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要闻导读 您的位置:首页要闻导读

琅琊山原来是他集资重建的?! 滁州在线 2015年06月17日 18:28 安徽 听全文

3/6/2025 6:44:06 AM | 98907次阅读 | 来源:滁州在线

说起醉翁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欧阳修和山僧智仙。但你知道吗?我们目前所见到的醉翁亭已非历史原物,现存的醉翁亭是清代全椒籍历史文化名人薛时雨集资重建的。时至今日,醉翁亭核心景区内仍保存着“醉翁亭”、“有亭翼然”、“晴岚叠翠”等多处薛时雨手迹。


6月12日下午,醉翁亭核心景区迎来7位来自苏州的特殊游客——薛时雨的后人,他们此次来滁的主要目的便是寻根问祖、缅怀先人。

薛时雨后人 130年后来滁“寻根”

当天下午3时许,记者在琅琊山北大门处见到了前来“寻根”的薛时雨后人,他们分别为薛时雨的孙子薛肇煌(现年86岁,曾任宝钢集团苏州冶金机械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薛企荧(现年80岁,曾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以及其曾孙薛国刚、薛国安、薛国骏等。随后,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张祥林及琅琊山管委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薛肇煌、薛企荧等人先后走访了醉翁亭及丰乐亭景区内的薛老桥、让泉、醉翁亭、二贤堂、保宋斋、意在亭、丰乐亭、保丰堂、危楼和芥舟等10余处院落景点,缅怀了先人的丰功伟绩。次日,薛肇煌、薛企荧等一行还驱车前往薛时雨祖居地桑根山(今全椒县马厂镇的老薛庄和白河村)寻根问祖,看望薛氏后人和父老乡亲,亲身感受家乡人的热情和淳朴。据现有资料推算,薛时雨后人此次来滁“寻根”距离薛时雨重修醉翁亭已有130余年。


( 图为薛时雨的后人们步入醉翁亭景区参观)


醉翁亭院内 现有多处薛时雨手迹

据了解,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开化禅寺(今琅琊寺)主持僧智仙为滁州知州欧阳修所建。当年,欧阳修常与同僚到亭中游乐饮酒、办理政务,自号“醉翁”,就以此为亭名,并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醉翁亭初建时只有一座亭子,宋明清三代又在其周围陆续增建了二贤堂、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览余台、宝宋斋、冯公祠等10余处单体建筑,逐步形成了一个古建筑群。”琅琊山管委会一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建亭900多年来,醉翁亭屡遭破坏,直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全椒观察使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貌。”时至今日,醉翁亭古建筑群入口处的“醉翁亭”三字门匾、内侧屏风院墙通道处的“有亭翼然”以及醉翁亭内的“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醉翁亭旁的“晴岚叠翠”等楹联匾额仍为薛时雨手迹。


 图为市政协文史委负责同志在醉翁亭内向前来探访的薛时雨后人展示相关史料复印件

后人齐追忆 希望寻根能牢记祖训

作为薛时雨的孙子辈,薛肇煌、薛企荧两兄弟一直情系先祖,并期望有朝一日能“叶落归根”。而作为薛时雨的曾孙辈,薛国刚、薛国安、薛国骏及薛晋、薛倩等人也对先祖的事迹十分敬仰,希望通过“寻根”能牢记祖训、传承文化。    据薛企荧老先生所提供的《福星薛氏家谱》显示,薛时雨共娶三房,依次为正室杨夫人、侧室沈孺人和汪孺人,育有葆桐、葆楹、葆樟、葆檉四个儿子。其中,薛肇煌、薛企荧的父亲为薛葆檉,而其原配刘氏,正是台湾第一巡抚刘铭传的女儿。“根据家谱,刘氏嫁给我父亲后生有一子(庭勳)二女(静如、遜成),可惜大哥早年夭折,没有留后。”薛企荧老先生这样告诉记者,“为此,我父亲又娶了我母亲沙氏,并生下了我们兄弟俩。”至于家族中的还有没有其他成员,两位老先生均告诉记者,受战乱及文革影响,薛家的大部分后人都走散了,就连其同父异母的一个姐姐前些年也失去了联系。    “我和弟弟企荧均出生在南京,1946年时,我们曾来过一次琅琊山,记得当年山里的树木长得很好,风很大,我还跟一位负责接待的老和尚谈论过‘沧浪之水’,其他的就记不清了。”现年86岁的薛肇煌在采访中如是说。据了解,为了缅怀先人,去年9月23日,薛企荧夫妇曾在儿子薛晋及女儿薛倩的陪同下到全椒县寻根问祖。今年6月12日,薛企荧带着大哥一家再次来到滁州。“以前我们忙工作、忙孩子,没时间到滁州缅怀先人;现在年龄大了,如果再不来,将来可能就没有机会了!”而作为薛时雨的曾孙辈,薛国骏则告诉记者,“我对先祖了解不多,只是小时候听父辈讲述过很多先祖的事迹,内心非常敬仰,希望通过此次寻根能牢记祖训、传承文化。”


图为薛时雨的后人在醉翁亭庭院前留影。


薛时雨重建醉翁亭


 据史料记载,薛时雨,字慰农,号澍生,晚号桑根老人,安徽全椒人。自幼专攻诗文,博览群书,清代道光二十八年(1849年)在安徽乡试获第一,咸丰三年(1853年)登进士,第二年授浙江嘉兴知县。曾官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    薛时雨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年轻时便经常到琅琊山赏景作诗,并写下了众多楹联诗词,“踞石而饮,扣檠而歌,最难得梅边清福;环山不孤,让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影香亭联),他甚至要“愿将山色共生佛,修到梅花伴醉翁”(琅琊寺山门联)。但咸丰三年(1853年),醉翁亭毁于战乱,丰乐亭也同时毁废。薛时雨从南京回全椒时,看到醉翁亭已亭倒阁塌,丰乐亭泉竭树枯,荒草丛生,非常痛心。他从小就十分仰慕欧阳修的学识品格。作为滁州人,难道能让醉翁亭、丰乐亭从此销声匿迹吗?他决心重修醉翁亭、丰乐亭,以拳拳之心报答故乡的养育之恩。    薛时雨虽做过20多年的官,却清贫如洗,要重修醉翁亭谈何容易。他找到江苏盱眙的吴勤惠,吴当时任四川兵部元帅,刚迁家在滁州居住。他被薛时雨的一番诚心所感动,答应资助他。他的亲友也纷纷捐款,学生们更是倾囊相助。就这样离动工所需的钱款还相差很多。实在没办法,他只得在南京玄武湖的赏荷亭摆下字摊,为来往游人题诗写字,以此募捐。而此时的薛时雨已年过花甲,又重病在身,常常每天接连为人写字10多小时,直到手脚麻木,两眼昏花。    经过一年多的辛苦奔波,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醉翁亭重建正式动工。薛时雨不顾重病在身,亲自督工,并提笔为醉翁亭书写了“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等许多楹联匾额。与此同时,他还在亭馆四周建花墙,并在院内添建一座小楼,登楼可观醉翁亭全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薛时雨,称其为“薛楼”,并把醉翁亭前让泉上的一座石桥,誉为“薛老桥”。光绪十一年(1885年)薛时雨病卒于南京。临终前他对家人说:“我总算对得起家乡了,我生前长期在外,没有看够滁州的山水,死后也要与琅琊山色为伴。”据传,薛时雨遗体从南京回全椒时,路过琅琊山,家人遵照他的遗嘱,抬着他的尸体绕醉翁亭和丰乐亭走了一圈,最后葬在全椒的青龙冈。

   图为薛时雨的孙子在薛老前留影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