迁徙”,天镇从此摆脱了困扰世代的贫困。
  改变不止于此:“烂河滩”变成水光潋滟的“鸟天堂”;“空心村”变成长城脚下的网红“打卡地”;光伏扶贫项目惠及4.4万贫困人口……
  推动山乡巨变的“头狼”,就是山西天镇县委书记王建江。
◆“一定让搬出土窑洞的群众安居乐业”
  5年前,王建江初到天镇时,摆在他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光景:北部横亘阴山,“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南部山区,“一个窑洞挤三代,一件布衣穿四季,一颗药片治百病,一顿细粮过新年”。深度贫困如阴霾一样笼罩着这里。
  穷家难当!重重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县委书记的肩上。
  “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首要民生工程,对全县来说,更是一个重要发展机遇。”王建江说。
  夜深了,县委大楼书记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王建江伏在案头,翻看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易地搬迁扶贫的讲话,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深度贫困村的百姓搬到县城!
  将想法落地,谈何容易,但王建江毅然选了一条难走的路。搬迁的第一道坎儿,就是干部群众的抵触情绪。
  县里拿出的搬迁方案是将所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村村民整体搬到县城。对此,不少群众心存疑虑:“我们祖祖辈辈住在山里,搬到下边我们吃啥喝啥?”一些乡镇干部也觉得,动员群众难,日后管理难,就近搬迁更好。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海燕对此记忆犹新:“当时很多干部都不理解,觉得负担太重。”
  群众故土难离不愿搬,干部怕引发矛盾皱眉头。但这些都没有动摇王建江的决心。
  2017年5月13日,一场对全县实施易地搬迁意义重大的会议在米薪关镇召开。王建江召集米薪关、贾家屯、赵家沟、南高崖4个乡镇的党委书记、镇长,以及县委县政府负责易地搬迁的干部全部参会。
  时任南高崖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的牛建伟先开口了:“我们21个村中,有12个村符合搬迁条件。你就说离乡政府最远的村,开车过去要2小时,交通不便,水也没有,住的那土窑洞快塌了,每次下雨我们都不放心,得去村里看看。”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最后算下来,全县需要搬迁的人数在1万人左右。
  “咱们再来算算,在县城建一个万人搬迁社区,与就近搬迁相比,成本差多少?”王建江看讨论越来越深入,不自觉把腿盘上了凳子——这是农民出身的他一直保留的习惯。
  王建江和干部一起算土地账、成本账、房产账、收入账,思想疙瘩一个个解开,饭菜热了又热,会议从早晨一直开到下午5点……
  2019年4月21日上午,天镇县“万家乐”移民小区内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入住正式启动。新区集中安置28个整村、58个插花村、10232人。与乡村就近安置相比,节省土地1768亩,水电路网集中配套,节省成本9300余万元。
  就在这个档口,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有的村民牵着牛进了小区,有的不放心村里的地,每天跑回村里看……干部们犯了愁。
  “安居乐业,只有乐业,才能搬得下、稳得住。”王建江深知就业对老百姓的重要性,提前对工作做了“加法”——移民新区对面15万平方米的扶贫产业城已经建成,招商引资正在以最快速度推进。
  “全县派出多个小分队,逐个攻破难关。”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建明回忆,那段时间干部们“拼”了。
  无论烈日还是暴雨,王建江带领全县干部奔跑在村民家中、建筑工地、企业车间,加足马力解决移民的“饭碗”问题——
  全县组建党政招商考察团,北上首都、转战邯郸、南下太原、奔赴岢岚,引进35家加工企业,创造就业岗位6000余个,招引了大伟嘉生态循环金猪、东瑞集团葡萄酒庄、恒宗药茶产业园等一批“亿元级”产业项目。
