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常家祠堂为“中国民间第一祠堂”,我们有些将信将疑,跟随导游来到祠堂前。常家祠堂对面矗立着一面大型砖雕影壁,制成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中间由240个书写迥异的篆书“寿”字组成。按中国六十花甲子传统,取谐音“寿二百四十止”,是祈愿主人安康长寿,祈愿家族人丁兴旺、四世同堂、代代长寿。
照壁两边一鹿一鹤,鹤为长寿象征,鹿兼有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吉祥之兆。祠堂也称家庙,是祭祀祖先和举行各种家族礼仪活动的中心。常家原有“南祠堂”与“北祠堂”两座,现存的“北祠堂”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修建历时3年,占地8亩,耗银2万余两。北祠堂是因当年沿街北区被设为红军伤员疗养处,才得以妥善保存下来。
气势不凡的高台歇山式的祠堂大门,门前望柱围栏,高耸的旗杆,给人以肃穆威严凝重感。常家祠堂门前左右分别竖立着高高的石旗杆,导游问我们是否知道旗杆代表什么,见没人应答,接着又说:清朝时,家族中有人取得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
常家从兴到衰整个过程中,出现过四品以上官员46位,其中包括5位从二品爵位。旗杆是家族荣耀和权利的象征,也映示着常家当年曾以有过的辉煌史迹。抬头看,常家祠堂门楼正中悬挂“常氏宗祠”匾额,左边“艺舟仪济”匾,右边“乐善好施”匾。十三世常立德书写楹联:卜地辋川百代儿孙承德泽,名堂燕翼一脉先祖绍嘉猷(祖先选择车辋这个吉祥地定居,使子孙后代能够承托祖上恩德,家业兴旺、代代相传)。
祠堂院宽25米,进深100余米,七开间,三门四进,包括门亭、房宇、献阁、回廊、正殿、偏厢,是一套严谨有序、结构完整的建筑群。拾级而上,可看到祠堂高高的门槛,“高筑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跨进来”。跨过门槛,进入祠堂前院,大厅里侧是个可以反向使用的戏台。这个戏台也叫过道乐亭,平时用做进入祠堂的通道。
宽敞空阔的院落是常氏族人聚集观赏戏剧演出的场地,晋商都酷爱晋剧,常家在商业兴盛期,凡逢年终或有喜庆事时,都要请班唱戏热闹一番,一为告慰先祖家业兴旺发达,二为酬谢各号掌柜一年来的辛苦。一位来自黑龙江的游客指着戏台上端匾额“义关风雅”,问导游是何含意?答曰:风雅泛指以诗经为代表的古文化,即儒雅之气;常氏家族众多义举,均由其以儒学传家、德义双馨所致。
这块匾额是山西巡抚曾国荃因为常家世和堂世代以儒教传家,为褒奖其家族在经济、文化上对山西作出的贡献,经奏请朝廷后赠予常家的。院落里种植槐树和松柏,“槐荫子孙、万代长青”;西侧一棵龙槐已有130年的树龄,是光绪八年(1882年)祠堂落成时,由常氏十二世常恰从俄罗斯带回所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