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八大工程

中华祖祠--后土祠

5/17/2014 1:37:22 AM | 4302034次阅读 | 来源:中华薛氏网

         


    后土祠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是华夏儿女最神圣最古老的祖祠,是历朝历代皇帝祭祀后土活动次数最多、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皇家庙院。“规模壮丽、同于王室”,为“海内祠庙之冠”。祠内供奉的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后土圣母,是大地万物之母,是最尊贵的土地之神。我们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就在这里,后土文化和后土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前列的精神支柱和巍不可摧的民族之魂。有其圣母,方有其圣祠;有其圣祠,更扬我圣母之神威。站立在这块既神圣而又神秘的土地上时,心情一定会像滚滚的黄河波浪一样的汹湧澎湃:为什么轩辕黄帝五千年前就在这儿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呢?为什么历朝历代皇帝曾二十多次来这儿兴祠祭拜呢?为什么后土圣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呢?大家浏览参观完后土祠以后,这些问题就能够得到一个圆满的回答。正因为如此,海外游子,文人墨客,参观后土祠后,留下了这样美好壮丽的诗篇:后土秋风扫地坛,千古汾月隹 华夏源,不来此地走一趟,休论中华五千年。

     后土祠原处历史上著名的“背汾带河”的“汾阴 月隹 上”,东周时“ 月隹 上”属魏国,史书上记载的“秦惠王伐魏”确切的地理位置就发生在“ 月隹 上”,所以也称“魏月隹”。早在原始社会, 月隹 上就是轩辕黄帝祭祀后土的郊台;但当时因为没有正规的礼仪形式,他只是扫一掊黄土来表示他对大地母亲滋生万物养育人类的崇敬之情,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礼祭为“扫地为坛祭祀后土”。之后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相继来 月隹 上祭拜后土圣母,到了公元前163年,汉文帝来祭祀后土时,命人在“ 月隹 上”建起了一座“汾阴庙”,也就是最早的后土庙,这才算有一了座比较正规的祭祀场所;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执政时期,在 月隹 上的后土庙旁得一宝鼎。鼎在古代被人们认为是立国的重器,政权的象征,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汾 月隹 出鼎,乃是大吉之兆,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即下令正式立祠。汉武帝一生非常重视祭祀后土的活动,他先后共六次来到后土祠祭祀,而且维修庙宇,扩建殿堂,每次都将后土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维修扩建,使庙貌辉煌壮观。所以武帝执政时候,后土祠也曾是规模宏伟,壮丽无比,这也是继轩辕黄帝扫地祭坛之后的又一次祭祀高潮。之后汉代的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东汉的光武帝相继来此朝谒圣母。到了唐开元十二年间,后土祠又一次得鼎,并且是双鼎。唐玄宗李隆基先后三次登祠祭祀;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真宗赵恒在大中祥符三年,命人将祠堂建筑进行大规模修葺,油漆彩绘,第二年亲自登祠祭祀,改宝鼎县为荣河县。这也是在这座皇家庙宇里举行过的最后一次帝王祭祀活动,也是后土祠历史上祭祀活动的最高潮。不难看出,元代以前,后土祠因为受到了帝王们的重视,所以规模宏伟,装饰华丽,如同王室,颇为壮观,实属海内祠庙之冠。一直到了明代,祭祀活动多达24次之多。但好景不长,明清两代由于黄河水患的原因,后土祖祠屡冲、屡建,受尽磨难。最后一次重建是清同治九年,荣河知县戴儒珍上任后将遗留在黄河泥沙里的残骸打涝上来,重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后土祠。

1、品字台
     走进山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驰名海内外布局独特举世无双的“品字台”,品字台是由三座戏台组成,三座戏台都是座南向北,布局像品德的“品”字,所以叫作“品字台”,据说当时庙宇建好后是佛家捐资修建的戏台,但佛道两家是不能同唱一台戏的,所以就建了两座戏台,后来为了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就在山门下又建了一座过厅台。

2、“皇天后土”龙凤柏
     后土祠东西舞台前,有两颗雄伟苍健的古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人们称“皇天后土”龙凤柏。龙柏象征“皇天”,高25米,围3米左右,树冠如巨龙奔腾,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凤柏象征“后土”,高23米,围次于龙柏,树冠如丹凤朝阳,和龙柏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

3、东西五虎殿
     在后土祠献殿前方东西隅两侧,各耸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它们就是后土祠里的神灵“保卫科”——东西五虎殿。


4、“轩辕黄帝扫地之处”碑和“庙貌图”碑
     献殿西侧耸立着一块历史悠久苍老斑驳的石碑,为明代碑记。碑高125厘米,宽65厘米,厚18厘米,两旁数行小字字迹模糊残缺不全。居中镌刻着“轩辕扫地之处”6个大字,遒劲有力功底不凡。它好像在向世人说明:五千年前,黄帝大战蚩尤之后,曾多次来 月隹 上扫地为坛祭祀后土。同时,又记载了扫地坛的具体地理位置,就在万荣后土祠秋风楼下的“汾 月隹 之曲,神形盘护真形胜地”。也足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就在 月隹 上,五千年文明史的源头就在万荣后土祠。