  为解决搬迁群众普遍没有技能的新难题,王建江又和包联市领导到定点扶贫单位——国家人社部找出路,建成全国首家人社扶贫技能培训基地,为提升“天镇保姆”、锻造“天镇工匠”打开通道。他还主持起草《天镇县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倡议对全部学员实行免费培训、用餐、住宿、推介就业、办证“五免”服务;围绕5500余个用工岗位,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就业率不断提升。
  如今,走进万家乐扶贫产业园区,一个个高大的扶贫车间整齐排列,生产车间里隆隆的机器声不绝于耳,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谁能想到,“土坷垃里滚了大半辈子”的农民,竟能进了工厂挣工资!
◆“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难也要干”
  作为“一线总指挥”,重点工作抓哪些,考验着县委书记的决策能力。王建江作决策,有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百姓。“就天镇而言,脱贫攻坚办大事,必须解决好‘难不难’和‘服不服’的问题。”
  “霞烟映碧水,千鸟逗河莲”,这两年,来天镇的游客明显增多了。每年11月前后,赤麻红嘴鸭、扁嘴鸭、大雁、黑水鸟等在此聚集,南洋河成为鸟类爱好者的“观鸟圣地”。
  南洋河位于永定河上游,由西向东横穿天镇县境,境内长度62公里,流域面积1148平方公里,是天镇的母亲河。然而过去的南洋河,河道污染严重,垃圾和建筑废料堆积,“臭气与蚊蝇齐飞,污水与烂泥一色”,被人们称为“烂河滩”。
  “好生态是老百姓最关注的焦点、最直接的感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精力搞生态治理,对深度贫困的天镇难不难?群众对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服不服?我觉得,老百姓期盼的事,再难都要干。”
  王建江仍记得,作出治理南洋河的决定,并不容易。首先是资金从哪来,一直困扰着他。
  办法总比困难多。王建江三赴北京,和企业家一起算长远账、子孙账,算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账,最终跻身永定河流域重点项目。在万家寨水务控股集团挂牌的第一天,他抱着图纸、方案,汗流浃背上门争取项目。陈耳东董事长握着他的手动情地说:“我们一开张你就上门了,这样的县委书记不支持不行。”通过招商引资,天镇引进永定河股份公司投资80%、政府投资20%,并争取到社会、银行融资等支持,南洋河整治项目顺利开工。
  南洋河项目用3年时间完成核心区生态治理,绿化岸堤22公里,恢复湿地1.4万亩,造林绿化、建设用工和后续管护让835名贫困群众直接增收。目前接续推进的三期工程完成后,将在沿河5乡镇、61公里呈现“百里绵延、碧波荡漾”的生态美景。
  群众事,无小事。南洋河整治的过程,让王建江更加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发现了文旅扶贫的路子。
  “我的家,李二口……”,每天上午,天镇县李二口村头的大喇叭都会播放悠扬的村歌。村内古朴的长城风格建筑,与山上绵延的长城遗址遥相呼应。
  “你看我们村美不美?以前我们连米面都吃不上,现在靠旅游致富,家家都买了车!”说到村里的变化,李二口村党支部书记王江脸上满是自豪。
  2017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面对这个重大机遇,王建江曾经疑惑过:“在长城脚下脏乱差、底子薄的李二口搞文旅扶贫行不行?在远离县城的空心村建文化场馆对不对?”经过反复研判,王建江最后拿定主意,要快速推进、高标准建设李二口长城民俗文化村,仅用1年时间建成完工。
  “为了抢抓机遇、尽快完工,王书记当起了‘包工头’,亲自督导工程进度。”逯家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贺占军当时是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的一员,经常跟着书记进村入户调研。“王书记处理公务常常到晚上,但即使是半夜十一二点,他也要去李二口看看。”
  因为大胆谋划、大胆决策,在2019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前1年,李二口已经建成民俗村落和四个文化展馆,成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首都看山西”的第一地标。
