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八大工程

浙江薛氏:丝织“夹缬”中国古代四种印花之首

2/27/2014 4:32:25 PM | 4314460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本指古代朝廷中染制出图案花样的丝织品,后流传民间,在棉织品上染制,也称夹缬。我国浙南地区以蓝草汁为染料,在丝或棉织品上染制出图案花样的,我们就称为蓝夹缬 

  自古以来,蓝夹缬一直流行在浙南地区,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鲜明的独特性,时代的发展使蓝夹缬技艺濒临消失。 

  据悉,乐清市北部山区还有人种植蓝草,还有蓝夹缬作坊存在。我们怀着探密的心情,本着抢救的旨意,于2006年至2008年间,对乐清市进行一系列的实地调查。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北距省会杭州市248公里,介于北纬27°58′—28°32′,东经120°47′—121°-15′之间。东临东海之乐清湾,南临瓯江,西与永嘉县毗邻,北与黄岩交界,东北与温岭县接壤。背山面海,海岸线长达129.6公里,北部为雁荡山脉。气候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气温17.7。就是这样优越的环境,使得乐清的靛青品质上优,声名远扬。 

 

    薛老板的夹缬作坊 

    作者:刘 剑 

  中国自古以来对手艺人是不大尊敬的。孔子在成年后回忆年少时的经历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根据先秦的多种文献记载,孔子确实多有谋生的手艺。这原本是大圣人讲述自己的励志过程,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对手艺人的轻视。虽然手艺人的地位低卑,但是手艺人的收入却是诱人的,特别是开染坊。山东民间就有这么一句俗语:开了染坊,干了药铺,忘了短路,也就是说如果开染坊、开药铺,即使短路(打劫)这一生财捷径也不会有人去干了。浙南夹缬简单地说就是染色,制作夹缬被也就是开染坊。在古代,染色自然是被读书人看不起的手艺活,在明代刘基编著的《多能鄙事》中,就有关于染色章节。然而,夹缬制作的利润却是可观的。在张琴的《中国蓝夹缬》一书中就记述了温州当地村民70年代卖蓝花布月赚1500元的惊人秘密 

    不过,如今的夹缬却面临着失传的难堪境地。20064月,我第一次听说了夹缬——这一列中国古代四种印花之首的工艺;5月初第一次见到了蓝白色彩,明快图案的夹缬被,同时在温州苍南见到了仅存一家的薛氏夹缬作坊,欣赏了流传千年的夹缬工艺,不禁为之惊叹!染坊的主人——薛勋郎起初着手夹缬也是因为这一行当的丰厚利润,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机器和化学染料的入侵,使传统的染色工艺——夹缬日渐示微。真正的手艺人陈康算老先生仙逝后,薛勋郎不得不从薛老板的角色转换成薛师傅。如今,薛勋郎不仅没赚一分钱,还赔上了近30万元。 

  59日下午,我们浙南夹缬调研组一行八人协同中央电视台10套的拍摄组来到了温州苍南县宜山镇八岱村,见到了夹缬的唯一继承人薛勋郎,见到了他简陋的染坊,见到了上百条精美大气的夹缬被。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薛勋郎与夹缬结缘纯属偶然。从部队退伍后,依据苍南沿海优势,薛勋郎经营起了水产,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温州特色经济大潮也使薛勋郎怦然心动。一次偶然的机会,薛勋郎结识了热爱中国蓝印花布的日本老太久保玛萨。无意之中,久保在薛勋郎随身携带的旧土布中发现传说中的夹缬,欣喜之余她问薛勋郎能否恢复这一工艺,并且提供启动资金。于是,薛勋郎回到苍南,找到了染坊老师傅、找到了雕版老匠人、找到了织布老婆婆……足足一年多,才理清头绪,备齐材料。此后的艰辛与曲折在张琴《中国蓝夹缬》中一笔笔记录了下来。 

 

    薛老板的夹缬作坊(续)   

    走进薛师傅的家,只见两面墙上已经挂满了夹缬被,有灯笼图、龙凤图,还有十六幅画面的百子图。拍照的拍照,摄像的摄像,而薛师傅进了里屋捧出一堆蓝色的被面,拍照的,摄像的赶忙也拥了过来。只见薛师傅拿出一条古朴的被面,其上印着牡丹、凤凰、花瓶和琴棋书画,色彩已经变浅,但是非常得均匀。此类图案在丝绸和瓷器上非常多见,寓意吉祥富贵,然而以十六幅画面四排印在被面上却是第一次看到,似乎也正是浙南夹缬的特色。初次见夹缬的人往往会禁不住叫出来:这不是蓝印花布嘛!但稍稍一欣赏,便发觉根本就是两回事。夹缬被的图案仿佛是用印章盖上去的,十六组图案蓝白分明,落落大方。而浙南夹缬的另外一个特色则是许多图案中藏着一个个戏剧故事,《龙凤阁》、《牧羊记》、《四郎拜母》、《西厢记》等。薛师傅指着一条印有对马、对鸟、对瓶的夹缬被说道,这件东西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我不禁寻思盛行唐代的夹缬何时从宫廷传入了民间,何时从五彩的丝绸转变为蓝白的棉布呢?前一个问题在《唐语林》中有记载:婕妤妹适赵氏,性巧慧,因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而后一个问题却无从考证,也许是因为彩色制作过于复杂,老百姓只能享用蓝白两色的棉质被面了。 