5、宋真宗的“萧墙碑”
     萧墙碑是我省名碑之一,它是北宋时期宋真宗赵恒在祭祀后土时亲自撰文书写的《汾阴二圣配飨铭》碑,碑高2.52米,宽7.14米,由5块石碑组合而成,碑两旁镶有石柱为边,上刻“博古花卉”,碑帽高一尺五寸,形如云彩,中间突出,高3尺,宽约5尺,横额上篆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8个大字。碑文内容是真宗谈其继承先代帝王郊祀后土之先例,亲率官员祭祀的经过。同时称颂伯父宋太祖、父亲宋太宗功高德隆、配飨后土祠,分享后代祭祀香火。

6、献殿、正殿、香亭的石雕木刻艺术
    献殿和正殿,与品字台遥遥相对,这里是后土祠建筑装饰艺术的宝库,献殿面宽七间进深五间,殿下木柱林立,石制的柱础雕刻更是精美绝伦,内涵丰富。柱础原本是为了防止地面水湿、潮气、人为脚踢造成柱脚损坏而制成石制的,但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匠师们将原本只用作防护的柱础加以人工雕凿,使它看上去更加美观、大方,并富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使它看上去更加生动而有内涵。




7、秋风楼、秋风辞
    秋风楼在后土祠现存的建筑中,秋风楼最为高大壮观,秋风楼外部形制俊秀,内部结构精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楼,楼体底部筑有一座高大的砖制台基,台基底部东西贯通,东门刻“瞻鲁”,西门雕“望秦”,可以见得这座皇家庙宇所处的优越的地理位置,南面是楼体的正门,门的上方有一块清晰的石刻图案,图案以中为界分为两部分,左半边为“宋真宗祈嗣”,右半边为“汉武帝得鼎”,线条流畅,人物清晰,画面的两部分均以秋风楼为背景,画面中武将凶猛彪悍、文官温文尔雅,帝王神态虔诚,真实再现了当年宋真宗祭祀后土顺便“祈嗣”和汉武帝祭祀后土时喜得宝鼎的场面。门里有一个小神龛,上面砖刻有“扫地坛”三个字,这是最早轩辕黄帝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的遗迹,也是后土祖祠在雏形阶段的遗迹。秋风楼共分三层,每层都有汉武帝所写的《秋风辞》碑,并因此而得名“秋风楼”。

秋风辞
     武帝在公元前113年巡幸河东祭祀后土,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武帝触景生情感万千,于是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秋风辞从艺术风格上讲有两大特点:一是情真意切,武帝借景思人也好,乐极而悲也好,情感都是自然流畅,很有一气呵成之势;第二是音韵铿锵,悲凉壮美,悲而不伤,辞的开始“秋风扫落叶”。一笔见悲凉秋景,借景思佳人,但心情却并不伤感。直到最后虽有“哀情多”,“奈老何”的感叹,正表现了武帝对人生易老的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仍是苍劲有力之笔。整首辞格调悲壮,音韵铿锵,在历史上受到文人们的高度评价,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里是这样评价的:“武帝词华,实为独绝。自作《秋风辞》,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毛泽东也曾对秋风辞与后土祠深表关注,但临终也未能遂愿,便叫女儿李讷替他还了这个心愿。所以它是一篇有着较高文学价值的传世佳作。


8、正殿内的后土圣母像
     看完后土祠的各个景点以后,走进这壮严肃穆的大殿内,体会后土圣母厚德载物孕育万物的母亲胸怀。是啊!神龛中央供奉的端庄凝重、仪态大方的女神就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百姓尊称她为后土娘娘。神龛两旁的对联是这样: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滋生滋育所以称娘娘。它说明了后土圣母是至圣至尊的大地之母,厚德载物孕育万物,华夏儿女们应该代代牢记圣母大德,报答母亲的生育之恩。摆在神龛两旁的花束是当地子民们拔花求子的民俗,当地的年轻人结婚后,都会到这里来拔花,以求早生贵子。


     恭逢盛世,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提出了根祖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为我们描绘了开发后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宏伟蓝图,我们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研究和弘扬后土文化,我们要将后土圣母那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升华为团结全球华人、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扭带。恭逢盛世,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英明决策,提出了根祖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为我们描绘了开发后土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宏伟蓝图,我们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民俗等各个方面,研究和弘扬后土文化,我们要将后土圣母那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升华为团结全球华人、实现祖国统一的精神扭带。
     我们都应该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后土圣母会把她每一个儿女都揽入自己的怀中,后土祖祠定会以她崭新的风姿风貌,吸引全世界的华夏儿女和海外游客,光临这块神奇的土地!


更多
[关闭]      [返回]
热点标签
相关文章+more
最新公告+more
友情链接+more
传承中华文明  弘扬薛氏家风  圆圆满满做事  堂堂正正做人
邮箱:zhonghuaxueshi@sina.com    QQ群:423616073
中华薛氏文化研究会
京ICP备15014888号