  就这样,昨日的“空心村”变成了今天长城脚下的网红“打卡地”。今年4月,首届李二口长城文化节举办,日客流高峰达3.5万人次,推动去年旅游经济收入上到7.18亿元。
  把光伏扶贫产业作为突破口,建成光伏扶贫电站6.48万千瓦,年收益3800万元,实现了“晒太阳”到“种太阳”的转变;坚持“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融合发展理念,大力提升全省单体最大奶牛养殖园区中地生态牧场,带动3000户群众稳定增收;建立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125个村级服务点,网络销售农副产品3400万元,电商交易额1.54亿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聚焦群众所需所盼,一个个问题得到破解、一件件实事逐步落地。
◆“‘头狼’就要奉献牺牲、蹚水探路”
  “一群狼踏着没膝积雪寻找食物,领头的狼不仅要有奉献牺牲精神,也要有蹚水探路的勇气,更要树立全局观,一心为公带领群体团结协作,不能单打独斗。”这是王建江给全县副科以上干部讲党课时的形象比喻。
  谈到王书记,干部们不约而同给出两个“关键词”:超前决策、工作很“拼”。而这两个特质,正是“头狼”血性的集中体现。
  如何像“头狼”一样把好方向、作好决策?王建江拿出了自己的工作秘诀——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中把握政策前瞻性。
  多年政策研究室的工作经历,练就了王建江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担当不是盲目担当”,每晚,他都要拿出时间,专门研究政策文件的内涵深意,“政策从酝酿到出台,有一个时间差。如果等到红头文件下来,发展机遇就错过了。”
  超前决策,让天镇几次能够抢抓机遇、规避风险。
  2017年,面临搬迁群众故土难离搬不出、没有产业稳不住、产业资金花不出的困局,县里能不能用种庄稼的钱“种车间”“种厂房”?敢不敢在政策文件出台之前拿主意、做决策?王建江带领县委中心组反复研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把握趋势、超前谋划、大胆决策,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工建设“万家乐”扶贫产业城;在国家提倡支持扶贫车间的正式文件出台后,产业城一期已经完工,16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落地。
  2020年大年初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一名大学生从武汉返回天镇过年,且出现疑似症状。在全国还没有出台大规模实施封闭小区等政策时,王建江顶住压力,当即决定封闭大学生所在小区,同时协调农超为小区居民送菜送日用品,平稳度过了疫情最凶险的时期。
  周围干部说起王建江的“拼”劲儿,“没人能比过他!”
  拿调研来说,他认为“调研不只是田间地头走一走、在人民群众面前晃一晃、电视上面露一露,最重要的是出成果、出办法。”5年来,王建江走遍了全县120个贫困村,为了能够破解问题,每次调研结束后,他都要召集干部讨论,常常叫上退休的老干部、老专家,力求把问题研究透、琢磨透。
  “每天工作到半夜,是他的常态。他的生活被工作填满,午休也常常是在下乡调研的路上。”贺占军说。
  “当干部,就得有奉献牺牲精神。一个人一辈子工作年限不是很长,如何把作用发挥好,通过自己平生所学,拿出成果,让老百姓享受到,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面对繁重的脱贫任务,王建江常常这样鼓励干部。他提出一线选兵、练兵、带兵、用兵,5年来,195名年轻“头狼”脱颖而出。
  “既要当好车把式,又要当好驾辕牛”,在王建江的带领下,天镇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5年间,天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天镇12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94万户4.73万人稳定脱贫,实现贫困县顺利摘帽。
  7月5日,天镇县遭受冰雹暴雨袭击,农作物受损严重,部分区域接近绝收。在接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表彰返回县里后,王建江顾不上休息,彻夜研究,第二天一早奔赴受灾一线……