  夹缬被的制作工艺流程在台湾《汉声》杂志108期《夹缬——中国土布系列》上有详细地记录。其中制作一条夹缬被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其一为夹版,其二为染色。 

  夹版共十七块,一号版和十七号版为单面雕花,其余十五块为双面雕花。每一面雕花可以夹印出半幅图案。薛师傅在儿子的帮助下为我们演示了夹花版。首先取出铁制的夹缬框架,将一层土布平铺在铁框上,放第一号版,雕花面向上,回铺土布盖在版上。接着放二号版,回铺土布,直至第十六号版。最后十七号版雕花面向下叠放,装花版完成。随后,薛师傅立起框架的铁杆,套上螺帽,旋紧。这是一个力气活,只见薛师傅的儿子脱掉外衣,用脚抵住框架,一边的薛师傅用手顶住,旋完四颗螺帽已经是满头大汗。 

    夹缬,作为防染的一种,能否夹印出清晰的纹样,版与布之间的紧密程度是非常关键的。后来薛师傅提到了堆积在里屋的五百条次品,其中一部分就是夹坏的,而另一部分是染坏的。 

  染色是一门大学问,古代用的是天然染料,大部分来自于某些含有色素的植物。如今,几乎所有的纺织品上的染料都是化学合成的。而传统的浙南夹缬用的仍然是天然染料——靛青。染料的染色原理一般有三类:直接染、媒染和还原染。靛青属于第三类,是还原染料。古代靛青染用的是酒糟发酵,微生物反应产生H,比较费时。现在使用保险粉还原,立即能够使不溶水的靛蓝素变为水溶性的隐色体。在夹花版之前,薛师傅就已经准备了染料,染色时,将装有花版的铁框吊起,平衡,缓缓地浸没染液中。大约过了20来分钟,起缸,在空气中氧化5分钟,使隐色体又变回不溶水的靛蓝素。接着再下缸,浸染。具体的时间和浸染的次数根据个人对颜色深浅的喜好而定。 

  大约忙活了一上午,卸版水洗后,一条八幅图案的夹缬制作完成,将两条夹缬裁减拼合,便能制得十六幅的夹缬被了。 

  看了整个制作过程,我们似乎觉得夹缬的制作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神秘与繁复,然而仔细回想,薛师傅展示的工艺可是千百年来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呀。所谓大巧若拙大象无形,正是此番道理。单单是雕版就暗藏玄机。 

  夹缬在染色时,雕花版必须具备防染和着色的功能。图案上的阳纹可以防染,雕刻成的明渠暗沟则是花版的奥秘所在(见汉声《夹缬》第16页)。阴纹的明渠要连绵不断,染液可以从容流入。横洞和直洞的设计更能使染液顺利的流经雕版的边缘和末梢。暗沟能使图案断绝的部分也能上色,典型的就是百子图中童子的脸部。如图:童子脸部的眉眼口鼻的图案是独立的,和明渠不相连,只以两个与花版底部相连的横洞和暗沟相接。第一个横洞由耳下直通眉眼的暗沟,第二个横洞由另一侧脸颊部位,经口鼻的暗沟连接第一个暗沟。如此在小巧的童子脸部可以接受来自横洞的染液,保证色彩的饱满。我们可以在花版下缸染色的时候发现,液面在瞬间形成几个小的漩涡,这就是明渠暗沟造成的现象。此外,关于花版的材质是有讲究的,据说选用的是一种红木,产于苍南和福建山区。叶子较小,木质坚硬,雕刻前需要先浸水若干天才能行刀。我们发现薛师傅在夹缬制作前,花版也是从浸泡的水中取出,问其缘由,他笑而不答。我询问了相关人士,他们回答两种浸泡的原因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浸泡是将新鲜木材的汁液浸泡出,类似于家具制作的前加工;第二种是通过浸泡使木板平直,因为许多人都知道木板长期放在空气中会变形,从而避免夹花时染色不匀,这种同古代丝织物修复时回潮平整应该是同一道理。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