新华社


晋中市太谷区委书记刘伟:

旱地拼出现代农业“高地”

图片

  晋中市太谷区委书记刘伟(右一)深入山区乡镇调查指导林业产业发展工作。
  12年,靠着敢闯敢试的干劲、久久为功的韧性,他坚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成功创建了全国首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了一批高效发展典型,推出了一批优质特色品牌,使当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他叫刘伟,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委书记。

  2009年到太谷工作后,刘伟便与当地农业专家一起谋划发展路径,想在有机旱作农业上闯出一条新路。

  “太谷是传统农业县,但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研究、试验。”刘伟说。在省市两级政府支持下,他主动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走遍了国内的农业高新区考察、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如今,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近千项。华为、阿里巴巴、中信等知名高技术领军企业进驻农高区,全球第一大植保公司中化先正达与农高区展开深入合作……
  “我们不仅要搭建起农高区坚固的框架,还要丰满它的血肉,努力在有机旱作上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刘伟说。
  亚洲最大的藜麦基因库、2000多份特色谷子品种、北方有机旱稻……打造农产品“特”“优”科技高地,成为刘伟在太谷的新目标。
  近日,落日余晖洒向大地,太谷区阳邑村的100亩有机旱稻试验田中,农民王金宝在稻田里拔草。他告诉记者,旱稻长势良好,10月份可收割。
  “我们试验的旱稻只需普通水稻20%的用水量,政府提供土地、资金支持我们搞试验。一旦试验成功,北方干旱地区主粮将被有效替换。”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董琦说。
  在太谷区范村,近2000亩荒山荒坡、撂荒地上建起了智能有机旱垣温室。这不仅高效利用了荒山荒坡、丘陵地区土地,还通过运用智能控制、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让温室人力成本节约40%、节水60%,实现了“大棚上山、平川种粮”。太谷围绕本地特色发展的功能杂粮、功能食品已销往全国各地。
  “外界评价太谷时,大都会说‘太谷农民富裕得很’,这是我最愿意听到的话。”刘伟说。
  在太谷12年,刘伟足迹遍布太谷各个村社,对重点农业生产地区进行“三月一走访”,持续追踪农民生产状况。
  记者来到刘伟重点走访地之一的太谷区闫村。正午阳光正烈,在闫村的蔬菜大棚区,农民韩胜亮把大棚里的水肥阀门打开后,与记者攀谈起来。
  “水肥一体化、椰糠种植、熊蜂授粉,这都是高科技玩意儿,省工还省钱,效果又好。”韩胜亮夸起了先进的大棚种植。
  记者了解,在闫村,3600亩耕地中就有2000亩设施蔬菜。在刘伟的关心、帮扶下,闫村形成了育苗、种植、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平日有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负责技术指导。有5亩大棚的韩胜亮,去年毛收入近30万元。
  现在,晋中国家农高区正加快建设现代科技农业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开放高地和农村改革先行区。与此同时,太谷还通过引进工商资本上山下乡,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户有了流转土地收入、务工收入和自身生产收入,村集体通过租赁土地和经营性资产收入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2020年,太谷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65元,连续3年位居山西全省第一。
  “在政府的引导下,让科研人员闯路子,让农民享受科研成果。以旱垣高效农业示范园项目为例,通过先行先试,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更率先探索北方旱作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刘伟说。

光明日报


太原市委常委、小店区委书记刘振华:

“事业是拼出来的,口碑是干出来的”

图片

  刘振华(中)在小店区汾东中学工地现场督导项目建设。
  “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时对党员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太原市委常委、小店区委书记刘振华履职过程中的座右铭。
  担任小店区委书记近4年,刘振华坚定不移把对党忠诚摆在首位,时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要求,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全区经济转型发展全过程,用实际行动和辛勤汗水,赢得干部群众的信赖和赞誉。
◆坚持新理念 下好“先手棋”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小店区的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亮眼:全区经济总量达1063.7亿元,占到太原市的四分之一以上。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这得益于区委主导的产业转型“先手棋”。
  2017年刚一上任,刘振华就提出:“要发挥小店区作为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升级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数字和智能制造产业。”他带领班子成员,坚持淘汰低质、高耗、重污染企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设立5亿元信创产业基金,建设山西信创产业园。龙芯科技、百信信息、诚迈软件等13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小店区。新的产业优势在小店区加速形成。
  在刘振华主导下,小店区高效运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对每家企业进行点对点精准服务,审批全流程公开化,办理时限缩短50%以上,政务服务事项85%实现网上办理,办理事项突破300万件。
  栽好梧桐树,凤凰自然来。新零售、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开花,全区累计引进资金1535亿元,2020年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4.6万户,比2015年实现翻番,占到全市总量的30%以上。
◆干好“心头事” 做好“贴心人”
  解决上学难,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刘振华深入群众,倾听民声,全面梳理学校、家长反映的焦点问题。从2017年起,他主导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新改扩建小学24所,使新建校区快速成长为优质学校,“上学难”得到实质性缓解,“上好学”的愿景逐步实现。2018年,小店区入选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
  干好“心头事”,做好“贴心人”。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刘振华始终紧盯“五大振兴”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刘书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知道农村需要啥。”小店区刘家堡乡王吴村党委书记王永强介绍,王吴村通过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设施蔬菜种植、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规模健康养殖”,入选农业农村部“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刘振华认真研判疫情形势,果断决策,带领小店区在山西全省最早进入抗疫状态,圆满实现了病例“零传播”、人员“零漏管”、管控“零盲区”、群众“零埋怨”、病例“零输出”、政策落地“零距离”六个零目标。小店区平阳路街道亲贤社区党委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
◆增强紧迫感 提升获得感
  刘振华常说:“干部有了紧迫感,群众才有获得感。”在刘振华的带动下,各级干部“访民意、察民情、解民忧”成为惯例,开“民情恳谈会”、建“民意台账本”、做“民忧化解制”,推动干部作风转变。
  “事业是拼出来的,口碑是干出来的。”刘振华倡导把调查研究贯彻于决策全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有一次,有群众反映区政务大厅人社窗口总是出现排队现象,他得知后,当天就来到政务大厅现场办公。经过调研,他简化办事程序,后来,再未接到群众对此进行反映。
  “既不因事小而不为,也不因事难而回避,更不能因短期难出政绩而懈怠,从能做的做起,找难做的突破,把好做的做好,向人民交上满意答卷。”刘振华不仅这样要求全区干部,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干部使用上,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字”好干部标准,注重突出实绩选拔任用干部,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用人导向,使全区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谈起下一步打算,刘振华说,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小店区必须找准定位,胸怀大局,不讲代价、不讲条件,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好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在小店区落地开花、生根结果。


农民日报


岚县县委书记高奇英:

将“两山”理念书写在岚县沟沟峁峁

图片

  高奇英(左二)在康农薯业连栋温室大棚了解脱毒种薯育苗情况。

  “二小在领导面前汇报时不结巴了,老马的身体看上去很结实,老光棍贾引明娶了媳妇,闫凤明的大儿子也结婚了,还没欠下外债……”7月3日,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县委书记高奇英谈起脱贫后农民的生活状态时,脸上洋溢出满满的成就感。

  二小姓郑,如今已经是岚县界河口镇副镇长兼东口子村党支部书记,老马大名马兰柱,今年73岁,是界河口镇会里村造林能人。2016年,在高奇英一班人“将改善生态过程变成老百姓增收过程”的理念设计之下,两人成立了森生财和林得财造林合作社,走上了生态脱贫的试验之路,拉开了岚县践行总书记“两山”理念的序幕。

  如今,两个合作社与另外3个造林、管护合作社共同成立了绿缘营林联合社,不仅输出造林、护林劳务,从事沙棘种植和林下种植,而且还办起了沙棘加工厂。

  在县委书记高奇英的带领下,岚县在帮扶6.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高质量脱贫中,生动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一条“荒山增绿、群众增收”的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双赢之路,不仅孵化出了可以接续乡村振兴的林业产业,而且强化了农民增收能力,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农民合作组织。

◆“让贫困户增收脱贫能出啥问题”

  2015年3月,高奇英到岚县担任县委书记。“当时,岚县被称为‘华北油松第一县’,苗圃里存着5亿株苗木。市场行情不好,一株8毛钱都没人要,不能老在地里长着啊。岚县有41万亩宜林荒山需要治理,有6万多贫困人口缺乏脱贫产业,生态脆弱和深度贫困相互交织。我就想,能不能让贫困户参与绿化造林?这样既能实现苗木去库存,还能让贫困户增收,就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调研。”高奇英说。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一个‘硬杠杠’需要突破:按规定,金额20万元以上的绿化工程,必须是有资质的绿化公司通过竞标来承接,本地贫困户不是想参与就能参与的。”时任岚县林业局局长的王志平说。

  “扶持一些由贫困户组成的造林专业合作社,把‘公司造林’变为‘合作社造林’,改公开招标为公开议标,把少部分人赚钱变为广大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通过到省城、下基层寻求智慧支持,高奇英找到了岚县生态扶贫的切入点。

  “在公开招标环节动刀子,出了问题咋办?”当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让贫困户增收脱贫能出啥问题,出了问题,我担着。”高奇英当场表态,统一了大家的思想,消除了顾虑。

  2016年4月,岚县首批31个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通过公开议标承接造林任务3.3万亩,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了贫困户参与造林绿化工程试点工作。同时,岚县建立了林业部门负责技术支持、扶贫部门负责贫困户审核、农经部门负责资质审查等多部门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31个合作社按照不低于80%的比例吸纳贫困户成员组建而成。

  “这个办法好,原先一家一户在自己林地里造林,贫困户劳动能力弱、技能差,有抵触情绪;有了合作社的带动,他们跟着劳动,积极性就起来了。”时任王狮乡党委书记的郭建明说。

  郑二小、马兰柱牵头的合作社那一年也承接了造林工程,贾引明、闫凤明等贫困户成为了合作社的成员。67岁的贾引明从前家里只有两亩地,一人吃饱都够呛,哪能娶得起媳妇!加入合作社后赚了钱脱了贫,还迎娶了邻村姑娘李二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造林劳务和护林员的收入加起来一年能收入个3万元吧,守家在地就脱了贫致了富。”闫凤明说。

  国家林草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三部委在全国推广了这一生态扶贫模式。

◆要让林子结出致富果

  造林工程资金的60%必须用于贫困户劳务支出,确保贫困农民真正受益。这成为岚县打破招标旧规改成议标制之后建立的新规。

  “我经常在大会小会上讲,合作社造林能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但工程安排、技术服务、利益分配等必须严格规范,县乡干部要担当作为。”高奇英说。

  随着生态造林工程的实施,岚县开始尝试由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对林木进行长期管护。目前该县共成立管护合作社12个,护林员776人,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树总有种完的一天,管护人员需求量也有限,到那时,岚县乡村振兴出路在哪儿?

  “经过合作社组织化的训练,贫困户的认识和劳动技能提高了,2017年我们以发展沙棘林产业为载体,启动了资产性收益试点,来破解中长期收益的问题。”高奇英说。

  具体做法是农户以退耕地20年的经营权入股,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发展林业产业,前5年,退耕还林户享受每亩1500元国家补贴。5年后,公司收益按6%给农户分红,如果遭遇不可抗拒因素,公司则付给农民每亩50元的保底收入。村集体每亩每年提取10元的公益公积金,作为集体经济收入。

  “这是个一举多得的办法,我能流转来成规模性价比高的退耕地利于产业发展,农民变成股东,村集体经济有收益,把我的事业变成共同富裕的事情了。”岚县别样红造林合作社负责人郭茂林在王狮乡蛤蟆神村流转了2254亩退耕地用于发展沙棘产业,为200多名贫困户提供了新的就业增收岗位。

  由此,岚县蹚出了脱贫期群众有劳务收入,巩固期有管护收入、资产收益,长期有林业产业分红收益的生态扶贫新路。

  几年来,岚县的扶贫专业合作社能力建设大大提升,全县有5个合作社掌握了沙棘种苗的扦插技术,自愿组成的联合社也把林业产业向林药、林菌、深加工等纵深方向突破,沙棘产业进入收益期,绿水青山在岚县正在成为“金山银山”。

◆“闺女肯定比保姆更贴心”

  6年下来,岚县新造林39万亩,覆盖全县121个村167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动5155余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4000余元,全县造林总收益达15亿元。

  随着合作社造林成为贫困户和广大农民的增收工程,岚县也成为绿化公司的“禁地”。可是面对31万亩生态林、20多万亩沙棘林的苗木需求、造林工程大蛋糕,总会有绿化公司“惦记”。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说情的“条子”和电话。

  “我就一个一个给朋友们解释,希望得到理解,大部分很通情达理,也有被拒绝的,马上就会来一句,不就是当了个县委书记,有什么了不起。”高奇英谈起这些年被不理解的经历,一脸的哭笑不得,个中酸楚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履职岚县县委书记6年来,尤其是脱贫攻坚的5年里,高奇英一直奋斗在脱贫一线,以身作则作表率,担当作为抓落实,无怨无悔。

  “最对不起的是偏瘫在床多年的老娘,她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党员,也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可是,时间长了,老娘见不到闺女的面,听不到闺女的声音,也会用另外的方式表达。我就劝她,不要跟人家保姆闹别扭,每次也答应得好好的,可是保姆再尽力,在娘的心里还是闺女更贴心,我在另一个岗位缺席了。”讲着讲着,高奇英哽咽了。



图片

源丨中国组织人事报、新华社

光明日报、农民日报

编辑丨申芯瑞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山西省委书记林武:以“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 奋力走好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

中共中央组织部:为百年大党千秋伟业提供坚强保证——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图片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主办

山西日报新媒体承办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BIZcizc358XXDapspqR3w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